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的于淑珍,“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有多不起”,在她心里,是许多人的辛苦换来了这一切。有些年轻人慕名而来登门拜师,她一概婉言相拒。“我不敢随便收学生。一是自己没有正式进过音乐学院,学得不够厚实;二是怕她们徒有虚名,不是真心学本事,举着‘我是于淑珍的学生’当招牌。”于淑珍不收私人学生,但乐意去音乐学院开讲座,她喜欢和现在的年轻人说心里话:“同学们,千万另只学一首歌,一定要多唱新作品,一定要有自己首唱、原唱的歌”。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员,“共性多了些,个别就差了些。”她最爱听的一句话: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无论唱民歌还是通俗,都要唱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味道。一个毫无个性特征的人,一定不会在艺术上成功。”
一位“自学成才”的女高音歌唱家,古稀之年仍葆有艺术青春,难以可贵。现在每逢演出,她仍保持着一个习惯,提出穿好演出服,独自静静地酝酿感情。“我可不敢分神,最怕上台出错。”于淑珍将坚实的功底和超群的实力付诸频繁的舞台实践,“只要观众接受,我就继续唱”。(选自2013年4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9、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20、于淑珍是如何达到“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境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1、为什么于淑珍最爱听“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这句话?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原因。(4分)
22、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何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七、(60分)
23、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语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片鲜明。
(2)以“影响”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高三复习阶段性检测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一、1.D(A.发酵jiào;B.角jué逐; C. 脖颈gěng)
2. C(A.开源截流——开源节流;B.更叠——更迭;D.攻城掠地——攻城略地)
3. B(A项“柳子戏”后的“顿号”改为“逗号”;C项“省略号”多余,应该去掉;D项“问号”应该在“引号”里面)
4.B(质疑,提出疑问。A项“蜕化”:比喻腐化堕落,应该用“退化”,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C项“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不能带宾语。D项“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
5.A(B项“参与……熄灯活动”与“取得快速发展”句式杂糅;C项“健全和改善”与“制度和服务体系搭配不当;D项主客体倒置,在“广大人民群众”后加“来说”)
二、6. A(B项“纯粹艺术”说法错误;C项“淡泊名利”属于无中生有;D项“所有艺术家”说法错误)
7. D(D项“以追求个性解放为目的”的说法错误)
8. A(B项“中国人文精神高于西方人文精神”的说法无中生有;C项“部分地映射”说法错误,应该是“全息映射”;D项“唯一的价值追求”文中无据)
三、9. C(应为“遗留”)
10.A(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B介词,凭……身份/介词,用;C介词,表被动/动词,认为;D助词,“的”/助词,宾语提前标志。)
11.B(②是王昭素的话,不能体现“至行”。④是表彰李穆,不能体现“至行”)
12.D(服丧未满后官复原职,李穆又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守丧到三年期满)
四、13.(1)李穆以本州军粮不足为由,没有立刻听从命令,因此被免职。(关键词“阙”“即”“坐”,3分)
(2)李穆操守品行端方正直,处置大事不会因为贪生怕死改变节操,是仁善而勇毅的人。(关键词““端直”临事”“易”,“判断句式”,4分)
(3)不是这个人的不幸,是我的不幸啊。(关键词“非”“斯”“ 乃”,3分)
14.(1)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2分)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2分)
(2)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2分)“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2分)
15.(1)不知老之将至 歌窈窕之章 (2)潦水尽而寒潭清 无以终余年
(3)奈何取之尽锱铢 却是旧时相识 (4)靡不有初 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16.答案示例:人生如枝头的丁香花,弱小却不乏沁人心脾。(3分)
17.答案示例:尽管“不如归去”的杜鹃叫声会引人惆怅,但传说它是杜宇化身的能催祥降福的神鸟,因而令人喜爱。(只答出一个方面,得2分)
18.答案示例:千千万万个“我的梦”汇聚成一个“中国梦”,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付出。请问同学们,如何通过实现你的梦来为中国梦的实现助力?请畅所欲言!(能阐明“我的梦”与“中国梦”的关系,可得3分;能引导启发同学发言,2分)
