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 - 正文
2013高考 福建高考 福建省质检 各省高考 历年资料 高考志愿 录取分数线 招生计划 高校招生 录取查询 招生章程 成绩查询 招生简章 高校专业 高考试题答案
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政策 高考模拟题 招生专业 高考大纲 心理减压 高考状元 自主招生 保送生 公安警察院校招生 美术高考 高校频道 高校分数线 各省分数线
全国高考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香港 澳门 上海春季高考 天津春季高考 山东春季高考 福建高职单招 重庆高职单招 浙江高职单招 吉林高职单招 单独招生 港澳台联招

2013宁德市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2exam.com 2013-3-30 17:42:41

2013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

(1)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

(2)                   ,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4)鼎铛玉石,                       ,弃掷逦迤。(杜牧《阿房宫赋》)

(5)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6)                                 ,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游丰台记

[清]方苞

    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余六至京师,未得一造观。戊戌夏四月,将赴塞门,而寓安之上党,过其寓为别。曰:“盍为丰台之游?”遂告嘉定张朴村、金坛王篛林、余宗弟文辀、门生刘师向,共载以行。

    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闭不得入。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从者曰:“止此矣!”问之土人,始知初植时,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所以为异观也。其后居人渐多,各为垣墙篱落以限隔之。树木丛生,花虽繁,隐而不见。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久之始得圃者宅后小亭而憩休焉。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盖余数年中未有醼①游若此之适者。

    余平生钝直寡谐,相知深者,二十年来凋零过半;其存者,诸君子居其半矣。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多者数年,少亦历岁移时,岂非事之难期而可幸者乎?然寓安之行也,以旬日为期矣。其官罢而将归者,则文辀也;事毕而欲归者,朴村也;守选而将出者,刘生也;惟篛林当官,而行且告归。计明年花时滞留于此者,惟余独耳。岂惟余之衰疾羁孤,此乐难再?即诸君子踪迹乖分,栖托异向,虽山川景物之胜什百于斯,而耆艾故人,天涯群聚、欢然握手如兹游者,恐亦未可多遘②也。因各述以诗,而余为之记。

(选自《方苞文选》,有修改)

[注]①醼:同“宴”。 ②遘:遭遇。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得一造观                          造:到,往

B.五色间厕                            厕:同“侧”,旁边

C.盖余数年中未有醼游若此之适者        适:适意

D.即诸君子踪迹乖分                    乖:分离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属于直接表现“丰台之游”的一组是(3分)

①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        

②扃闭不得入          

③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

④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    

⑤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  

⑥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

A.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③⑤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交代丰台地理位置、景观特点、出游时间与同游者姓名,并以寓安之问引出丰台之游。

B.作者与朋友先是一起赏花,然后在道旁老树下饮酒为乐,自由自在,直至傍晚依然流连忘返。

C.在写丰台游乐之后,第三段表达了人生聚少离多,良辰美景难常有的感慨,感情真挚动人。

D.本文语言古雅、精炼,无秾词俪语,句式参差错落;叙写真事,抒发真情,朴质无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3分)

译文:                                                       

(2) 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因朋党之祸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②画角:古代乐器名,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

⑴请简析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⑵此诗写于作者贬于滁州时,后人评价它“自有一种傲岸不可摧抑之气”。请结合本诗颔联或颈联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彻底失败后的吴荪甫回到了家中,他倒在沙发上,直瞪眼,喘粗气,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旁,拉开抽屉,抓起一只手枪来。但他最终没有勇气自杀。(《子夜》)

B. 听到“血光之灾”的鬼话后,瑞珏哭了,拒绝到城外分娩。觉慧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要去讲道理;觉新认为“担当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依从;觉民态度坚决,主张反抗。(《家》)

C.欧也妮偷看了查理写给律师的信件,更加引起她对破产堂弟的同情。她把自己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堂弟做盘缠。查理回赠给她一条母亲留给她的项链。他们私定了终身。(《欧也妮?葛朗台》)

D.聂赫留朵夫又去探望玛丝洛娃,他把早年二人的一张合照给玛丝洛娃,并告知她不久要去彼得堡为她申请撤销原判,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的真心和坚持打动,心灵上发生了至关重要的变化。(《复活》)

