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对于中国诗的影响很深,但受佛教影响的中国诗大半只有“禅趣”而无“佛理”。“佛理”是真正的佛家哲学,“禅趣”是和尚们静坐山寺参悟佛理的趣味。晋人中以天赋论,陶潜最宜于学佛,他的诗文描写参透禅机的话也极多。陶潜以后,中国诗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而成就最大的要推谢灵运、王维和苏轼三人。他们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露出一种禅趣。这固然由于诗本来不宜说理,同时也由于他们所羡慕的不是佛教而是佛教徒。晋以后中国诗人大半都有“方外交”,谢灵运有远公,王维有瑗公和操禅师,苏轼有佛印。他们很羡慕这班高僧的言论风采,常偷“浮生半日闲”到寺里去领略“参禅”的滋味,或是同禅师交换几句趣语。诗境与禅境本来相通,所以诗人和禅师常能默然相契。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嗜好比西方诗要早一千几百年,究其原因,也和佛教有关系。魏晋的僧侣已有择山水胜境筑寺观的风气,最早见到自然美的是僧侣。僧侣首先见到自然美,诗人则从他们的“方外交”学得这种新趣味。“禅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中国诗人所最得力于佛教者就在此一点。但是他们虽有意“参禅”,却无心“证佛”,要在佛理中求消遣,并不要信奉佛教求彻底了悟,彻底解脱;入山参禅,出山仍然做他们的官,吃他们的酒肉,眷恋他们的妻子。
(选自朱光潜《诗论》)
24.文中提到的“方外交”是什么意思?多指什么样的人?(3分)
25.作者认为中国诗大半只有“禅趣”而无“佛理”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6分)
26.禅趣一般是指在静思中感悟到的人生的某种意趣和玄理。试分析下面这首诗中的禅趣。(6分)
辛夷【1】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注:[1]辛夷:指芙蓉花。
2013届苏州五市三区联考语文质量检测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1.C (A“乳臭/铜臭”相同,B“风姿绰约/绰绰有余”相同D“槊杖/朔方”相同)
2.C(A.数字减少不能用倍数,B.“改变”缺宾语,D. 关联词语使用错误,“不但……而且……”,应改为“虽然……但是……”。)
3.基于安全因素和成本因素,核电前景黯淡。(安全性差1分、成本昂贵1分,核电前景黯淡2分)
4.(1)有利于高考中学生规范答题;(2)可以维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形成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的风气;(3)一些网络语言只在部分青少年网民中流行,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中学生过多地运用网络语言,会影响他们的汉语言文字水平。(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5分)
5.C(弭:平息,消灭)
6.B
7.D(“只有在有战事时,才能射杀禽兽用于祭祀”错)
8. (1)陈蕃只尊称他的字而不直呼其名,还特意为他设一个床榻,他离开后就把榻悬挂起来。(每个分句1分)
(2)(他)性格方正严峻,不轻易接待宾客,人民也敬畏他的高义。(每个分句1分)
(3)现在您坐失(错过,耽误)鼓励百姓播种的时机,反而让他们从事驱赶禽兽、开辟道路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意啊。(“失”“劝”“除” “恤”各1分)
9.(1)虚实结合(1分)。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1分)。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1分,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怀我,亦可)。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如果答“借景抒情”并作解析给2分)
(2)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1分),以景作结,寓情于景(1分),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1分)。
(3)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他思友心切,心潮起伏。)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写出一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0.(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而御六气之辩 (3)来吾道夫先路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佳木秀而繁阴(6)逝者如斯夫(7)社稷次之
11.(1)推动情节发展,写两人外貌相似,为下文写别人误以为他俩是父子及最终真相的揭示做铺垫。(2分)(2)通过对比,强调他们表面上一脸正气,实质内心龌龊。(2分)
1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衬托亦可,2分)。三个摊主对王辉的顺从、逢迎、巴结衬托出王辉以权谋私、欺压百姓(2分),小男孩(小偷)的形象衬托王辉巧取豪夺,其恶比之小偷有过之而无不及(2分)。
13.男孩认为王辉说得对,接受了王辉的观点(认同,赞同等亦可,1分),他明白了只有像王辉这样掌握了权力才能以“好人”的形象毫无风险、轻而易举、冠冕堂皇地谋取私利。(3分,掌握权力、做官等1分,谋取私利1分,毫无风险、轻而易举、冠冕堂皇地等1分)
14.(1)是全文的线索,故事情节是围绕这张百元旧钞展开的,“一张百元旧钞”贯穿全文始末。(2)是展现人物形象的手段,通过市场上没人敢收这张破烂不堪的旧钞,塑造王辉这个职权不大,却又经常借职务之便去贪小便宜、欺压百姓的小官员的形象。(3)揭示主旨,揭示出了中国部分掌权者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和批判,同时表现了百姓面对掌权者欺压的无力与无奈。(每点2分)
