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答案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福建高考作文题点评:名师与市民PK,细说高考作文题

来源:台海网 2007-6-8 8:38:03

台海网6月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邱华明)今年福建高考的作文题让许多考生觉得有些意外,部分考生以为会出有材料的复杂的话题作文,不料却是十分平实的命题作文:以“季节”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从昨天上午考生走出考场的情形看,大部分考生表情轻松,这个题目估计没有为难多数考生。

  本报昨天约请了几位作文教学专家,点评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特点。同时,本报推出“作文我来写”互动栏目,采访了社会各界参加过高考的几个过来人,请他们说说会怎么写今年的高考作文,而厦门松柏中学的语文老师连子波还亲自提笔写了篇“下水作文”。

观点碰撞

返璞归真突显能力


福建语文学会会长、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 王立根

  今年的作文题“季节”是一道开放性的命题作文,它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与传统命题作文的区别在于,“季节”没有明显的指向性,考生可以在“季节”这个范围之内,自己确定主题,自己确定文体。

  比如,考生可以通过“季节”,拓展作文立意,如写 “收获的季节”、“感恩的季节”(教师节、母亲节)、“花开的季节”、“沉重的季节”等。又如还可以把人生喻为“四季”,延伸“季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写出考生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观察、感悟与思考。“季节”返璞归真、形式多样、重视基础、突显能力,有利于体现考生的人文素养和理性思辨能力。

  “季节”还可以让考生在写作时调动自己的文化积累,比如引用宋词中对秋季的描写,这样的积累也有利于拉开考生的距离,使考场作文不仅新颖多变、活跃灵动,而且富有个性、不落俗套。

  考试要诚、平、恒,命题要简、浅、显。审题能力并非真正的写作能力,而“季节”没有设立任何审题障碍,它让考生一下子进入写作状态,贴近考生的感情实际,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使考生情动辞发,为考生展示思想、展示情感、展示文化积淀、展示文采都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每个考生都应该有话说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科主任、省语文学会副会长 俞发亮

  今年福建的高考作文题———《季节》,题面直白、朴实,文字量少,考生审题应该是零障碍。这样的命题体现出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作文就应该考写作水平,而不是考阅读理解,题目文字量少,目标单一、集中,明确了写作范围和对象,立意没有限制。“季节”有本义、比喻义,范围宽泛,对这样的题目,每个考生都应该有话说。

  题目体现了命题作文的传统,题目平实,有限制,也有开放。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写作水平不同的学生,可以拉开距离。

  过去几年福建出的高考题,和全国各地的题目相比,显得有些特别,今年的命题者似乎规避了前三年命题的思路,回归到平实来。这样的题目,我认为是有利于高校的选拔和中学语文教学训练的。今年的题目对以后参加高考考生的启发是,作文的各种表达方式都应该训练,全面训练则更能适应高考作文要求。

  我觉得今年福建作文题的一个遗憾是,去年三选一的做法中断了。还是应该让考生有选择题目的余地,最好能采取二选一或者三选一的方式,让学生能选择一个更适应自己的题目来写。
观察生活回归传统

厦门松柏中学高三语文教师 连子波

  “季节”这个作文题目以“平凡”的面目出现,具有“亲和力”,首先体现的是命题者对考试功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一张试卷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首先要使学生在“开放”的状态下接受检验,不用难题、偏题、怪题刁难学生,要使学生的潜质、天性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呈现。今年的作文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跟学生作对,将学生视为有生命的个体,试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欲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季节”这个题目试图使学生通过对季节的感悟与思考,去把握生活的面貌,深入思考人与生活之间的密切的关系。这样的作文题有助于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审美特质、价值观、世界观,在对外在世界的观照中展示个体的生命特质。

  今年的福建高考题在形式上朴实无华,内容上直逼生活现实,但又暗含思辨,学生必须将自己融入到对“季节”的细致体察里,对“季节”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才能真正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而对“季节”的观察与领悟蕴含着我们对生活的基本观照,重新体会人的存在,重新回到观察生活的优秀传统上来,正是目前写作教学最迫切的事。

这是近年来最差的作文题

两位中学一线教师谈高考作文

  一位中学一级语文教师却认为,这是福建省近几年来最差的一个作文题目。

  “大家都懂得‘季节’这两个字,写起来也很容易,就像有些老师所说的,写这样的作文,学生不容易离题,当然,现在对离题的界定也放得比较宽,但是谁都会写的题目,也容易谁都写不好。”这位老师说。

  另一位中学一级语文老师也认为,“季节”容易切入,却不易深入,文章是用来抒发感情的,要有自己的情感、感悟在里面,考生会想通过 “季节”来表达什么内容呢?这样的作文题目,很多考生会就题论题,难以延伸展开,达不到深度,出彩很难。

