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试题答案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流光溢彩、铺张扬厉——抒情类作文满分嗍源

来源:《求学》2004第10期 2005-5-10 11:59:48

 编者按:作拥天下,舍我其谁?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不仅是高考临门之急,也是立人处世之需。今天《作拥天下》栏目扬帆起航,让我们一起感悟世界,感悟心灵,感悟语文之美!

引言:
郭沫若的写作通常如同火山爆发。他自己说,在写《女神》中的那些代表性的诗作时,他如同奔马,冲动得不得了,写完后如死海豚;灵感来时,激动得连笔都抓不住,浑身发烧发冷。他总认为诗是“写”出来的,而并非“做”出来的。意思是诗歌的创作完全要依仗那忽如其来的内发的情绪。他在述及自己的写诗过程时,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的心境比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一张明镜,宇宙万汇底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云翻波涌起来,宇宙万汇底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着的情调。”
文章不是无情物,写者均是有情人。遗憾的是,常有不少人感叹,要让现在的学生感动真难。确实,对大多数高三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双手机械了,思维麻木了,灵性泯灭了。在这样的状态下,怎能写出真情浓郁、正气浩荡、文采飞扬的文章?让大家走进文学的世界,享受“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触摸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这些不屈的灵魂;品味老庄那超然物外的旷达、飘逸与洒脱。在飞扬震动、金戈铁马的慷慨之音中,在悲摧心肝、伤痛欲绝的英雄之泪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显真情,抒真心;笔下的文章才会铺张扬厉,流光溢彩。
具体到作文中,这些真情可化为三个审美取向:

这里所说的“意”,指的是意气。“气者,文章之本也。”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气”,孟子就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韩愈也认为:写文章是“不得其平则鸣”,这里的“不得其平”即所说的“气”。那么,好文章要具备哪些“气”呢?
首先是要有正气。
一个放眼世界,胸怀祖国,关心时事,以振兴中华、匡时济世为己任的人,在其文章中自然会流露出一股浩然之气:
谁不知“无情未必真豪杰”?没有亲疏之别怎能体悟深夜父母燃起的心灯,怎能感怀严冬朋友投寄的温情?没有亲疏之别,国土沦丧时,我们凭什么去护卫;家园陷落时,我们凭什么去战斗?然而,不要让感情的云烟缭乱了你的目光,不要让亲疏的尺度混淆了你的评判!该忘却时就忘却。当亲情直面正义,我们要做生死抉择,摆正认知的天平;当友情直面道德,我们要如大法官捍卫评判的尺度。(节选自2003年浙江满分作文《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作者于字里行间倾注了满腔热血,其壮怀激烈处令人动容,非有一身正气者不可为之。
其次是要有大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才气纵横者,挥毫之间“拢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笔下自有一股掩不住的大气:
三国旧事历历在目,昔日之覆辙岂能重蹈。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那些金砖?是他最宠爱的小儿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奔向敌营?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往事不堪回首,在历史的天平上他们都被亲密的感情所欺弄,所扼杀;在理性的尺度上,他们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知。(节选自2003年浙江满分作文《让理性主持宣判》)
文章破空而来,不同凡响,一如关西大汉执铜琶铁板高歌大江东去,大气磅礴;精辟奇警,如夜半鸣钟,远走天雷,令人惊心动魄;又如余音绕梁,久久不绝,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咀嚼玩味。
再者是要有才气。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青年学子,少年情怀一首诗,在这如梦的年龄里,当以情驭笔,调动自己的所有,充分在文中展示才情,亮出风采,如下文:
古往今来,因感情而导致错误认知事物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赵国大好江山最终也因此而葬送。诸葛亮曾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之名,却因对马稷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集“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于一身,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节选自2003年浙江满分作文《“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正方一辩开篇陈词》)
文章以排比的手法展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功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要有灵气。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机智的学生,能在考场中积极调动自己的一身所学,灵活地加以处理,使自己的文章更具鲜活的特点。如下例:
俄国人对我说:“河流和草地最美,他们就是我的伙计。”印度人对我说:“飞鸟和天空最美,他们是我的母亲。”日本人却说:“草叶和冰雪最美,他们是我的恋人。”而中国人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明月清泉、野渡横舟最美,他们是我的归宿。”
……
四月天里林徽因在吟:“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四月天里,云中鹤“轻轻地走了,正如轻轻地来”。四月天,徒使人有无限的悲伤。(节选自2003年浙江满分作文《我心依旧》)
文章化古为今,融铸诗词,灵气飞动,文采斐然,以自己的厚实与灵秀在浙江省几十万份卷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夺魁之作。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真情涌动的文章,还要飞扬灵动的语言将其表现出来。句子不通,语流不畅的文章,不管你观点如何深刻、新颖,构思如何巧妙、严谨,也很难打动读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里就有一条:有文采。那么,应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有文采”呢?
首先,句式要灵活。一篇文章,从头到尾如果都是一种句式,一个腔调,不免让人枯燥乏味,如嚼鸡肋,好的语言要追求句式的整散结合,有序而又多变:
我爱你,但假若你骑的是邪恶的黑马,我同样会砍断索桥上的绳索;我恨你,但假若你扛着的是正义的宝剑,我同样会放下吊桥让你通行。但愿生活中多一份挥刀断索的大义凛然,多一份搭桥渡人的宽容正直。(节选自2002年浙江满分作文《挥刀斩索,搭桥渡人》)
文章或排叠,或对偶,或展开,或概括,奇偶相间,散放中见严整,整饬中显灵活,读来琅琅上口,显露出文字的韵律美,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功力。
其次,要巧妙化用诗词。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歌王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藏。适当地引用古诗词,能使文章的品位得到极大的提高。先看下面三段话: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削瘦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绵绵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节选自2002年江苏满分作文《东坡的选择》)
作者信手拈来即是诗,化用诗词,浑合无迹,语言清亮,文采飞扬,内涵韵味,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再次,要善于运用修辞。修辞就是修饰词句,其目的是达到“言语贵在创新”之境界。在作文中选用一些切合语境的修辞,能够使文章形象生动,更加耐人寻味。如下例:
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古人们在诗词的浩浩海洋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是惜时,李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同是咏梅,陆游叹“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而毛泽东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同是黄昏日落,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毛泽东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同是战争残酷,曹孟德慨叹“千里无鸡鸣”;而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你能说谁人更佳,谁人更绝?不不不,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谁都不可以对之妄加否定!(节选自2000年湖南满分作文《创新——个性的凸现》)
这一段文字,作者注意描述与概叙相结合,文章疏密有致,并运用大量的引用、排比、对偶等修辞,使文章文脉贯通,酣畅淋漓,具有一股雄辩之气。