15.老喧嚣文化:这种文化以喧嚣呐喊方式鼓动民众达成集体、阶级等的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 (要点:“喧嚣呐喊”“鼓动民众”“达成政治或经济生产方面的目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新喧嚣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为寻求名利欲望而浮躁嘶喊,焦虑嚎叫。(要点:“在商业社会无情的竞争中” “为名利欲望”“浮躁嘶喊,焦虑嚎叫”,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1)由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引入,提出“喧嚣文化”话题,说明其由来已久。(2)论述“喧嚣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及内涵。(3)照应开头,指出中国游客的喧嚣现象的实质。(每点2分)
17.(1)上世纪前半叶,中国民众为革命需要而喧嚣呐喊,它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其历史价值,作者对此持肯定态度。(2)上世纪中后期的一定阶段,喧嚣文化成为政治斗争和生产科研的工具,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3)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文化趋向多元化,个性化程度提高,喧嚣文化成为非主流;商业社会所产生的为了名利欲望的新喧嚣,则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每点2分)
(陈蕃)开始在郡中任职,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遇上母亲去世,离开官职服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征召他做别驾从事。因为谏争与人不和,交回印符辞官离去。后人公府征召举荐他为方正,都没有前往接受。太尉李固上表举荐,征召任命为议郎,又调任乐安太守。当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以执政威严出名,下属郡县官员听说李膺来到,全都自动离职而去,只有陈蕃因为政绩清明而留下没走。同郡人周璆,是位清高人士,先后几任郡守征召他全不肯去,只有陈蕃能请他到来。陈蕃只称他的字而不叫他的名,特别替他准备了一张床榻,他走之后就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威势震动天下,这时派人送信给陈蕃,拜托他办事,不能得到接见。使者采用欺骗手段得到接见,陈蕃大怒,把使者鞭打死去,获罪被降职做修武县令。渐渐提升,被任命为尚书。
当时零陵、桂阳山中贼人为害,公卿商议派兵征讨,又下诏令给各州郡,各地全都可以举荐教廉、茂才。陈蕃上疏反驳说:“从前高祖创立大业,天下人民放下重担,朝廷抚养百姓,就像养自己的孩子。现在零陵、桂阳两郡的百姓,也是皇上的孩子。导致孩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员贪婪暴虐,使得他们这样做的吗?应该严令三府,暗中考察州牧郡守县令县长,如果有那种在职而和睦团结,侵犯残害百姓的人,就立刻举报,改选清廉贤明奉公守法的人,能够宣传法令一心爱护百姓的人。就可以不用烦劳朝廷军队,贼人就自己安定平息了。另外,三署中郎官有两千多人,三府中掾属官员超过了限额还没有委任,只应该选择优秀的人授给官职,捡出恶劣的人加以清除。哪里用得着颁发全部推荐人才的诏令,来助长托请做官的做法呢?”(陈蕃)因为这事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放出京城担任豫章太守。(他)禀性方正严峻,不接待宾客,下属百姓也敬畏他的清高。被征召担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有走出外城城门。
升任大鸿胪,正遇上白马县令李云直言上疏进谏,桓帝发怒,判决他死刑。陈蕃上书营救李云,因此获罪免官回到家乡。又征召任命他为议郎,几天以后又任命为光禄勋。
延熹六年,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上疏进谏说:“臣子听说国君到苑囿打猎,只在促秋西郊之时。顺应时节讲习武备,猎杀禽兽供给给祭祀,来加深孝敬之情。如果有人违背了这些,那就是任意放纵了。何况现在有‘三空’的艰难呢!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这就是所谓‘三空’。加上战乱没有停息,四方百姓流离失所,这正是陛下心情焦虑容颜憔悴,夜不能寐以待旦的时候。难道能够耀武扬威,一心放在观赏车马奔驰上吗?还有初秋多雨,百姓开始种麦子。现在放弃了鼓励百姓耕种的时机,而让百姓从事驱赶禽兽开辟猎场的劳役,这不是圣明君主体恤百姓的心意。奏书上呈后没被采纳。
自从陈番担任光禄勋之后,跟五官中郎将黄琬一起主管选举,不偏袒权贵富豪,因而被有权势人家子弟诬陷控告,获罪罢官回家。
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庄列之深远 /苏张之纵横 /韩非之排奡 /荀吕之平易 /皆为后世文章之祖 /而屈宋楚词/忧深思远
20.墨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
21.诸子文章因文词之美得以流传。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B D
23.(1)秦可卿。(2分)祖业败坏由贾敬而始,(1分)贾府家业的消亡首要责任在宁国府。(1分)
(2)A、阿Q调戏小尼姑时,看客们“大笑”,“九分得意的笑”,毫无怜悯心,对阿Q欺侮弱者采取的是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
B、阿Q与小D打架时,看客们煽风点火,一直看了半点钟之久。
C、阿Q从城里回来后讲述杀革命党的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得出神,心里又敬畏、又害怕、又高兴(或“凛然”、“悚然”、“欣然”)。
D、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人们蚂蚁似的围观,对阿Q“过了二十年又是。。。。。。”的话倍加赞赏,发出“豺狼般的嗥叫”,眼光如狼,“又凶又怯”(或“又钝又锋利”)。
(三项即可。一项2分。每项中,事件简述1分,看客的表现1分)(其他事例若合适也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指尘世外的朋友,多指僧、道、隐。(“尘世外的朋友”2分,举出一例即可得1分)
25.诗本来不宜说理;中国诗人羡慕佛教徒的言论风采,从其身上学会了在自然美中领悟到禅趣;中国诗人参禅是为在佛理中求消遣,并不想奉佛教求了悟。
26.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怒放时不需赞美,凋落时也无需同情伤感。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王维由花的自开自落,自由自在,领悟到了万物皆有的自然本性,不执着于生死有无,而是顺其自然,因而内心一片静谧,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对诗歌的分析3分,诗人的领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