E.就在乞丐们攻打圣母院的时候,克洛德副主教诱骗甘果瓦将爱斯梅拉达骗出了圣母院的小屋。然后他又甩掉甘果瓦,把爱斯梅拉达带到格雷沃广场的绞刑架下,并且逼她在绞刑架和克洛德中选择一个。(《巴黎圣母院》)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

邢夫人将房内人遣出,悄向凤姐道:“叫你来不为别的,有一件为难的事,老爷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议。”

“老爷”是谁?请简述“一件为难的事”这一情节的始末。

⑵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

玄德带回,令拜云长、翼德为叔。云长曰:“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

“螟蛉”指谁?他在“败走麦城”事件中有何表现?请简述。

选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 (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

(1)请简要概括孔子对“自省”的看法。(3分)

 

(2)如何理解孟子的“反求诸己”?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论潇洒

姚雪垠

    ⑴潇洒,无论在中国人的生活上或艺术上,都是个好的形容词。它的含义是闲散、清雅和飘逸。究竟什么时候它就被用作代表一种美的观念,我们没有完备的词典,一时很难查出;大概说来,它被人们热烈地提倡、崇拜,是开始在魏晋时代。在当时,它是以反抗礼教与权臣高压而出现,和清谈有着同样的意义。虽然清谈受老庄的影响最大,潇洒是由于五石散的服用,但清谈之祖也就是最先服用五石散的何晏,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二者的关系了。

    ⑵据鲁迅先生的研究,五石散几乎等于清末的鸦片,成了一种很普遍的嗜好。服了五石散以后,须吃冷食,喝热酒,并以冷水浇身和出外散步。服五石散的人,因皮肤易于擦破,便不穿鞋而穿屐;因身上发热,便宽衣缓带。至于服了五石散的人是否就清瘦起来,鲁迅先生虽没有说明,但想来是不会不清瘦的。人一清瘦了,再宽衣缓带起来,又不参加筋肉劳作,于是就自然潇洒了。所以提到“潇洒”二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隐士、诗人,和魏晋人物来。鲁迅先生说魏晋时服五石散的都不是穷人;其实不惟不是穷人,连商人也同样不配。因为过去的文化是封建地主的文化,大腹商人被认做恶浊俗物,讲潇洒的只是封建地主阶级,尤其是由这阶级出身的士大夫之流。

    ⑶潇洒不仅以反抗的姿态在历史上出现,并且直接与封建的身份观念相关联,也和封建地主的物质生活密切地结合着。在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生活是闲散的,且以参加筋肉劳作为有失身份,比如养长指甲,和男人的包脚,穿长衫,都是要表示他自己是有闲的,有身份的人。生活规定习尚,习尚影响美的观念,于是在那时,一切闲散的嗜好,如品茗,养鸟,赋诗,以及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为高雅的了。在绘画上,山水画特别发达,又被人重视,便表现了人们对于潇洒生活的向往。山水画是地主阶级对于闲散欲求的扩展,希望摆脱扰攘的尘寰,到山林里边与清风明月共处。他们又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竹子就成为潇洒的代表;可怜的渔夫樵子也都是美的诗画题材了。

    ⑷在音乐方面,我们看见在历史上清唱与箫板之特别流行。中国音乐以缠绵和清雅为正宗,一方面是由于地主与士大夫生活之优美的关系,一方面不能不是受爱潇洒观念的影响。唐朝人歌七言绝句,旗亭画壁的故事,千古令人神往。至于提到宋朝人歌诗时,我们便马上会想到月明之夜,诗人们携妓泛舟,和“小红低唱我吹箫”的情景来。宋以后,散曲取代了词的地位。但它也以缠绵清雅为主,多是文静细曲,唱时没有锣鼓和科白,所以又叫做清曲。最讲究潇洒的袁中郎在《虎丘记》上说:“比至夜深,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坊,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这是多么的清雅!

    ⑸潇洒表现在文学上,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本来二者原是互相关联,很难单独分开。在历史上,这二者都有着反抗的意义。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在陶渊明时代,宫廷文人把文学领到一条死路上去,徒有华丽的躯壳而没有灵魂。在袁中郎时代,摹古之风特盛,文人作文,也忘掉了还有个自我存在。因此陶渊明和袁中郎都尽力地追求自然。自然有二:一是风物上的自然,一是人性上的自然。偏于风物上的自然,便多表现山水田园的爱好。偏于人性上的自然,便反对摹古与无谓的规律。二者结合起来,便是现实桎梏的解脱,便是潇洒之极致。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粹》,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⑴自然段解释了“潇洒”一词的含义,指出它代表一种美的观念,并点明它被人们提倡和崇拜的大概时期,强调它与清谈一样具有反抗的意义。

