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
语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通过随机、自然的方式积累优良基因”以偏概全,应该还有“人工杂交”的方式)
2.C(“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表述绝对,从原文来看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存是否有负面作用尚无定论)
3.B(“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理解错误,声明中只说“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原文中说“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而“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也不等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次:临时驻扎和住宿。)
5.D(①表明王徽直言敢谏;②表明王徽为官精明能干;⑥表明王徽淡泊名利不愿为官)
6.A(“后经刘瑑劝说,他才作罢”错误,应该是刘瑑替他说话,让他做驸马的事才作罢)
7.(1)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
5分;译出大意给2分;“故事”(“旧例”)、“漫”(“模糊”)、“窜易”(“窜改、改动、修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
5分;译出大意给2分;“乃”(“于是”)、“书”(“书写”)、“间”(“从小道”)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分号前后三处,答出一处给2分,答出两处以上给3分)
9.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写成“强虏”也可)
(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E 给3分,答C 给2分,答A 给1分;答B、D不给分。(A项中“暗示性格成因”理解不够准确全面,根据上下文来看,莱利怯弱的性格成因可能有多种,对妈妈过于依赖只是其中一种。B项中“旨在说明……提醒……”理解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温良文雅与粗野蛮横的对比,表现道理在暴力面前的无能为力。D项中“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理解错误,这个比喻不能表现她内心的愤恨。)
(2)①照应题目;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适当的背景;③描写小操场的隐蔽清净和两个男孩一起玩沙的情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也使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显得更真实自然;④小说开头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的环境,营造一幅和谐美好的休闲画面,与后文情节发展和人物之间紧张的冲突形成强烈反差,有以乐衬悲、以美衬丑的艺术效果。(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①莫顿是一个敬业的大学教授,终日埋头于大学里的工作,很少外出。尊重、呵护学生,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时带着羞涩、歉意的微笑。②外表文弱,脸清瘦苍白。③性情温文尔雅、谦逊平和,平日里不生气,很少发火,面对男人的粗野无礼时,能心平气和地讲道理。④性格懦弱,隐忍退让,当遭受大块头的侮辱威胁时,不是奋起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是忍辱离开;妥协之后又为自己的怯懦辩解。(该点如答“理性、知难而退,为了避免打斗受伤而忍辱离开”也可)⑤在暴力面前屈服而在弱者面者威风,对孩子和妻子表现得不耐烦,威胁要去管理孩子。(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应从外表、职业、性格、心理等几方面分析)
(4)示例一:可以不要。理由:①情节紧扣题目展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不要后半部分,故事场景便集中于星期天的公园一角,情节围绕莱利与胖男孩、莫顿与大块头之间的冲突展开,冲突因孩子而起,在两个男人之间发展到顶峰,最终以莫顿知难而退,一家人尴尬离开结束,情节结构非常完整紧凑。②人物形象鲜明,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描写已经很充分。大学教授莫顿外表文弱,温文尔雅、隐忍退让的性格跃然纸上;大块头的蛮横粗俗、恃强凌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胆小怕事而又自尊要强的性格和在整个冲突中的心理变化也得到了充分表现。③主题深刻而鲜明。小说前半部分通过孩子与孩子、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两种冲突,表现粗野对文明、暴力对道理的践踏,引导人们思索如何对待他人的无理欺侮、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如果学生回答表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矛盾,分析有理,也可以)
示例二:有后半部分更好。理由:①情节更丰富曲折,耐人寻味。前半部分重在写两家人的冲突,后半部分转而写夫妻之间的冲突,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后半部分将前半部分中夫妻之间已露端倪的矛盾加以展开,细致描写尴尬退场之后一家三口的言行心理,别开生面,情节内容更加丰富)。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前后两部分,“她”对丈夫的态度从温柔怜惜、体贴担心,到内怀不满、隐忍不发,到最后尖锐冷酷地讽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被表现得更细致充分,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而且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③丰富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后半部分除了继续通过“她”和莫顿言行心理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抗拒暴力、如何坚守权益尊严这一主题外,重在表现他们对自身怯懦无能的屈辱感,以及将怨愤发泄于他人的微妙心理,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如何面对自身的屈辱和内心的痛苦(陷入内心痛苦中的夫妻二人不是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反而是妻子怨愤丈夫,丈夫责难妻子,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隔膜折射出了人内在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6分,答出一个角度给2分,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答E 给3分,答D 给2分, 答A给 1分;答B、C不给分。(A项根据上下文来看,村干部不让进村主要是为了阻止她们的调查采访以达到瞒上欺下的目的;B项“警醒人们关注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粮荒”理解错误,应该是警醒人们不要再让“失误”发生;C项申请专利的是“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直径与特大直径的无缝钢管轧机”)
(2)①创作缘起相似:被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个案激发,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后落笔成文。②写作手法(写作内容)相似:由点到面(以小见大),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反映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命运的令人警醒的社会问题。③创作风格相似:作者倾情投入,文笔犀利,呼吁强烈,富有震撼力。④创作目的相同:希望唤起社会关注,改善现实状况。⑤作品反响(影响)相似: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无概括文字,总体上扣2分)
