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专栏·熊丙奇
试点第七个年头的高校自主招生,成为2009年新年最热的教育新闻:8所高校扎堆在元旦三天假期中举行考试,让考生和家长疲于赶考,而北大、清华等校的考题,出其不意,北大让考生模仿把“语重心长”误解为“语言说的太重了,心里长时间难过”的方式,再造几个“错成语”的题目,被不少考生认为有些“无厘头”,甚至让有的考生发出高中三年白学了的感慨。
对于各校的考题,赞成者和反对者均有之。赞成者认为,自主招生的考题就应该体现学校特色,不能走高考路线,要“出新”、“出奇”,让考生无法准备,由此引导基础教育不关注知识教育而重视综合素质教育;而反对者认为,自主招生题目偏、怪、难,不适合对考生进行评价,只会进一步加重考生的负担,让基础教育无所适从。
赞成者的愿望无疑是好的:既然考生无法准备,就不会单独针对某校考题做准备工作,这样,自主招生考试就不会成为新的“应试”,也不会增大考生的负担。但是,这种良好的愿望,却遭遇现实的困境:渴求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获得高校招生政策优惠的考生,怎可能对这性命攸关的考试,不做准备呢?近年来,虽然自主招生高校一再呼吁,考生不必专门准备,可是,不少高中却开出了专门针对自主招生的辅导班、培训班。
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安排在高考之前,由各学校自主测试(笔试+面试)申请考生的能力与素质,然后确定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名单,这些考生参加高考,报考该校,将获得在当地一本线上或低于该校当地录取分数20分至80分不等即可录取的优惠。简单地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等于一门嫁接在高考之上的由高校举办的考试,考生通过这场考试,在高考竞争中,报考该校将占很大优势。
这样的安排,势必导致以下结果:其一,一个考生将报考多校,以期望至少获得一校的自主招生资格;其二,有机会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必然一手抓高考,一手抓自主招生考试,既准备高考,又准备自主招生。
面对以上结果,高校自主举行的测试,特别希望“引导”考生不特意做准备,让特意准备的考生“落空”,这种情况下,高校要努力“防止”考生准备,必然走新奇、另类路线,在自主招生实行到第7个年头之际,高校的自主测试题,出现“另类”的共性,显示了这一趋势。而高校的自主招生测试越偏、越难、越怪,考生的压力将越大。自主招生陷入“你准备、我反准备,你再准备、我再反准备”的恶性循环,这非但不能减轻考生的负担,促进素质教育,反过来将增加迎考负担,在准备高考之外,再试图努力准备几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
出现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自主招生观念出现严重偏差,将自主招生等同于自主考试,力图通过考试体现招生的自主性以及学校的个性。其实,自主招生与高校自主考试并无对应关系,在美国,大学结合申请者的SAT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和中学综合表现,就录取考生,其自主性体现在对以上指标的不同权重评价中,而不是由学校独立测试学生。这种既维护教育公平(通过学术水平测试),又体现学校自主性(通过自主设立评价权重,综合评价学生),同时不增加考生负担(物质负担和精神负担)的成熟招生模式,十分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自主招生高校不宜单独举办考试,而应举行联考,而且联考最好是学术水平测试,对高中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测试和评价。在联考条件不成熟时,高校可以高考成绩作为申请者的笔试成绩,在高考成绩基础上,再看申请者的中学成绩、综合表现,进行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