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答案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语文重点、难点突破

来源: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 2005-4-13 11:31:41

量维持原有的语言表达的风格,根据原文思路缩短语段的篇幅,把长文变成短文,使之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2.编写提要:将语段的主旨和主要内容提炼成一个个要点,然后将这些要点连缀起来,组成比原文更精短的语段。

  3.概括转述:在引用原文或传达原文精神时,根据要求,可用自己的话将原文的意思概括地表述出来,只求意思到位,不必维持语段原貌。

  4.拟写一句话新闻:将复杂的事情化简叙述,将语段中所传达的信息浓缩为一句话表达。

  复习重点:根据题目要求,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筛选、概念组合、语句调整、语言概括。概括时,一看所概括的文字信息是否全面,二看内容是否符合要求,三看字数是否超过,四看语句是否通顺。 考点10 正确选用和变换句式 了解常见的句式特点:

  1.主动句与被动句:主动句是以施动者为陈述对象,说明施动者发出什么样的动作行为;被动句是以受动者为陈述对象,说明受动者遭受到什么动作行为,常用“被”、“叫”、“给”等表示被动关系。其表达效果主要看句子需要突出的陈述对象。如果施动者不必说出或无从说出,或是为了表示一种不愉快的感情,使用被动句表达效果更好。如:教室的玻璃被打破了。

  2.肯定句和否定句:肯定句表达肯定的判断,也就是断定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否定句表达否定的判断,也就是断定事物不是什么或不是怎样的。两种句式似乎是相反的,但他们可以表达基本相同的意思,只是表达方式和语意轻重不一样。一般表达语意最重的是双重否定句,肯定句次之,否定句又次之。

  3.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陈述一件事情,疑问句是提出一个问题,祈使句是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感叹句是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这四种句子用途不同,语气不同,但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在表达相同意思时,一般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疑问句比祈使句语气委婉,感叹句比陈述句感情、语气强烈。

  4.长句和短句:句子的长短,是由它的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的,结构越简单,句子就越短;结构越复杂,句子就越长。长句章节多,显得舒缓;容量大,气势盛;限制、修饰成分多,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和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短句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便于表达激动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5.常式句和变式句:一个句子的结构成分的排列次序有规定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按照“主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的排列次序组成的句子是常式句,有时为了突出某个成分所表达的意思,可以把这个成分移前或挪后,这就是变式句。

  6.整句和散句: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排列得很整齐的一组句子;可以使文字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常用对偶、排比、顶真的手法。散句是指长的、短的、结构复杂的和结构简单的各种句子交错着用的;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可以避免单调和呆板。

  7.单句和复句:单句只有一套主谓中心,便于突出表达一个意思。复句是指含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互不包容的主谓中心,便于表达意思紧密、关系复杂的意思。掌握变换句式的方法:

  变换句式的原则:①变换后不能改变原意,个别词语可增、删、调。②变换后,句子表达效果更好。③变换后的句子不能有语病。1.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长句化短句可运用下面几种方法:

  ①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如:许德珩同志对记者讲述了他为救国救民,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和反蒋抗日的斗争,曾两次坐牢、被抄家,三次在他任教的大学被解聘,历经波折的亲身经历。可化短句为:许德

  珩同志对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他为了救国救民,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随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和反蒋抗日的战争,他曾两次坐牢,被抄家,三次在他任教的大学被解聘。②把并列成分拆开,重复跟并列短语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叠用句式,变成复句里的几个分句。如: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工人阶级、人民和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可化短句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的主观主义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③如果一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和它前面的几个并列式的修饰语之间存在着解释或总分关系,则可把此句变换成一个解说复句。如: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和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这两门学问。可化短句为: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是研究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一门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数学。④借助复指,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成分,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如: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世界实现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可化短句为: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世界实现,这个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长句化短句的方法:根据一组句子的中心语义,找出主干意思的句子,作为长句的主干,其他内容转化成长句的定语、状语或补语。2.主动句和被动句

  主动句变换成被动句的方法是:把主动句的施事者与受事者的位置调换,可变成被动句;把被动句中的受事者与施事者的位置调换,可变成主动句。这需要变动句序、加上或去掉“被”字就行。3.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肯定句变换成否定句的方法:先将句子变成与本意相反的句子,再加否定词,否定句变肯定句的方法:先去掉否定词,然后变换成与去掉否定词后的句意正相反的句子。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转换只需加或删双重否定词即可。4.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变换

  四种语气的变换方法:主要在于恰当增删表示反问、请求或增强感叹的副词,以及改变相应的句末语和句末点号。5.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