(3)①具有高度的使命感(或强烈的责任感)。香港回归,激发了作者为香港写史的念头,是文学家的使命感使然。(或答热爱祖国)②勤奋执着,能吃苦。两只脚踏遍港岛,有时走访到深夜,独自在港经历漫长艰苦的三年终于完成此作。③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为使文字可信,查阅海量资料,让自己成为不折不扣的港史专家。④有节操,有傲骨。即使经济窘迫也绝不出卖自己的文字。⑤心思缜密,虑事周全。通过不同方式妥善保存资料,确保万无一失。(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启示一: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能只为谋生赚钱,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在有限的人生中,应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职业)展示出巨大的价值。] 理由:①克服种种阻碍,深入事件发生地采访,表现出霍达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②深入调查了解后用犀利的语言揭示本质,警醒社会,霍达的勇气和胆魄令人钦佩。③在香港回归之际写作港史,让祖国人民铭记这段苦难,霍达的写作与祖国民族息息相关。④经济窘迫却毅然拒绝写天价传记,不愿意让作品沾染一丝铜臭,霍达的节操堪为楷模。⑤正是由于心系国家民族,霍达才能见微知著,揭示现象背后触目惊心的现实问题,引发巨大反响。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只有肩负起社会责任,才能让我们的工作产生最大社会价值。
启示二:优秀的作家应以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弊端,警醒世人,改变社会。(作家应该坚守社会良知,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理由:①霍达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②霍达能够深入实际,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掌握翔实材料,从而找出问题症结,写出发人深省的文章。③霍达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揭出现实弊端,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④霍达坚守良知,敢于为民呐喊,彰显了作家“铁肩担道义”的价值追求。⑤霍达为香港写史,让祖国人民了解漂泊孩子的苦难历程,社会意义深远。如果作家都有霍达一样的社会良知,深入现实,了解民情,写出撼人心魄的文章,对提升国民素质,净化社会风气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8分;观点明确2分;阐释理由6分,答出一条给2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B(应为“耸人听闻”。“骇人听闻”所指的内容通常是真实可信的;“耸人听闻”所指的内容是夸大的,甚至是有意编造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14.C(A项搭配不当,“留守儿童的问题”应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B项不合逻辑,应改为“等各种民生项目”;D项成分残缺,“‘速生鸡能不能吃’”后应加上“等问题上”)
15.D(注意语句内容的衔接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16.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
[5分;“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将其列入中国版图”“(最早)实施主权管辖”四处,缺少一处扣1分;如果超出字格1个字不扣分,超出字格2个字以上扣1分]
17.[示例]
①梦想之于人生,正如清风之于炎夏,即使一缕,也会驱走烦躁;
②梦想之于人生,正如甘泉之于沙漠,即使一汪,也会带来生机。
(6分;每句3分,其中句意连贯1分,比喻修辞1分,句式与例句相同1分)
六、写作(60分)
18.参照201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立意:
1.尊老爱幼相辅相成,不宜有所偏废→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
2.不要夸大个例的影响,要共同维护主流价值取向。
3.讲文明树新风需要从自己做起,而不要苛责他人。
4.公德是靠大家共同遵守的。
5.不要让道德成为侮辱人伤害人的工具,更不要祭起道德的大旗为己谋利。
6.不能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道德问题。(未让座是道德问题,女孩不让座应受道德谴责,但因此打人则是法律问题,老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徽字昭文,是京兆人。考中进士科,被授予校书郎。徐商兼管盐铁,将他征召到使府任职。起初,宣宗下诏给宰相让他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有人将王徽上报。王徽原本淡泊名利,听说此事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瑑说:“我已年过四十,又经常生病,不应被选中。”刘瑑替他说话,这才作罢。皇上召见任命他为右拾遗。他先后写了二十多篇奏章上奏,言辞毫无回避忌讳,时论都很推重。后来徐商被罢免宰相,驻守江陵,打算上表朝廷将王徽征用到幕府,又担心他不愿意出任外官,就忍住没有提出。王徽主动前去说:“您赏识我,我怎能不随从?”徐商很高兴,上表朝廷任命他做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湜举荐他为知杂事,晋升考功员外郎。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王徽开始用墨笔标注,于是杜绝了欺诈行为。
广明元年,朝廷任命王徽为户部侍郎。这一天,黄巢攻进潼关,僖宗西行,连夜出京。王徽次日早晨方才得知,追赶皇帝没有追上,掉到崖边的树丛里,被贼兵俘获,强迫返回,打算让他担任伪官。王徽装作哑巴没有回答,贼兵用刀顶在他的胸部,他始终纹丝不动。贼兵让他返回宅第,派医者护理监视。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书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朝廷下诏任命王徽为兵部尚书。他趁机劝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求赦免沙陀的罪责,让沙陀人赶赴国难。这年夏天,沙陀人会合各路军队,于是平定了京城,王徽的辅佐之功居多,升任右仆射。
战乱之后,宫室被焚毁残破,长满荒草,皇帝没有东还的意思,下诏王徽任京畿安抚制置脩奉使。王徽从外地征调军粮,安抚当地的流亡百姓,一年之后,逐渐修葺城郭,聚集粮食,修复宫殿,管理规划非常妥当,随即上表请求皇帝东还。又升任御史大夫,并暂代京兆尹。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前来向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一概依法公正裁决,因此被皇帝左右亲近憎恨,一同诬陷罢免了王徽,令他前往皇帝驻地。皇帝感念王徽无罪,授予吏部尚书。还没到任,嗣襄王李煴反叛,皇帝进驻汉中。李煴强召王徽前去,王徽声称自己残废加以推辞。到李煴非法称帝时,强迫群臣书写宣誓效忠的文书,王徽以手部无力作为借口,始终不肯署名。李煴被平定后,皇帝到达凤翔,征召王徽做御史大夫,他以腿部瘫痪为由坚决辞让,又拜授太子少师。
昭宗即位,在便殿召见王徽,他的答对详密周全,于是又被授予吏部尚书。这时,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王徽亲手登记造册,一翻检即可查对无误,于是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大顺元年去世,谥号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