B.作者认为中国山水画特别发达,被人重视,正是人们向往潇洒生活的体现;而中国音乐以缠绵和清雅为正宗,也正是受潇洒观念所决定的。

C.封建时代品茗,养鸟,赋诗,琴、棋、书、画等一切闲散的嗜好都成为高雅的,作者列举这些现象,旨在证明“生活规定习尚,习尚影响美的观念”的观点。

D.第⑸自然段列举陶渊明和袁中郎的事例,论证了潇洒在文学上表现为冲淡与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这一观点,作者还强调二者的结合便是潇洒的极致。

11.第⑸自然段说“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请结合该段,指出“叛徒”这一词语的具体内涵。(3分)

 

12.本文题为“论潇洒”,作者围绕“潇洒”这一话题,主要阐述了哪些见解?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新安游记

孙犁

    ⑴在端村,人们对新安的印象是:那里的人好吃懒做,闹排场,男人们坐茶馆,女人们梳妆打扮。在端村的旧货摊上,我见过华贵的屋内陈设的木器和华丽的妇女们穿过的衣服,据说也是从新安清算出来的。有些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就该有一些人过着另外一样生活。

    ⑵我到了新安。它四面被水包围,人们串亲也坐着拖床。街道很长,但已经看不见这里繁华的痕迹。街上没有什么茶馆,也看不见穿绸挂缎的妇女。新安只剩下了一条大街,此外的房舍,全部被敌人烧毁成为瓦砾。

    ⑶我顺着拆毁的城墙走到东北角上,城外水很深,并且有船只停泊,想是一个渡口。城墙里面一道深沟,过去是一处高大的宅院,这宅院选择的地势十分险要。河边,一个十五六的女孩子正在擦抹着她家的船只。经她指点,我才知道这就是大汉奸恶霸熊万东的住宅。那时候,新安的除奸团很厉害,可是除不了熊万东。他深宅大院,房后就是城墙,前院驻扎着日本宪兵队。

    ⑷老汉奸以为是保了险的,整天不出大门一步。

   ⑸八月十五晚上,老汉奸酒足饭饱,坐在客厅里赏月,一把盒子枪放在他手边的乌漆八仙桌上。后院里,他的儿媳妇正陪着日本宪兵队长打牌取乐,嘻嘻哈哈的声音,不时传过来。老汉奸以为他的江山,简直是万世基业了。

    ⑹忽然帘子一动,闪进一个人来。老汉奸一抓盒子问:“谁?”

    ⑺“是我,大伯。”进来的人安静地低声说。

    ⑻老汉奸并没放松,他把身子一闪,就要射击,但在月亮底下,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的侄儿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并且低着头,非常温顺。老汉奸又喝道:“你来找死?”

    ⑼“愿意把我打死也可以。”他侄儿显得十分可怜地说,“全凭大伯。我在外面也实在混不了!”

    ⑽“为什么混不了?你不是参加了除奸团,很红吗?”

    ⑾“我怎么也斗不过大伯。日本人到处抓我,逼得我走投无路,我还是得回来求大伯你。”

    ⑿“求我干吗?去求你的上级呀!”

    ⒀“我决心不干了。新安这地方,我不能站脚,我想到天津去,求大伯给我一点盘费。”

    ⒁“我一个大也没有!”老汉奸退回来,坐在椅子上,忽然大声喊:“你掏什么?”

    ⒂侄儿从腰里抽出一把盒子,笑着说:“我带来了一支盒子,这是一支顶好的枪,送给大伯。大伯有钱,也难讨换这么一件家伙!”

    ⒃他倒拿着枪,交给他的大伯:“我求大伯看在这支枪面子上,借给我五十块钱。”

    ⒄老汉奸把侄子的枪拿过来,走到钱柜那里去,他想把枪支藏起,叫他滚蛋。

    ⒅他一猫腰,他的脑袋掉下来,砸在钱柜上。一把明亮的刀在黑影里一闪。那个侄儿把两支枪带好,就到了上房。

    ⒆在上房,他一刀砍死日本宪兵队长,又用枪逼着他的堂弟和堂弟妹来到客厅,他命令:“张包!”

    ⒇他堂弟扯起大衣襟,他在钱柜上抓起一件东西放进去:“走!”

