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 - 正文
2013高考 福建高考 福建省质检 各省高考 历年资料 高考志愿 录取分数线 招生计划 高校招生 录取查询 招生章程 成绩查询 招生简章 高校专业 高考试题答案
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政策 高考模拟题 招生专业 高考大纲 心理减压 高考状元 自主招生 保送生 公安警察院校招生 美术高考 高校频道 高校分数线 各省分数线
全国高考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香港 澳门 上海春季高考 天津春季高考 山东春季高考 福建高职单招 重庆高职单招 浙江高职单招 吉林高职单招 单独招生 港澳台联招

2013苏州五市三区高考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3773高考 2013-5-8 22:14:39


佛学对于中国诗的影响很深,但受佛教影响的中国诗大半只有“禅趣”而无“佛理”。“佛理”是真正的佛家哲学,“禅趣”是和尚们静坐山寺参悟佛理的趣味。晋人中以天赋论,陶潜最宜于学佛,他的诗文描写参透禅机的话也极多。陶潜以后,中国诗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而成就最大的要推谢灵运、王维和苏轼三人。他们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露出一种禅趣。这固然由于诗本来不宜说理,同时也由于他们所羡慕的不是佛教而是佛教徒。晋以后中国诗人大半都有“方外交”,谢灵运有远公,王维有瑗公和操禅师,苏轼有佛印。他们很羡慕这班高僧的言论风采,常偷“浮生半日闲”到寺里去领略“参禅”的滋味,或是同禅师交换几句趣语。诗境与禅境本来相通,所以诗人和禅师常能默然相契。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嗜好比西方诗要早一千几百年,究其原因,也和佛教有关系。魏晋的僧侣已有择山水胜境筑寺观的风气,最早见到自然美的是僧侣。僧侣首先见到自然美,诗人则从他们的“方外交”学得这种新趣味。“禅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中国诗人所最得力于佛教者就在此一点。但是他们虽有意“参禅”,却无心“证佛”,要在佛理中求消遣,并不要信奉佛教求彻底了悟,彻底解脱;入山参禅,出山仍然做他们的官,吃他们的酒肉,眷恋他们的妻子。
(选自朱光潜《诗论》)
24.文中提到的“方外交”是什么意思?多指什么样的人?(3分)
25.作者认为中国诗大半只有“禅趣”而无“佛理”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6分)
26.禅趣一般是指在静思中感悟到的人生的某种意趣和玄理。试分析下面这首诗中的禅趣。(6分)
          辛夷【1】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注:[1]辛夷:指芙蓉花。


2013届苏州五市三区联考语文质量检测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1.C (A“乳臭/铜臭”相同,B“风姿绰约/绰绰有余”相同D“槊杖/朔方”相同)
2.C(A.数字减少不能用倍数,B.“改变”缺宾语,D. 关联词语使用错误,“不但……而且……”,应改为“虽然……但是……”。)
3.基于安全因素和成本因素,核电前景黯淡。(安全性差1分、成本昂贵1分,核电前景黯淡2分)
4.(1)有利于高考中学生规范答题;(2)可以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形成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的风气;(3)一些网络语言只在部分青少年网民中流行,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中学生过多地运用网络语言,会影响他们的汉语言文字水平。(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5分)
5.C(弭:平息,消灭)
6.B
7.D(“只有在有战事时,才能射杀禽兽用于祭祀”错)
8. (1)陈蕃只尊称他的字而不直呼其名,还特意为他设一个床榻,他离开后就把榻悬挂起来。(每个分句1分)
(2)(他)性格方正严峻,不轻易接待宾客,人民也敬畏他的高义。(每个分句1分)
  (3)现在您坐失(错过,耽误)鼓励百姓播种的时机,反而让他们从事驱赶禽兽、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意啊。(“失”“劝”“除” “恤”各1分)
9.(1)虚实结合(1分)。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1分)。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1分,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怀我,亦可)。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如果答“借景抒情”并作解析给2分)
(2)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1分),以景作结,寓情于景(1分),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1分)。
(3)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他思友心切,心潮起伏。)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写出一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0.(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而御六气之辩    (3)来吾道夫先路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佳木秀而繁阴(6)逝者如斯夫(7)社稷次之
11.(1)推动情节发展,写两人外貌相似,为下文写别人误以为他俩是父子及最终真相的揭示做铺垫。(2分)(2)通过对比,强调他们表面上一脸正气,实质内心龌龊。(2分)
1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衬托亦可,2分)。三个摊主对王辉的顺从、逢迎、巴结衬托出王辉以权谋私、欺压百姓(2分),小男孩(小偷)的形象衬托王辉巧取豪夺,其恶比之小偷有过之而无不及(2分)。
13.男孩认为王辉说得对,接受了王辉的观点(认同,赞同等亦可,1分),他明白了只有像王辉这样掌握了权力才能以“好人”的形象毫无风险、轻而易举、冠冕堂皇地谋取私利。(3分,掌握权力、做官等1分,谋取私利1分,毫无风险、轻而易举、冠冕堂皇地等1分)
14.(1)是全文的线索,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张百元旧钞展开的,“一张百元旧钞”贯穿全文始末。(2)是展现人物形象的手段,通过市场上没人敢收这张破烂不堪的旧钞,塑造王辉这个职权不大,却又经常借职务之便去贪小便宜、欺压百姓的小官员的形象。(3)揭示主旨,揭示出了中国部分掌权者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和批判,同时表现了百姓面对掌权者欺压的无力与无奈。(每点2分)
15.老喧嚣文化:这种文化以喧嚣呐喊方式鼓动民众达成集体、阶级等的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 (要点:“喧嚣呐喊”“鼓动民众”“达成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新喧嚣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为寻求名利欲望而浮躁嘶喊,焦虑嚎叫。(要点:“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 “为名利欲望”“浮躁嘶喊,焦虑嚎叫”,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1)由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引入,提出“喧嚣文化”话题,说明其由来已久。(2)论述“喧嚣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及内涵。(3)照应开头,指出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的实质。(每点2分)
17.(1)上世纪前半叶,中国民众为革命需要而喧嚣呐喊,它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其历史价值,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2)上世纪中后期的一定阶段,喧嚣文化成为政治斗争和生产科研的工具,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3)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文化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程度提高,喧嚣文化成为非主流;商业社会所产生的为了名利欲望的新喧嚣,则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每点2分)

