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2010年高考 - 高考试题答案 - 正文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评析:关注学科能力和历史知识
来源:上海考试院 2010-6-12 14:03:56 【字体:小 大】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评析:关注学科能力和历史知识

历史——关注学科能力和历史知识

 

1、凸现新教材特色,有利于中学教学从总体上把握

参加2010年上海秋季历史科目高考的考生是全面使用新版历史教材后的第一届学生。新教材知识点多、总容量大的特点,对命题是个挑战,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以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今年的试卷从三个方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

1)体现新教材“从分散到整体”的理论框架。既然历史在不断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中成为世界历史,那么,研究世界历史就必须以世界为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过程。例如非选择题第35题,要求考生叙述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影响,就是考查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这一理论框架的把握程度,以避免历史知识的碎片化。

2)对热点问题的全新处理。今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让上海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教材第七分册中有一个单元关于上海近代历史的内容,于是就有了非选择题第31题关于上海近代以来的城市变迁,要求考生把上海历史的变迁放在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框架下思考。对热点问题不回避,不追随,考查的角度基本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3)体现史学方法在具体问题下的运用。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入了“二重证据法”等史学方法的介绍,非选择题第33题“曹墓之争”就是考查学生如何在新情景下运用所学的史学方法分析问题,并对现在学术界存在的造假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   

2、试题形式多样,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1)丰富传统的命题形式,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以往的命题中已经考虑到了题型活泼的要求,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今年的命题从形式上也作了一些推进,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如选择题第23题重建历史场景,非选择题第31题展板的设置,第36题为漫画配上解说词,第37题一份“和约”等等,力求改变以往历史试题死板、严肃的面孔,以达到图文并茂和丰富多样。

2)减少考生的阅读量,提高材料的有效性。例如选择题第27题从曲线图的变化来分析罗斯福新政前后不同措施所取得的效果,第13题从地图信息中判断不同朝代的边境贸易,第15题从材料中分析启蒙运动的实质是理性的引领,非选择题第33题关于曹操墓的不同争议,第36题关于德意志民族战后45年的三幅漫画等等,精选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材料,减少阅读量的同时并不降低思维的质量。

3)试题中首次以“示例”来引导学生答题。今年命题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示例”,有的是知识概念的梳理,如选择题第12题中的“年号”;有的是历史概念的理解,如第14题“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第29题对历史事件的分层, 既可以引导学生答题,又能起到增加区分度的作用。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