   (21)“大哥,我爹哩?”

   (22)“不要找他!走!上房!你哭,我砍了你!”他对他堂弟妹说。

   (23)他带着两个汉奸男女上房,下房,过壕沟上城墙。

   (24)城墙外边有一只小船等在那里,他们来到船上。

   (25)“大哥,我爹哩?”

   (26)“你看包里是什么?”汉奸兄弟解开包一看,皓月当空照见他爹的人头。他咳呀一声。小船箭一样开走了。

   (27)这就是有名的熊氏三杰的英雄故事中间的一个。

   (28)“他为什么杀了他的大伯?”在解放区,是没人发这样糊涂的问题的。这位英雄不久牺牲在新安城下。他吃醉了酒,受了奸人的骗:“要拿新安了!”他跳下炕来就奔着县城跑去,他爬上城墙,敌人打中了他,翻身跌了下来。伙伴说:“你挂了彩,我背你回去!”

  (29)他一摆手,说:“不用!我是没用的人了。这样也就够本了!”他举枪打死了自己。

  (30)其实,敌人只打折了他的左腿。

  (31)关于他的两条腿,有很多传说,新安一带,都说他是飞毛腿。有人说,飞毛不飞毛不知道,反正他走路特别溜撒,孩童的时候,常见他沿着城墙垛口飞跑。

  (32)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只坏了一条腿就打死自己?这问题就很难答复。为什么不残废地活着?我好像听说,有一只鹰,非常勇猛,损坏了一根羽翎,它就自己碰死在岩石上。为什么它要碰死?

  (33)冰连地结的新安,有一种强烈的悲壮的风云,使人向往不止。

1947年3月

                         (选自中国现代名作家名著珍藏本《诗意小说》)

⒔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⑵自然段描写新安街萧条、冷清、败落的景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B.“新安的除奸团很厉害,可是除不了熊万东”,主要是因为熊万东谨小慎微、深居简出。

C.第(24)自然段写小船等候接运,表现英雄对除奸行动计划缜密,环环相扣,可见其机智。

D.面对大汉奸持枪威逼,英雄从谦恭温顺到果断锄奸,经历了从懦弱到勇敢的心理转变过程。

E.小说多处运用简洁的人物对话,展现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⒕文章第(31)自然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⒖阅读第(33)自然段,请结合全文探析小说这样结尾的用意。(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惊心动魄35分钟

——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科研样机纪实

谭洁 张金玉

    ⑴今年7月1日13时40分,成都某机场被紧张气氛所笼罩。

    ⑵塔台上,机场边,飞机设计单位领导、空军某试飞大队领导、飞机总设计师、科研技术人员……数百人一齐把焦灼的目光投向骄阳似火的万里晴空。

    ⑶此刻,一架失去动力的战机在万米高空正以极大的俯角高速向机场滑降而来!

    ⑷这不是一架普通的飞机。它是我国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战机的科研样机,价值上亿元人民币。

    ⑸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它是该型飞机在定型关键阶段的一次试飞,结论对飞机改进意义重大。

    ⑹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飞机在1.2万米高空试飞,因意外情况燃油漏光,飞机发动机停车。为保全科研样机,试飞员决定从距机场20多公里远的地方空滑迫降。

    ⑺下落航线与跑道呈70度夹角,下降速度400公里/小时左右,一旦失误,该机就可能冲出跑道坠毁。

    ⑻惊天一落,危险空前。驾驶战鹰迫降的,就是空军某试飞大队副大队长、特级试飞员梁万俊。

    ⑼"近了,近了……"转眼间,梁万俊驾驶战机俯冲直下。地面上,所有的人一齐屏住了呼吸。

    ⑽13时44分,战鹰陡然降落,在进跑道450米处接地。在接近跑道的一刹那,机头一昂,"哧!"轮子在水泥跑道剧烈摩擦,划出两条刺眼的火龙!

    ⑾500米、800米、1000米……飞机一气冲出1700米,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戛然停住。

    ⑿"成功了!"欢呼声震动机场。梁万俊走下座舱,飞机总设计师与他紧紧拥抱,激动地说:"你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⒀惊天一落救新鹰!