好文章要打上独特的“我的印记”,要在文章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个性,表露自我,展示才情,神思飞扬,方能显出高的格调与品位。让我们欣赏一下《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中的两段文字:
是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世间最美是真情,最难挣脱的也是感情。刘秀非礼贤下士之人,然对严子陵却恭亲俯就,只为当年子陵曾与其共患难,交结至深。李煜不过亡国之君,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却被宋主逼迫而亡。亲近的人是水啊,便无芬芳之味也能汩汩地润泽过心头;厌弃的人是火啊,便有荧荧之光也怕被它灼伤了双手。
任人惟亲亲近了佞人,疑人惟疏疏远了忠良,这感情闯的祸令多少贤者被弃,多少家国离散!然真正的智者却知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斯大林亦一代暴君矣,然人言“虎毒不食子”,当敌人以其长子的生死相挟时,他毅然决定,不!不能用亲子之情换人民之福。我们不知后世将以何种目光俯仰这位褒贬皆存的人物。但至少这一次,我们不得不佩服他至亲之情后所掩藏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的审判。
文章语言如行云流水,概叙之中有细节,议论之中隐描写,诗性的语言之中寓含对生命的体悟,自成一格,读之如饮美酒,久而弥醇,令人手不释卷。下文的两段文字则是另一种风格:
中华多曲折的朝代,一个个王朝的背影映射着兵刃甲胄、君王或成功或荒淫的笑,也映射着一群群文人孱弱而又不屈的身影。我们无法理解荒凉的朔北平原的滚滚黄沙,无法理解看似柔和无比的苏州园林背后坚毅的骨气。因为我们不曾被流放,不曾在勾心斗角的京都中苟活。感情的亲近,能让文人在黄沙中伫立,勇武不屈,如苏武者;感情的亲近, 能让文人在水波中恬淡,宠辱不惊,如范蠡者。
终于开始懂得,感情的亲疏这般玄妙。我站在时光隧道里,凝望远方。幸福的门坎轻轻敲:用感情走近自然,走近人生,走近社会,可以品味真谛,品味深刻,即使伤感,即使崎岖,又何足畏?——因为认知的美丽。(节选自2003年浙江满分作文《伤感中的深刻》)
我们的历史,裹挟着黄河的滔滔洪流,匍匐着前进了几千年,即使是揪心的灰色,我们仍对她怀有深沉的感情,因为她的背影后“映射着一群群文人孱弱而又不屈的身影”,飞扬着“朔北平原的滚滚黄沙”,掩映着“苏州园林背后坚毅的骨气”。老练圆熟的文笔后面,我们可以读出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作者思想的深邃。而这些,都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伤感中的深刻”。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