(陈蕃)开始在郡中任职,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遇上母亲去世,离开官职服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征召他做别驾从事。因为谏争与人不和,交回印符辞官离去。后人公府征召举荐他为方正,都没有前往接受。太尉李固上表举荐,征召任命为议郎,又调任乐安太守。当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以执政威严出名,下属郡县官员听说李膺来到,全都自动离职而去,只有陈蕃因为政绩清明而留下没走。同郡人周璆,是位清高人士,先后几任郡守征召他全不肯去,只有陈蕃能请他到来。陈蕃只称他的字而不叫他的名,特别替他准备了一张床榻,他走之后就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威势震动天下,这时派人送信给陈蕃,拜托他办事,不能得到接见。使者采用欺骗手段得到接见,陈蕃大怒,把使者鞭打死去,获罪被降职做修武县令。渐渐提升,被任命为尚书。
当时零陵、桂阳山中贼人为害,公卿商议派兵征讨,又下诏令给各州郡,各地全都可以举荐教廉、茂才。陈蕃上疏反驳说:“从前高祖创立大业,天下人民放下重担,朝廷抚养百姓,就像养自己的孩子。现在零陵、桂阳两郡的百姓,也是皇上的孩子。导致孩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员贪婪暴虐,使得他们这样做的吗?应该严令三府,暗中考察州牧郡守县令县长,如果有那种在职而和睦团结,侵犯残害百姓的人,就立刻举报,改选清廉贤明奉公守法的人,能够宣传法令一心爱护百姓的人。就可以不用烦劳朝廷军队,贼人就自己安定平息了。另外,三署中郎官有两千多人,三府中掾属官员超过了限额还没有委任,只应该选择优秀的人授给官职,捡出恶劣的人加以清除。哪里用得着颁发全部推荐人才的诏令,来助长托请做官的做法呢?”(陈蕃)因为这事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放出京城担任豫章太守。(他)禀性方正严峻,不接待宾客,下属百姓也敬畏他的清高。被征召担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有走出外城城门。
升任大鸿胪,正遇上白马县令李云直言上疏进谏,桓帝发怒,判决他死刑。陈蕃上书营救李云,因此获罪免官回到家乡。又征召任命他为议郎,几天以后又任命为光禄勋。
延熹六年,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上疏进谏说:“臣子听说国君到苑囿打猎,只在促秋西郊之时。顺应时节讲习武备,猎杀禽兽供给给祭祀,来加深孝敬之情。如果有人违背了这些,那就是任意放纵了。何况现在有‘三空’的艰难呢!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这就是所谓‘三空’。加上战乱没有停息,四方百姓流离失所,这正是陛下心情焦虑容颜憔悴,夜不能寐以待旦的时候。难道能够耀武扬威,一心放在观赏车马奔驰上吗?还有初秋多雨,百姓开始种麦子。现在放弃了鼓励百姓耕种的时机,而让百姓从事驱赶禽兽开辟猎场的劳役,这不是圣明君主体恤百姓的心意。奏书上呈后没被采纳。
自从陈番担任光禄勋之后,跟五官中郎将黄琬一起主管选举,不偏袒权贵富豪,因而被有权势人家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
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庄列之深远 /苏张之纵横 /韩非之排奡 /荀吕之平易 /皆为后世文章之祖 /而屈宋楚词/忧深思远
  20.墨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
  21.诸子文章因文词之美得以流传。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B D
23.(1)秦可卿。(2分)祖业败坏由贾敬而始,(1分)贾府家业的消亡首要责任在宁国府。(1分)
(2)A、阿Q调戏小尼姑时,看客们“大笑”,“九分得意的笑”,毫无怜悯心,对阿Q欺侮弱者采取的是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
        B、阿Q与小D打架时,看客们煽风点火,一直看了半点钟之久。
        C、阿Q从城里回来后讲述杀革命党的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得出神,心里又敬畏、又害怕、又高兴(或“凛然”、“悚然”、“欣然”)。
        D、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人们蚂蚁似的围观,对阿Q“过了二十年又是。。。。。。”的话倍加赞赏,发出“豺狼般的嗥叫”,眼光如狼,“又凶又怯”(或“又钝又锋利”)。
(三项即可。一项2分。每项中,事件简述1分,看客的表现1分)(其他事例若合适也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指尘世外的朋友,多指僧、道、隐。(“尘世外的朋友”2分,举出一例即可得1分)
25.诗本来不宜说理;中国诗人羡慕佛教徒的言论风采,从其身上学会了在自然美中领悟到禅趣;中国诗人参禅是为在佛理中求消遣,并不想奉佛教求了悟。
26.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怒放时不需赞美,凋落时也无需同情伤感。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王维由花的自开自落,自由自在,领悟到了万物皆有的自然本性,不执着于生死有无,而是顺其自然,因而内心一片静谧,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对诗歌的分析3分,诗人的领悟3分)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