   ⒁这一落,挽救了价值上亿元的科研样机;这一落,为试飞员处理类似险情创造了成功先例;这一落,飞出了新机优异的空滑性能。

   ⒂让我们把时钟倒拨35分钟。

   ⒃这一天13时09分,梁万俊驾驶着该型国产科研样机跃升到1.2万米高空。当他按照预定的科研试飞计划刚刚做完一个规定动作后,突然发现油泵指示灯急剧闪烁。紧接着,油量表指针一路下跌。两分钟之内,指针指向"0"刻度。

    ⒄梁万俊报告:"发动机空中停车!"

    ⒅一级空中特情!空军相关条例规定:此时,作为试飞员梁万俊可以视情做出不同选择——跳伞或迫降。

    ⒆面对这种极为罕见的危险情况,跳伞无可指责,只需0.01秒,便能远离危险。但是,凝聚科研人员无数心血的战鹰就会坠毁,故障原因就难以准确查找,新机型的改进就缺乏依据……没有任何犹豫,梁万俊便做出抉择:危险再大,也要尽一切可能把科研样机保住。决心定下,梁万俊很快镇定下来,他娴熟而机敏地调整飞机的位置和高度,以争取每一秒的时间。

    ⒇飞机像大铁砣似的向机场上空逼近。机场上,所有应急车辆全部到位,所有人的心都吊到了嗓子眼。指挥塔台里静得让人窒息,只听见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声音:"保持好飞机状态,控制高度、速度,做好迫降准备。"

   (21)梁万俊心里很明白,要想将飞机空滑回去,必须准确地通过高度来换取速度,用势能来换取动能。他根据地面指挥员的命令,随时判断飞机状态,修正速度和高度偏差。

   (22)飞机滑到机场1100米上空。梁万俊下降飞机高度加入航线,在跑道头3公里,放起落架,操纵飞机对正跑道,100米、50米……

   (23)"准备迫降!""明白!"天地间,惊人地默契。

   (24)于是,机场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成功一落!

   (25)英雄壮举绝非偶然。仰望蓝天,人们看到了梁万俊出生入死、挑战试飞极限的一道道闪光航迹。

   (26)1998年,拥有丰富飞行经验的梁万俊,从成空某飞行团副团长的岗位上来到空军某试飞大队。

   (27)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群体,承担着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战机科研试飞重任,曾有多名试飞员壮烈牺牲。梁万俊自觉学习老一辈试飞员迎难克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每次执行高难度高风险试飞、参加飞行表演等重大任务,都主动请缨。几年来,他先后自学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航空电子等多个学科专业,成为熟练驾驶多种机型的高素质试飞员。在试飞中,他先后遇到惯导故障、航电故障、供氧故障等险情数十次,都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化险为夷,圆满完成了国产最新型战机火控系统定型、某型系列战机鉴定、国产某新机首飞等数十项重大科研试飞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28)此次,梁万俊成功处置国产某新型科研样机重大特情,成都军区空军党委为他报请一等功,并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军委首长称赞他是"一个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

(原文载于《解放军报》2004年11月8日,该文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⒔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段除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外,也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紧张”“焦灼”两词呼应标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10)自然段中“昂”字,生动地刻画了飞机着地的姿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惯性,也暗含着对驾驶员高超技艺的赞扬。

C.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或排比段,或为突出这次试飞的重要性,或为阐释迫降成功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D.本文列举大量表时间、距离与速度的数字,在数字的极大变动与对比中,产生“生死时速”的效果,进一步强化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E.本文以纪实散文的笔调,真实记录了空军特级飞行员梁万俊成功迫降某新型国产样机的英雄壮举,想象丰富,描写细腻,新闻性与文学性完美统一。

⒕阅读文章(15)至(24)自然段,结合全文,从叙述顺序的角度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⒖第(27)自然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通读全文,加以探析。(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3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消费莫言无非两种方式:一则买莫言的书,二则谈论莫言的获奖。但就眼下的氛围看,指望以莫言    ① 来改变文学的尴尬存在,只是良好的愿望,癫狂的商业力量会裹 ② (xié)更多人把莫言往魔怔的漩涡里推。还好,莫言是清醒的,他保持了一个“旁观者”的平静,甚至还用戏谑的手法间接地批判着外界对他的消费,比如他辟谣说自己想在北京买房,只不过是个玩笑;③家乡要种万亩高粱的说法,他称不必当真。莫言在用自己的方式给“莫言热”降温。

⑴在上文横线空缺①处填入一个熟语,最恰切的是(1分)