  常式句变换成变式句的方法:根据语境需要为突出强调的某个成分的意思而把这个成分的位置移前或挪后。变式句变换成常式句的方法:只要将倒置位置的成分恢复正常句子结构形式即可。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谓倒置、状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因果倒置、转折倒置、条件倒置等。6.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整句改为散句的方法是: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为细小成分。散句改为整句方法是: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7.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选择。口语句式:比较短小,结构也简单,少用关联词语。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活泼、自然。书面句式: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此外,口语句式和书面句式在所运用的词语方面,也具有明显的风格色彩上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词组成,书面语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语词组成。选用句式的方法:

  选择句式的题型一般是提供备选句,提供备选句,是从给定的几个句式不完全相同的句子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选用句式时,应考查语段的表述角度以及上下文句式的特点,注意保持上下文前后陈述对象一致。注意句子的语体色彩,要与上下文保持语体风格一致。 考点11 正确仿写句式

  仿写句式是指根据提供的例句,按照命题要求以及例句所隐含的若干要求,仿照例句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情境、中心语意、表达意图等特点,再写一个或几个与例句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一般为意思不同的句子)。了解常见仿写句型:

  ①单句仿写:提供的例句一般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单句。从结构形式分,有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从施受关系分,有主动句、被动句和“把”字句;从逻辑判断分,有肯定句和否定句;从使用习惯分,有常式句和变式句;从语气分,有陈述句、疑问句(包括反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②复句仿写:提供的例句是复句。根据复句的分句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选择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条件复句。③句群仿写:提供的例句是句群。要求组成句群的句子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各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织。根据各句间的关系,有总分句群、并列句群、转折句群、因果句群等。④修辞仿写。了解仿写的常见类型:

  ①情景造句:仿照例句的句式特点,按要求另外拟写一个与例句意思不同的句子。主要运用类比联想思维,要求:把握例句句式特点;抓住提供的情景

  要求,明确仿句的具体内容。②情景补写:在语段中,仿照上下文的句式特点,根据语段的中心语义、情境风格补写语句,要求补写句与上下文句式一致,意义相同(相近、相关),衔接自然紧密,共同组成一个语意明确、结构完整的语段。复习重点:

  1.符合话题。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向。

  2.结构一致。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

  3.符合修辞。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格,也正符合《考试大纲》中提出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内容,对促进学生语言的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

  4.符合色调。色调,即色彩和格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有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不仅要求学习正确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考点12 做到语言的简明

  所谓简明,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心,并取得最佳效果。“简”反映了用语量的要求,就是话语要尽量少,不能罗嗦重复,不说多余的话;“明”含有用语效果的要求,就是意思要表达得清晰,让对方明白无误地理解。

  了解语言简明的要求:

  1.表意不重复、赘余:已经能够使表达的意思清楚明白,且句子结构完整,如果再用一些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成分,就会造成部分赘余和重复,以致影响句子的表达效果。如:应聘的外国专家的正式工资一般应高于或维持试用期工资而不低于试用期工资。

  2.表意不含混晦涩:话语意思表达要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通俗明白。如果用语含混晦涩,就会造成语意费解、意思模棱两可,影响表达效果。如:没有人认为除了他还有别的人能胜任这个职务,于是大家一致推选他担任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将画线部分改为:“大家认为只有他能胜任这个职务”,句意更通俗明白。)

  3.表意无歧义:语意明确单一,不出现歧义。考生应掌握歧义的类型及消除方法。①兼类词的运用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在前后加语境。②数词短语修饰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改换量词或调整语序。③短语或句子由于结构层次的划分不同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调整语序。④缺少必要的指代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添加代词或点明人物。⑤朗读停顿的位置不同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添加代词或点明人物。⑥朗读停顿的位置不同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添加标点。⑦朗读的逻辑重音不同会造成歧义,消除的办法是前后加语境。

  4.话题不蔓不枝:说话必须围绕中心,传达必要的信息,不能添枝加叶,东拉西扯,滥加与中心无关的信息,偏离句子中心,以致影响句子主要意思的表达。5.结构不混乱:话要一句一句地说,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把几个说法糅在一起,就会造成句子结构杂糅,以致句子意思表达不明确。如: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把“把护林员揭发问题”和“大家对林业局偷运木料感到气愤”两个意思杂糅在一起)。复习重点:①辨析句子成分是否有赘余。②辨析句子意思是否明确。③歧义句的语意理解和歧义的消除。④对语句中赘余部分和多余信息的删除。⑤材料中信息的提取和语意概括。⑥对不简明语句的修改。 考点13 做到语言的连贯

  语言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了解语言连贯的特点:

  ①话题统一:指组成语段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表达。②对象如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陈述的对象要保持一致,即要保持主语的一致性。③合乎事理: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符合逻辑关系和人们认识的客观规律。如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心理感受顺序。④合乎氛围:一定的语言单位,有一定的意义氛围,语段的组合符合这特定的语境意义氛围,如色彩的鲜明或暗淡,气氛的热烈与冷清,感情的褒扬或贬斥等。⑤句式一致:一定的语言组合,上下句句式一致,可使意思一贯而下,文气顺畅,取得较好的修辞表达效果。⑥前后照应:在前后出现的相同、相关、相连的语意表达中,要注意前后词语、句式的照应,保持这些语言形式的前后相承性,才能保持语言的连贯性和正确性。⑦合乎语序:语言组合要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序和语段的结构章法。语序也包括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的一般顺序以及并列词语的排列顺序,语段结构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对比式、层进式。

