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 - 正文
2013高考 福建高考 福建省质检 各省高考 历年资料 高考志愿 录取分数线 招生计划 高校招生 录取查询 招生章程 成绩查询 招生简章 高校专业 高考试题答案
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政策 高考模拟题 招生专业 高考大纲 心理减压 高考状元 自主招生 保送生 公安警察院校招生 美术高考 高校频道 高校分数线 各省分数线
全国高考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香港 澳门 上海春季高考 天津春季高考 山东春季高考 福建高职单招 重庆高职单招 浙江高职单招 吉林高职单招 单独招生 港澳台联招

2013北京市顺义区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3773高考 2013-5-8 22:17:55


⑥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有名的《江城子》写于此时:“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是在狭小的争执上看到了生命无谓的浪费,而真正人类的文明,如大江东去,何尝止息?苏轼听江声不断,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战争,有过英雄与美人,有过智谋机巧,也有过情爱的缱绻……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年四十七岁。
⑦苏轼的《赤壁赋》也写在这段时间。《前赤壁赋》原迹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末尚附有小注:“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被诬陷之后苏轼也知道小人的可怕,知道这件文学名著的背景,再读东坡这几句委婉含蓄之词,真是要觉得啼笑皆非啊!
⑧在黄州这段时间,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他的“乌台诗案”不仅个人几罹死罪,也牵连了家人亲友的被搜捕贬谪。他的“多难畏人”,一方面是说小人的诬陷,另一方面,连那深爱的家人亲友学生也宁愿远远避开,以免连累他人。与李端叔的一封信说得特别好:“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⑨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的苏轼变成无人认识的世间凡夫俗子,东坡的脱胎换骨,正在他的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吧。
⑩《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吧。卷后有苏轼学生黄庭坚的跋,对《寒食帖》赞誉备至。黄庭坚是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仅次于苏轼的一人,书法挺拔峻峭,但是他对《寒食帖》叹为观止,正是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11在拥挤秽杂的市集里,被醉汉推骂而犹能“自喜”,也许“我执”①太强的艺术家都必须过这一关,才能入于美的堂奥。但是,谈何容易呢?
(取材于蒋勋散文集《大度‧山》)
注:①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太过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做法,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开篇以偶览苏轼《寒食帖》而引发对其书法的评价,认为字迹粗拙而不经意,但精于书法的人认为是苏书最好的。
B.《寒食诗》饱含着苏轼生活的凄苦,心境的苍凉感伤;而其书法则稚拙天真,无甜熟灵巧的刻划之美。
C.第⑧段“与李端叔信”,一方面说明了苏轼的处境;同时也说明了苏轼“从名满天下”到“凡夫俗子”的蜕变。
D.黄庭坚在跋中对《寒食帖》赞誉备至,是因为此时苏轼的书法既挺拔峻峭,又超越了形式技巧,平淡自然。
E.这篇文艺随感,作者在娓娓的怀人叙事中兼有抒情言志,既论文,也议人,又言志,三者结合得巧妙、自然。
18.作者在第④段、第⑥段引用了苏轼《绝命诗》《江城子》,请分别说出其作用。(5分)
19.文章第③段说,流放黄州,对苏轼有着“不凡的意义”。结合文意,概括这意义的主要内容。(6分)
20.文章结尾,作者从苏轼的经历中获得了怎样的艺术启示?(6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弟子规》谈到接人待物时,告诫学子:“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是:真理,本质)
对此,生活在21世纪的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感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顺义区2013届高三第二次统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B(A绊脚石奴颜婢膝xī C责无旁贷觥(gōng)筹交错  D放冷箭提纲挈(qiè)领)
2. C. 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A.“叹为观止”赞叹所见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褒义词。B.风风火火: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此处应用:沸沸扬扬D.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
3. D.( A.以•••••为主,误用介词B.搭配不当,“加快”和“质量”不搭配。C.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去掉“随着”或“使”。)
4.A
5.B.清朝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 C(迍蹇zhūn jiǎn指困顿不顺利)7. D.(两个“于”都是“在”)8. D(负是具有,享有的意思)9. C.(几个画家并不都是官运亨通)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2分。
10.评分要求:
文本中对顾子作画一种认为他作画方式“亘古未有”,能“历托诸侯之门”,有其创新的一面(2分);而作者认为其作画方式“瞑目鼓噪”,而非淡雅之事,没有继承(2分);结合创新或继承一方面联系生活谈(4分);语言(4分)
11.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消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岂惟世事物理有然哉!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5分。断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译文: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相反的东西,互相转变(阴阳转化的辩证观点);屈辱太久的人一但站起来必定会雪耻,沉迷太久的人一但振作必定有所作为.不如意的事情,会有如意的事情在其中。快意的事情,也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在其中。(指有祸中之福,有利中之害.).天下的事物没有单独存在的,必然包含着对立的方面;而且对立的双方必然有主次之分,这难道不是世界事物的物理特征吗?学问的道理,得到它其实不难,但失去它必定很容易,只有能坚持不懈的人,才能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并且不会失去!