A.一臂之力    B.赤手空拳    C.孑然一身   D. 一己之力

⑵在横线空缺②处根据拼音写出一个汉字       。(1分)

⑶划线句子③中有一处语病,请修改。(1分)

修改意见:                                                                    

⒘阅读下面一封感谢信,按要求答题。(3分)

感谢信

培英中学领导:

    ①我的女儿在去年的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腿,成为残疾姑娘。②一年多来,老师和同学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给她补课,替她交作业。③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女儿战胜了伤残,如今已能拄着拐杖走路了;她加倍努力地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④尤其是班主任董老师给她送来的“身残志坚”的条幅,成了激励她奋斗的座右铭。⑤老师和同学们关心残疾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⑥我们全家向董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请学校领导给予表扬。

此致

    敬礼

                                      学生家长 王嘉彰

 

⑴信中第      句应调至第     句的前面,这样信的思路才顺畅。(1分)

⑵从感谢信的写作格式要求看,这封信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2分)

①                                                      (1分)

②                                                       (1分)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

    北京师范大学某教授认为,汉语的危机,并不是普通话的危机,而是另外两个危机:一是方言的流失。上世纪80年代他初到北京时,经常听到“劳驾”、“借光”、“盖帽儿”之类的词,现在几乎听不到了,很多原先挂在人们口头上的方言都消失了。二是古汉语的流失。他认为,年轻人的古汉语阅读和使用能力在普遍下降。

对于方言流失与古汉语流失的危机,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

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壁上挂着寒暑计。天冷了,里面的水银下降;暖了,它上升。没有差错。人说它是一个好的寒暑计。

一天,它怀疑自己的生活:“我为什么要随着气温行动呢?我愿意向上,就向上;我愿意向下,就向下。甚至我愿意休息,休息就得了。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它决定了这样的自我尊重,不再留意着外面的温度了。

它在墙壁上自由行动。于是人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地上了。

    要求:⑴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⑵角度自选;⑶立意自定;⑷题目自拟;⑸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3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参考答案

一、(27分)

㈠⒈(1)苟余情其信芳(2)轻拢慢捻抹复挑 (3)凄凄惨惨戚戚(4)金块珠砾(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朝晖夕阴

2.选B(“厕”应为“混杂”“间杂”之意。)

3.选C (①只是说明丰台的居民以种花草为生,④句是当地人介绍丰台以前的种植情况。)

4.选B(不是在道旁老树下饮酒,而是在花圃主人住所后面的小亭子里。)

5.⑴游玩的人只是羡慕他们往日听到的(美景),于是(因此、因而)纷纷赶来聚集(在这里)罢了。(特:只是;艳:羡慕;而:于是、因此、因而。三个语言点各1分)

⑵诸位君子或为官或归隐或游学,各有不同的志趣,可是陆续来到这里相会。(趋:通“趣”,志趣、志向;次第:依次、陆续;会于此:状语后置,即“于此会”。三个语言点各1分)

【参考译文】

    丰台距离京城十里远还不到,当地的百姓靠种植花木为生,芍药(的种植)尤其盛行。花开的时候,京城的士人们成群去(丰台)游玩。我到京城六次,没有能够去观赏一次。戊戌年(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夏季四月,我将要到塞门(承德的避暑山庄)去,而寓安要到上党去,我到寓安的住处向他告别。寓安说:“为什么不去丰台游玩呢?”于是告诉嘉定的张朴村、金坛的王篛林、我的堂弟方文辀、门生刘师向,共同乘车前往。

这个地方最有名的叫做王氏园,大门关了不能进去。走遍其他园舍,从篱笆间看到几块花圃种着含苞未放的花,仆从说:“只是如此而已!”向当地人询问,才知道(这个地方)最初种植花木时,平原像手掌一样(平坦),上千亩的花圃连在一起,五彩缤纷的颜色错杂其中,这就是成为奇特景观的原因呀。此后居住此地的人越来越多,各自建造围墙篱笆来隔开土地,树木一丛丛地生长,花虽然生长繁盛,却被遮住看不见了。游玩的人只是羡慕这里昔日的美闻,因此纷纷赶来聚集在这里罢了。于是(我们)靠近路旁的老树席地而坐,过了很长时间才能够到花圃主人住所后面的小亭子休息。年少年长不再排序,卧下或是起身,坐着或者站立,怎么方便怎么着,各人也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举起酒杯互相劝酒,傍晚了还不能回去,这大概是我多年来还没有像(今天)这样适意的游玩了。