  复习重点:①正确排列语序。②正确衔接上下文。③语句续写。④修改不连贯的语句。

  考点14 做到语言的得体

  语言得体指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情景)。了解语言得体的特点及要求:

  ①符合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体现在文字表达的文体样式上,不同的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也不一样。记叙描写性文体要求语言形象生动、有文采;介绍说明性文体要求平实、准确;议论性文体则要求周密严谨。口语要求语言通俗易懂、亲切活泼;书面语则要求语言庄重严肃。②符合表达场合:不同场合对语言运用有不同要求:日常场合要求说话自然、亲切、灵活,娱乐场合要求说话生动、风趣,正式场合要求说话严肃、庄重、规范。转述对话时,时间、地点、对象都要进行变化。③符合交际对象:要根据说话对象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社会地位、职业身份、性别年龄、心理素质等综合因素,选择恰到好处的语句,达到最佳表达效果。如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尊称与谦称。④符合表达目的:语言表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或是请求或是说服或是介绍或是传达,都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较相关因素,以最重要的信息为基本表述内容,采用相应的语言进行表达。⑤具有分寸:语言表达要符合事理和情理,在程度上要讲究恰到好处。如适当的谦虚令人起敬,过分谦虚会使人认为骄傲。

  复习重点:①根据目的差异调整语言,即按照不同的表达目的分别写一段话。②根据对象的差异调整语言,根据供给表述内容和变化接受对象,要求考生阅读分析、修改或表达。③根据场合差异调整语言,即要求依据不同时空条件写出不同的句子,或是在阅读分析中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是修改给定一段话中的不得体语句。④根据表达方式的差异调整语言。 考点15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方法,指的是“积极地随情应景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极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说所写呈现形象性、具体性和体验性”。修辞实质上是一种同义语言比较,即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言(客体)比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常规语言(本体)表达要更形象、更具体、更易于感受。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根据两种事物的相似特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俗称“打比方”。比喻构成有四个要素:本体、喻体、喻词和相似点。根据本体、喻体、喻词的隐现关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如①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明喻)②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暗喻)③要坚决清除我们队伍中的蛀虫。(借喻)

  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如:①山上漫起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门缝来。(拟人)②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拟物)。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可分为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特称代泛称、部分代整体等几类。如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类。如: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一眨眼就是八年了。③一闻这酒,没喝就醉了。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两个句子对称组织一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如:①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如: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设问:为引人注意,强调某种观点,启发思考,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是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吗?

  复习重点:①对语言运用中的修辞方法进行辨识。②对语言运用修辞方法的恰当与否、优劣进行鉴别。③对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修辞效果进行鉴赏。④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含义的理解。⑤根据语意和语境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表达。

  在具体运用中,应注意几点:1.使用比喻的注意点

  ①要常见、易懂。即做喻体的事物应是大家所熟知,否则就达不到比喻目的。如“这黑猪,黑得像石墨”,石墨并不是人人皆知之的东西。②要妥贴。即在运用比喻时,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做高度的概括:反之如果信手拈

  来,就会喻而不当。如“那一棵一棵的大树,像我们的俘虏似的狼狈地躺在工地上。”“大树”可能“躺在工地上”,“俘虏”却不可能。二者在这方面并没有相似点,比喻不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情景一致。如:“我们狂欢,十万人像蚂蚁一样,挤作一团。”把狂欢的人比作成团的“蚂蚁”,感情不对头。2.使用比拟的注意点

  ①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3.使用借代的注意点

  ①借代的借体必须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解。②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4.使用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②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5.使用对偶的注意点

  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6.使用排比的注意点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7.使用设问和反问的注意点

  ①设问的特点是有问有答,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②而反问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答案自在问话中,目的在于加强语气,表示肯定。例如:“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专题二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考点1 识记作家作品常识

  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虽然识记作家作品常识的范围比较广泛,但都作了限制:一是“重要”作家,是指在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占有较高地位的作家。对于中国作家,识记的重点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对外国作家,识记的重点是他们的国别。二是“代表作”,是指那些在历史上有代表性、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同时,对于作家,还应熟知他的创作特点、风格和流派;对于作品,还应了解其体裁、出处、地位、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对后世的影响等。

  复习重点:了解古诗文阅读与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特别是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常识的联系。着眼点通常是大作家小作品,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要求要全面。 考点2 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1.散文:这里说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不是古文体的散文。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散文的重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2.小说: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

  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