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全国高考 - 四川高考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来源:四川省教育考试院 2016-4-20 12:38:53

 

14.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含哪些内容?如何确保规范有序、真实可信?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它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才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因此,加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培养一个积极向上,有社会责任感,心智健康的接班人是十分重要的。

为确保综合素质评价规范有序、真实可信,我省将同步建设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严格程序,突出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情况。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办法和要求等将在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中予以公布。

15.高校如何使用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在高考统一招生中,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大类或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提出不超过3门的科目要求。考生选考科目成绩一并计入高考总分,在高校录取时作为依据之一。同时,高校在录取时,还要参考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期全面、立体、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考生。高校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办法,会提前向社会公布。

16.对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我省有何举措?

过去高考加分有鼓励性和扶持性两类。高考加分政策在历史上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等问题。这次改革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省教育厅、省民宗委、省公安厅、省体育局、省科协2015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实施意见》,取消体育特长生等所有鼓励类加分项目,取消除烈士子女、少数民族考生等项目外的所有扶持类加分项目。201511日之前取得原规定奖项、名次、称号的,加分分值一律调整为5分。二是继续执行我省现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但政策中分值超出20分的项目,原则上只适用于省内高校在川招生,省外院校按学校认可的分值投档。三是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

17.我省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改进方向?

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我省改革进程,目前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主要在批次的调整和投档模式的完善上。2015年,我省已将普通高校录取本科第二批次与本科第三批次合并。2016年起,我省还将逐步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在普通高校招生中,推进和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在艺术类院校(系)招生中,进一步完善以学校为单位按专业大类划线投档办法的同时,积极推进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和探索“一档多投”的录取模式。体育类本科、专科批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在文化和专业双上线的前提下,依据专业成绩位次,从高到低向高校投档。高校可以对考生的文化成绩提出高于省控线的要求。

18.如何深化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

《实施方案》提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同时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人才,又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统一高考相对分开,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推进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从2021年开始,高职院校入学考试时间安排在当年春季进行。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高职院校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报考条件和录取标准,并提前在招生章程中公布,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成绩为基本依据,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或中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情况择优录取。除了春季考试,学生也可参加夏季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

19.近几年高职单招和职教对口招生办法有调整吗?

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在2021年前,高职单招和职教对口招生两类入学考试时间和录取办法不变,但要逐步扩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的试点专业类别,加大技能测试成绩在录取中所占权重。高职单招文化考试由省教育考试机构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招生学校组织实施,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3科,由招生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各科成绩所占权重;职教对口招生文化考试科目不变,已进行职业技能测试的专业类别不再组织专业综合考试。高职单招的职业适应性测试和职业技能测试由招生学校组织进行;职教对口招生的职业技能测试,由省教育考试机构组织制定考试大纲,逐步实行按专业大类统一布点、委托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负责实施。根据试点情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后将逐年增加实行技能考试的专业类,直至2021年全面实行技能考试。

20.我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实施进程是怎么安排的?

我省从2015年开始已逐年扩大高职单招等现有分类考试形式的招生规模,为推进这项工作向纵深发展,2016年将进一步扩大分类考试规模,学校所数和招生计划将进一步提高。到2017年,我省分类考试招生计划将达到高职院校招生计划总数的60%左右,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

21.如何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入学机会?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也采取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比例。今后这些地区的学生仍然会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一是我省将继续大力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我省地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二是积极支持高校面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实施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三是省属高校继续招收免费师范生和免费医学定向生;四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22.我省中小学招生入学办法有什么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考试是整个考试招生改革的基础,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建立更加科学、明晰、便捷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秩序,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我省将总结推动学区制管理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办法。同时,将制定高中阶段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全面推行将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合并进行的方法,推行考试科目成绩等级呈现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的多元录取机制,坚持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23. 如何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

一是健全招生章程发布机制。高校按规定要求每年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在招生章程中实事求是、明确清晰地载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二是健全招生录取监督机制。高校应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管理和监督作用。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高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

三是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高校作为招生录取的主体,应及时回应处理各种录取申诉问题。

四是建立招生问责制。校(院)长是高校招生录取第一责任人,录取通知书由校(院)长签发,对录取结果负责。

24.如何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

探索建立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衔接沟通体系,具有中等职业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实行自主招生,逐步提高专科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本科高校招收专科高职院校毕业生比例、高职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比例。对中职毕业生中符合一定条件的技能拔尖人才,经相关高职院校考核后可免试录取。探索成人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研究制定我省实施方案,逐步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研究制定学分互认和转换的实施意见,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及其他教育形式之间学分转换,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鼓励省内高校单独招收残疾考生,增加残疾考生等特殊群体的升学机会;积极创造条件,为残疾考生等特殊群体平等报名参加各类考试提供便利。

25.如何加强考试招生的监督管理?

加强考试招生的监督管理,是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 健全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二是健全国家教育考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各成员单位职责,加强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考试安全体系。三是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建设。四是健全学校自律机制,严格落实各项监督管理制度,确保考试公平。五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