    我平生愚钝耿直和别人相处也很少和谐,交往很深的知心朋友,二十年来也有一大半去世了;还存活的,今天一起玩的诸位君子也占了一半了。诸位君子或为官或归隐或游学,各有不同的志趣,可是陆续来到这里相会,时间长的有好几年,短的也经历了一年多,难道不是世上的事情很难企求(大家能够相会于此)却又是可以庆幸的吗?可是寓安这一次出行,也就剩十多天的时间。因官职被罢免而将要回去的,是方文辀了。事情办完了准备回去的,是张朴村呀。等候选用将要上任离开的,是刘师向。只有王篛林还在做官,也将要告老回乡了。估计明年花开时还停留在这里的,只有我一个人了。难道只有我衰老疾病羁旅孤独,这样欢聚的快乐难以再有?就是诸位君子行踪分离,栖息托身的地方各不相同,即使(今后所在之处)山川景物比现在美十倍百倍,而师长老友,能像这次漂泊天涯却聚在一起,开开心心、手握着手的游玩机会,恐怕也不能够多遇呀。因此各人用诗来记叙这次聚会,而我为这一次游玩写一篇游记。

⒍⑴本句总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1分)从而引发了自己怀人追往的感慨,(1分)为下面进一步分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像做铺垫。(1分)

⑵【示例一】颔联: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2分);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1分)

【示例二】颈联:西风萧瑟,画角哀鸣,诗人却“解带”相迎,敞怀以对;凭栏望远,满目斜晖,映照着郁郁青松(2分);这萧疏开阔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1分)

二、(15分)

⒎B C(B. 错。瑞珏感到无限悲伤,但并没有拒绝到城外分娩;对长辈还有所期待的是觉民;态度坚决的是觉慧。C.错。是写给朋友的信件;回赠一个镶金首饰盒。)

⒏⑴老爷是贾赦(1分)。①贾赦想纳鸳鸯为妾(1分);②邢夫人和王熙凤商量后,亲自找鸳鸯提这事,又找来鸳鸯哥嫂劝说,被拒(1分);③贾赦大怒说狠话,鸳鸯向贾母哭诉,这事才作罢(1分);④贾母死后,鸳鸯上吊自杀(1分)。(5分,每点1分)

⑵指刘备义子刘封(1分)。关羽困守麦城,派廖化到上庸向刘封求救(1分)。孟达挑拨离间,劝刘封按兵不动(1分)。于是刘封拒绝派兵救援(刘封和孟达以上庸三郡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1分),以致于关羽突围不成,被孙权活捉后杀死(1分)。

⒐⑴孔子认为人能真诚反省自己的过错并自责,是很不容易达到的。(1分)他提出人应当养成反躬自省的习惯,看见贤德的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从内心自我省察,(1分)这是提高道德修养的至要渠道(1分)。(3分)

⑵孟子的“反求诸己”是反省自己做得好不好的意思。(1分)他把外界的反应,当作是自我反省的参照,认为任何行为只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反省自己的用心、行为是否有不足之处,(1分)能这样做,立身行事就会端正,天下人就乐于来亲近了。(1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在内心自我责备的人啊!”

②孔子说:“看见贤人,应当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自己反省(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

③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亲近,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明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别人回应,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够恭敬。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他。”

三、(15分)

(一)

⒑B(B.“也正是受潇洒观念所决定的”这一说法不全面,还与地主和士大夫生活之优美有关。)

⒒陶渊明和袁中郎都以追求自然的态度来反抗各自所处时代的文风(1分)。前者以对自然风物(山水田园)的偏重来反叛当时华丽浮靡的宫廷文学(1分);后者则以对自然人性的偏重来反对摹古而无自我的文风(1分)。(3分)

⒓潇洒作为一种美的观念,在历史上是以反抗姿态出现的(1分);潇洒是封建文化的产物,直接与封建的身份观念相关联,与封建地主的物质生活密切结合(1分);在封建时代,潇洒的观念在中国的绘画、音乐和文学等艺术门类中都有着鲜明的表现(1分)。(3分)

(二)

(甲)

⒔B.D(B.“主要是因为他谨小慎微、深居简出”这一表述不恰当,从下文的“他深宅大院,房后就是城墙,前院驻扎着日本宪兵队”一句来看,主要是由于老汉奸所在的地理位置“险要”,日本宪兵队防卫严密。D.“经历了从懦弱到勇敢的心理转变过程”这一表述不当,从小说全文看,英雄这次锄奸行动是大义凛然,毫不懦弱。)