六、(一)19.这里用“风”“雪”的意象形象地说明二十世纪就要到来,(2分)同时暗示民族灾难的发生。(2分)
20.(1)王懿荣是顶级的古文字学者,金石学家,深入研究过古代铭文。(2)他熟悉古籍,能快速判断出有字甲骨与“五帝三王”的论述有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1)作者借古人之口表达了由于清廷腐败无能导致泱泱大国被列强欺凌的愤慨之情。
(2)作者认为王懿荣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重大贡献,而且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表达出作者对王懿荣的无限崇敬之情。(意思对即可)
22.答案要点: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记叙形象、议论深刻(结合文本分析);(2分)运用想象和联想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结合文本分析);(2分)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行文富于变化(结合文本分析)。(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二)19.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白描手法)勾勒出于淑珍的形象,突出了她讲话声音好听清甜甘润如少女。(手法2分,内容2分)
20.(1)聪慧颖悟,有艺术潜质;(2)经过名师指导;(3)从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4)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民族民间音乐融会贯通(5)注重把握地域特点和韵味,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1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21.于淑珍认为:唱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味道、自己的个性在艺术上才会成功。(2分)从一群人中听出于淑珍,说明自己唱出了个性。(2分)
22.答案要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结合文本分析);(2分)运用小标题,内容结构清晰(结合文本分析);(2分)大量运用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参考译文:李穆,字孟雍,开封府阳武县人。李穆的父亲咸秩,曾任陕西大都督府司马。李穆年幼时就能写文章,有卓绝的品行。在路途拾到遗物,一定要寻访到失主送还。跟随王昭素学习《易》及《庄》、《老》等书,尽力探究大义。王昭素对李穆说“你所得到的都是精微的义理,常常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对人说:“李生将来能成为肩负朝廷重任的人。”王昭素还把自己所写的《易论》三十三篇传授给他。
后周显德初年,李穆以进士身份担任郢州、汝州的从事,升任右拾遗。宋朝初年,以殿中侍御史身份被选任为洋州通判。李穆到了洋州,处理积滞的案件,没有拖延的诉讼案件。调任陕州通判,有关官吏要调用陕州租赋到河南时,李穆以本州军粮不足为由,不听从命令,因此而被免职。又因为选拔官吏犯错误而被免除了在前朝的职务。当时他的弟弟李肃担任博州从事,李穆带着母亲到弟弟那里居住,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与兄弟共同学习,心志淡泊。
开宝五年,以太子中允身份被征召。第二年,授予左拾遗、知制诰。五代以来,文辞崇尚华丽,到李穆开始运用典雅方正的词语,全力矫正流弊。李穆与卢多逊曾同门受业,太祖曾对卢多逊说:“李穆生性仁惠善良,文章学识之外,没有他喜欢的。”卢多逊回答说:“李穆操守品行端方正直,处事不因为生死而改变节操,是仁善而勇毅的人。”太祖说:“确实是这样,我要任用他。”当时将要进攻讨伐江南,已经安排分派了各位将领的兵力,但还没有发兵的理由。于是就先征召李煜入朝,任命李穆为使者。李穆到江南传达皇上旨意,李煜以有病推托,并且说“我侍奉朝廷而希望保全自己,现在如果这样,倒不如死了算了。”李穆说:“入朝不入朝,你自己决定。然而朝廷军队精锐,物力雄厚丰富,你恐怕不容易抵挡其锋芒,应该仔细考虑,切莫让自己后悔。”出使回来,详细地报告情况,皇上认为他传旨抓住了要点。江南人也认为他说的话很实在。
太平兴国初年,转任左补阙。兴国三年冬天,加授史馆修撰、判馆事,皇上亲自赐给他金印紫绶。兴国四年,跟随皇上出征太原回来后,又被授予中书舍人之职。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获赐衣带、银器、缯彩。兴国七年,因为与卢多逊亲昵,又因为替秦王廷美草拟朝辞笏记,被谏官所弹劾,降职授予司封员外郎。
兴国八年春,与宋白等共同执掌贡举考试,陪侍皇上在崇政殿主持进士考试,皇上怜悯他瘦弱憔悴,当天即又授予他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判馆事。同年五月,又征召他为翰林学士。六月,任开封府知府,判断精细敏捷,奸佞狡猾之徒无从借贷,因此豪门大族敛迹,权贵不敢以私干政,皇上更加了解他的才能。十一月,升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一个多月之后,回家为母亲守丧,不久,服丧未满即官复原职。李穆多次上奏章请求为母亲守丧到三年期满,然而皇上下诏坚持要他复职,李穆更加哀痛忧伤,竭尽礼仪。兴国九年正月,早晨起床后正准备上朝,癫痫发作猝死,享年五十七岁。
李穆自降职授予员外郎到恢复中书舍人,入朝任翰林学士,再担任参知政事,直到猝死,不到一年时间。皇上听说他去世,哭着对近臣说:“李穆是国家的良臣,我正要倚重任用他,却突然去世,这不是这个人的不幸,是我的不幸啊!”追赠他工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