  据了解,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福建省已经沿用了十几年。两位老师认为,变话题作文为命题作文,原因极有可能是话题作文给大家带来审美疲劳,且本身山穷水尽。记者 魏文 邱华明 吕寒伟

作文我来写

从季节把握人生的规律


李锦明(高级公证员,1984年全省高考文科总分第一名)

  “季节”这样的题目,我觉得对中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很好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还是缺乏成人那样的历练,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季节的变化和人生体验的关系,学生可能体会得不是很深,当然,不排除部分学生可能有一些体验。

  如果让我来写这样的题目,我会侧重于从季节的变化把握人生的规律。人生奋斗和四季更替有关联的地方,比如,在什么季节做什么事,到了春天,该播种了,就不要在这时老想着收获。

我将讨论人生与季节

林敏杰(市民)从事电子产品销售工作

  我向来比较喜欢写议论文,因为我极不擅长细节的描写。拿到《季节》这个题目,如果是我的话,应该会从季节变化的角度出发,讨论季节与人生。我个人感觉这个题目还是比较有利于考生发挥所长,而且又贴近生活。

  春天温暖,但易流行疾病,如人处于顺境中极易沾染不良习惯,结交不轨小人;夏季火热,不时却有倾盆暴雨,人生中事业蒸蒸日上时也难免会突遇波折;秋高气爽,收获的季节也当为寒冬做好准备,人生得意时也要懂得储备财富;冬日严寒,令人备感阳光的可贵,雪中送炭的朋友才是真正值得结交的。

  作文的时候从以上四季与人生类似的特点细细展开,然后再谈到四季轮回,正如人生也有波峰波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记者 沈晓丽 邱华明 整理

下水作文

遗忘了季节的人
 连子波(松柏中学高中语文老师)

  我和季节的对话,大部分是在沉默与静止中进行的。

  一般来说,我更倾向于成为一个行动者、演说者,不断地行走,不断地说话,以确证自己的存在,成为地图上的一个空间点,几乎就是生命的全部目的。我,我们不都是这样吗?

  在生活的传送带上,在奔驰的列车上,没有过程,没有风景,只有目的地,空间的位移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内容。穿过一个又一个季节,凤凰花开了,败了,再开了,青春成为碎片,一个城市在内心建造起来。迁徙就是人生的形象写照,最后,我们都将成功地成为城市的“愚公”,居住在空中楼阁里。

  我的亲戚,一个从乡村来的人,浑身滴落着泥水站在我家的客厅里。他风尘仆仆,换了两趟车,越过三道奔涌的河流,从几座山的腹部钻过,最后穿过了一场巨大的风雨,来到城市探望我。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对这个城市的渴望,他还没有进入城市的中心,但那些高大的建筑、林立的七彩的广告牌已经将他的瞳孔填满了。他像一架被装上了动力的水车,夜风清凉,发动机的心脏却被柴油烧得炽热。我请他坐在真皮的沙发上,给他泡上咖啡,他为观看城市而来,我要将城市全盘展现在他面前。

  他的身上还留着麦苗的清香、溪流的遗响,他的衣缝里还有田野上的风影,这一切都是我曾经熟悉的季节的气息。城市里空气粘稠浑噩,四季暧昧不清,我们对四季的全部知识来自天气预报员,某日,我们被集体告知到忠仑公园看桃花盛开,某夜,有流星成雨陨落。季节混乱是城市基本特征之一,东坪山上的三角梅四季开放,风筝是“种植”在天上的鸟,提前开放的凤凰花像火一样燃烧着所有人的欲望。从本质上说,我和我的亲戚都是没有故乡的人,我的欲望构筑了城市的空间,我的亲戚目迷五色,他也失却了乡村的季节。

  我坐在我的亲戚的对面,我们中间隔着麦田、绿色树林、清澈的溪涧、沼泽,还有低矮的丘陵,我想起了故乡——— 四季分明的故乡。在向他介绍城市的宏伟建筑的间隙,我的思绪偷偷潜回故乡。燕子在天空里留下的一道翅影,榛子树在山冈上投下的一片树荫,金黄的稻田涌起的浪花,从屋角转弯直行的一阵萧瑟的风声,这一切是故乡的季节留影。

  我必须完全沉默,或者让时间停止下来,我才能回忆起我的故乡,想起季节里那些清晰的脉络。当世界向外扩张得太快,当遗忘成为习惯,借着对季节的回忆,我们或许还能保留住故乡的一角,但这可能也仅仅是模糊的一道影子,就像梦在清晨留下的一点残迹。

2007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

北京卷:春夜喜雨

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

辽宁卷:我能

陕西卷:出事了

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

湖南卷:诗意的生活

四川卷:一生与一步

广东卷:传递

江西卷: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江苏卷:怀想天空

湖北卷:学习母语,应用母语

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

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海南卷: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

宁夏卷: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