12.①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②秦爱纷奢奈何取之尽锱铢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
④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⑤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⑥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
[评分标准:本题8分。每句1分,多字、丢字、错字一律不给分。限选其中4道题作答,超过4题则以前4题为准。若文字涉及版本区别,酌情处理]
13.①A.
②参考答案:①景象辽阔深远(2分)结合具体诗句(2分)②友人豪情出游,并不伤别(2分),分别之时遐想日后的重逢,开怀畅饮(2分)。
也可从“天涯孤棹还”想象友人孤独回来,作者离别之情跃然纸上角度答。(言之有理,意思对即可)
14. D.
15. B.
16.①以前采用抽取血液测量(2分)②现在是收集尿液样本(2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17. A.D.
18.参考答案:引用《绝命诗》,体现了苏轼被贬后的惊悚与恐惧、绝望(2分);《江城子》则体现了超越了不平与牢骚之后的轻松、愉快(2分)。意思对即可。语句通顺(1分)
19.参考答案:这次流放,让苏轼经历了(1)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2)豁然开朗,了悟了生命真谛,懂得了哪些是该坚守的,哪些是该放下的,从而返璞归真,(3)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意思对即可。
20.参考答案:在浮躁的现实中,艺术家绝不能自我意识太强,一定要摒弃自我(2分),回归自然,把自己看做平民(2分),这样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2分)。意思对即可。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清代时接人待物,“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意思是说:平时不要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不如在适当时机,说一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要恰当无误,实事求是,千万不要花言巧语不如少说话。
角度一:认为,能不说话,就不要说话,是不对的。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就不要长篇大论,而并不是让大家不要说话。应该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把自己要说的说出来,这样就是“话说多,不如少”的准确含义了。
角度二:认为,话说多了,就容易找不到要点,焦点模糊,当然不如简短精炼,节省的是两方面的时间。假话空话,花言巧语,那些说的再多,不仅没用,而且还起到反作用。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人们早早都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角度三: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行,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即所谓“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众”。
角度四: 平时不要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不如在适当时机,说一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
角度五:说话怕得罪人,整天三缄其口,什么都不敢说,这也不对。麦彭仁波切讲过:该说的不说,则办不成事情;不该说的说了,就会招来祸患。可见,说话要掌握技巧和分寸。然而世间上许多人,不该说的反而说得特别多,该说的又表达不出来,最终做什么都不成功,这种现象不胜枚举。因此,话不必说得特别多,关键要说得有意义。
角度六:说话的时候,语言应真实、老实,不能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
说话可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智慧。智者总说对他有意义的语言,而愚者嘴上虽夸夸其谈,却没有什么能用得上的。荀子也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即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而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有些人就是这样,只会说、不会做,让他说的话,可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讲得头头是道;让他做的话,却一无是处。因此,嘴巴太会说的人,我不敢特别信任,不然,他讲起来倒很漂亮,可是一做起事来,只怕让自他非常失望。
角度七:说话要有分寸,不要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不然就会招致祸患。肖子良(一作晋傅玄)在《口铭》中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论是修行人还是世间人,对此都应值得注意。有些人也许是不懂,由于父母没教、老师没讲,故说出来的语言,最后给自己带来许多危害,这是没有必要的。当然,佛法方面、对自他有利的话,该说时一定要说,如经云:“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而不该说的有些话,最好不要说。
••••••
附录1:2012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60—50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55分以上。

二类卷
(49—40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4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5分以上。

三类卷
(39—30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3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文章可得35分以上。

四类卷
(29—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9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说明: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缺题目减2分。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