⒕不能删去(1分)。补叙关于他的两条腿的传说,突出他“走路特别溜撒”的特点,从侧面烘托出他身手的敏捷、动作的利索(1分);为他日后加入除奸团、动作麻利地除掉老汉奸、杀死日本宪兵队长作了必要的背景交代(1分);这样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1分)。

⒖【答案示例一】:⑴全文通过叙述新安城内一个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抗日英雄的故事(1分),热情讴歌了一种嫉恶如仇、刚正不屈的英雄精神(1分)。⑵结尾以故事叙述者本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收束(1分),含蓄地点出这种英雄精神不仅仅是小说中主人公的个别行为,而且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2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1分)。

【答案示例二】:文章结尾用“强烈”“悲壮”这样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收束全文(1分),表现了对嫉恶如仇、刚正不屈的英雄气概的热情赞美(2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英雄气概不仅仅是小说中主人公的个别行为,更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所仰慕的时代精神(2分),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1分)。

(乙)

⒔A.D(A.“‘紧张’‘焦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一表述不当,全文的感情基调应是“讴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E.“想象丰富”这一表述不当,文中并无丰富想象,而更多的是客观地叙写。)

⒕(15)至(24)自然段主要叙述了梁万俊在面临飞机发动机空中停车的突发故障的危急情况下,从容镇定实施紧急迫降的经过(1分)。这部分运用的是倒叙的方式(或倒金字塔的结构),在前文先行交代“惊天一落”、迫降成功的结局之后,再交代紧急迫降(无动力滑翔)的经过,由果而因,既把事件过程具体展示出来,又突出事件的“惊心动魄”,符合新闻受众对突发事件关注程度的轻重缓急的先后次序,增加了通讯的可读性(3分)。(4分)

⒖不能。⑴这一自然段概括叙述了梁万俊在空军某试飞大队的成长经历,(突出了他迎难克险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飞行技术形成的根源与过程)(2分);⑵这样写为他“惊天一落”的成功作了必要的背景交代,使读者对通讯的主人公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2分);⑶补充交代梁万俊及其试飞群体的英雄足迹以及事件的影响,把个人英雄壮举归结于我军的优良传统,使通讯报道的主题具有了广度和深度的意义(2分)。(6分)

四、(13分)

⒗⑴D⑵挟

⑶③语病:介词残缺;应在“家乡要种万亩高粱的说法”前加介词“对”或“对于”字。

⒘⑴④句放在③句前面。⑵①“此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要顶格写。 ②落款部分末行要注明写感谢信的时间。

⒙【示例一】要重视方言保护。方言是乡土文化的根脉,说方言、学方言、懂方言,都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方言是人类语言趋于多样化和丰富性的载体,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是语言的多样性,保护日渐消失的方言,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提倡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中,适当增加方言节目的比重。

【示例二】要重视古汉语的传承。古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古汉语阅读能力的下降会影响对经典原文的阅读,会对理解、传播传统文化造成不利的影响。学好古汉语,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好古汉语,也可以使现代汉语的表达更加典雅、丰富。因此,应在中学阶段适当增加古汉语学习的比重。

【示例三】要重视古汉语的传承和方言的保护。古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古汉语阅读能力的欠缺,会对理解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影响;而方言则是地域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古汉语,则有利于增强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因此,要加强古汉语学习,要为方言的使用留出适度的空间,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尝试开设方言课程。(观点表述1分;理由分析4分;建议1分;语言表达1分。若从方言与古汉语消失有其必然合理性的角度来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文(70分)

【写作提示】

    这一道寓言材料类作文。审读该则寓言故事,应抓住寒暑计的独白与心理来揣摩其深刻内涵,寒暑计认为“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它决定了这样的自我尊重,不再留意着外面的温度了”,它的我行我素,它的唯我独尊,它的自以为是,它的与外在世界隔绝的“自由行动”,导致了它的最终命运——“人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地上了”。这给我们一个启发: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人的自尊必须有他律的制约;否定了他律,自尊也没有保障。基于上述寓意,可以切入的立意角度大致有:⑴自尊与他律;⑵个人自由与社会职责;⑶适应社会与张扬个性;(4)尊重自我与遵守规则等。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