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2013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 D A扣舷而歌(xián) B 拨弄(nòng) C挣脱zhèng 叨陪鲤对( tāo )
2. A (B岌岌可危 C 以身作则 D 赎罪 神舟飞船)
3. B (凸现:指清楚地显现,不合语境,应用“凸显”,即突出的显露)
4. D (A.句式杂糅,去掉“为核心”,或者去掉“围绕”,保留“以它为核心”;B.利令智昏:因贪图私利而让人失去理智,神志不清, 与“让人”重复;C.语序不当,将“分清主次”与“善于取舍”互换)
5. C
6. B“先灭东吴,后灭蜀汉”错,应是“先灭蜀汉,后灭东吴”
7. D(A.专指植物性食物;B、被认为是残渣废料而没有引起重视;C.是人类进食日益精细化
的要求,以维持体内的营养平衡)
8. C(只是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9. B(A.是四大类;C.传统膳食中也辅以了水果,水果中的果胶是可溶性纤维;D.适当增加
才是有益的)
10. B(稍:逐渐)
11. C(A.介词,跟,与;被 B.定语后置标志 ;代词,他 C.连词,才,D.连词,表假设关系,
表转折关系。)
12.C(①说明他少年有豪气,②只说他做出选择要做官,⑥是他的处世态度)
13.(1)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嘉,嘉奖;禄:使……享受俸禄; 状语后置分;家,定居 各1分 )
(2)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才算结束。(见幸:被宠幸;引:推荐;固止:坚决推辞;句意各1分)
(3)北宋就推行(致力于)休兵养息政策,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务,致力于;晏然:安宁;内外,中央到地方;弛:放松;各1分)
参考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石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向南逃逸,投归北宋。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 常博士。
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看轻世俗的小功名,心中不为所动。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从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康定二年二月四日,在京城逝去,时年四十八岁,担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以他为奇才,对他说:“你母亲去世了,你才选择官禄吗?”曼卿惊视了一下,同意就职了,后调任殿直。不久,改任太常寺太祝,管理济州金乡县。曼卿曾感叹说:“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母亲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充任馆阁校勘,调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黄河以南都臣服开始,北宋就推行(致力)休兵养息政策,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曼卿上书谈了留心边事,平时练兵,防患未然等十件事,没有引起重视。不久元吴背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召见了曼卿。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石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做得非常好,合乎皇帝的心意,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身体不好。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曼卿笑着说:“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经过调教有品行的人,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
他看待世事,轻得像不值得做似的。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即使是深思熟虑,也不能超过他。他仪表英俊,喜欢饮酒,性恪豪爽,表面看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一生做事却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不管是贤者不贤者,都十分喜欢结交。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他写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14(1)答:“春兴”(诗眼)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感情,统领全文。(2分);
领起了对诗中暮春景象的描绘,也引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2)答:①武诗借用梦境(联想),(“逐”字运用拟人),除表达了思乡心切外,还有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所以思乡略无沉重悲伤之意。(2分)
②李诗主要运用典故(还有反问),通过“折杨柳”的笛曲,运用反问方式强烈在表达了沉重思乡之情。(2 分)
15. 默写
(1)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敢怒而不敢言,日益骄固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道寄奴曾住
(5)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6. ①角度不同,前者是以母亲的视角,后者是以女儿的视角。或者答:前者是对目送儿子的感悟,后者是对目送父亲的感悟。(一点1分)
②“不必追”的内涵不一样,前者重在说儿子长大、独立是一种必然,后者重在是说父亲离去是自然规律。(一点1分)
③在文中的地位不完全相同,前者承上启下,后者是对全文的总结。(一点1分)
17. 参考答案一:总结上一段(1分)。“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突出“我”既要工作又要探望父亲的辛苦和忙碌(2分),也回答了裙子上沾着粪便赶回台北上班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二:开启下一段(1分)。“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强调这种情形对“我”而言是常事(2分),但这一次的原因却不一样,是去送别父亲(2分)。
要求能言之成理。
18. 相同之处:体裁相同,都是散文;题材相同,都是写亲人之间送别的事情。(一点1分)
不同之处:立意上,朱文重在怀念,龙文重在感悟;(一点1分)
构思上,朱文是一个镜头反复呈现,龙文是六个镜头依次呈现;(一点1分)
角度上,朱文的“我”被动接受父亲的“背影”,龙文的“我”主动“目送”儿子和父亲离去。(一点1分)(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19. A(没有对人生的幻灭) D(不能由此判定教育的失败)
20. 略
21.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立意参考:
(1)应该努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2)保持冰清玉洁的品质与存含垢纳污之量并不矛盾,前者指对自己要严格,后者指对他人要宽容。
(3)要成大事就要有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人。
(4)理想追求是一个方面,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5)这是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体现,能在二者之中取得平衡的人才是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