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意指代性词语或句子
为了使文章更为简洁明了,人们往往喜欢用指代性的词语或句子,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含蓄,更富有蕴味。这在社科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考场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就是要求考生把这些含蓄的语句进行“解密”。“解密”能力的高低,也就体现了考生对文章把握能力的高低。因此,考场内外都应该注意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回答这类提问时,要前后仔细阅读,找出对应内容。
例 日内瓦的一个夜晚,我和两位新赶来与我们一起考察的记者坐在一家餐厅外间的一角聊天,他们问:考察至今,觉得欧洲有哪一些方面最值得中国学习?我说,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脱了很多课,初看是科学技术的课,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上的课。这事说来话长,但这一路上给我们直接感受最深的的是两点,一是在欧洲,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并行不悖,共臻极致;二是在欧洲,个体自由和互相尊重并行不悖,互相形成公德。相比之下,真不知道我们中国为什么总是把这些对应性文化范畴看成你死我活的对头,结果两败俱伤。
[思考] 1.“这些对应性文化范畴”是什么?
2.在这里“你死我活”指什么?
3.与“两败俱伤”相对的是什么?(注意问题的提法)
[简析] 答案:1.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个体自由和互相尊重。2“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互不相容;“个体自由和互相尊重”不能共存,形成公德。3“并行不悖”或“共臻极致”。
“这些”指代的内容可以重复,在此不重复则使文章显得更为简洁。“你死我活”和“两败俱伤”在此属于指代性短语,也是要求在阅读时要能理解的。这类语词常是考查设题的关键。(考生也可从这方面自己模拟出题)
例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景和浓郁抒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中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询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迷,即使《离骚》、《九章》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屈原既是诗人又是哲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歌或艺术的范畴,而达到了整个文化精神的领域。
[思考]1.说庄子是一位“哲诗”,主要是因为 。
2.说屈原是一位“诗哲”是因为 。
[简析]答案:1.他的人本体论哲学,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庄子》中则充满了艺术想象。2.《天问》具有诸子探索精神,《离骚》、《九章》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这两句话在这个文段中结构中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信息负载作用来看,是指代性句子。要求读者要能够寻找相关的根据。
(三)破解比喻象征等含蓄语句
从内容形式来看,比喻是从抽象到具体(如: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象征则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松树可以代表不屈的精神或友谊长青等抽象意义)。而高考中就是要考查考生对这两组概念在具体文章中所负载信息的理解,让考生把这些相关内容“还原”出来,这方面内容也是高考命题热点之一。对这类信息的考查,有时会考查对本体的理解,有时会考查对喻体(象征体)的判断。这要求考生必须前后耐心仔细阅读,找出“本体——喻体”或“本体——象征体”(抽象意义)的对应关系,破解其中含义。特别是那些以整句话内容整体打比方的句子(如:山上有了小屋,就如平静的水面掠过一只白鹭),考生要尤为留意。
例 书是读不完的,自然也评不尽。一个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探险家。为着发现肥沃的新陆,穿过一些荒原沙漠冰海;为着发现好书,他不能不读数量超过好书千百倍的坏书。每个人都应该读些坏书。不然,他不能真正地懂得好书的好处。不过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坏书都“俯拾皆是”,用不着一个专家把它们指点出来。与其耗费精力去攻击1000部坏书,不如多介绍一部好书。没有看见小山的人固然不知道大山的伟大,但是你如果引人看过喜马拉雅山,他绝不会再相信泰山是天下最高峰。好书有被埋没的可能,而坏书却永无存在之理。把好书指点出来,读者自然见出坏书的坏。
[思考]1.“肥沃的新陆”比喻
2.“荒原沙漠冰海”比喻
3.“没有看见小山的人固然不知道大山的伟大,但是你如果引人看过喜马拉雅山,他绝不会再相信泰山是天下最高峰”这一形象比喻强调
[简析]这三个思考题都要求从原文中找出与喻体对应的本体。从“为着发现肥沃的新陆”与“为着发现好书”可以对应发现,第1小题可以简答为“好书”,第2小题类推简答为“坏书”。第3小题是以整句话所描述的内容打比方,因此,也应该回答出描述性语句,从前文推断,可以简答为“介绍一部好书的重要意义”
例 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
春天,叶芽萌发,渴望生长,汲取养分,迎接阳光。夏天,日趋丰富,摇曳自语,纷披叠翠,自在茁壮。而小树成为大树、老树就靠了这些树叶而呼吸,而做梦,而伸展自己的向往。
等到秋天,一片树叶又有一片树叶犹豫不决地与树干商量:我完成了么?我可以走了吗?我渴望乘风飞去,海阔天空,被心爱的知音拿去珍藏。我又怕我们去了,使母亲树干凄凉。(节选自王蒙《落叶》)
[思考]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作“一片片的落叶”,从“落叶”的比喻意义看,文章描写春天、夏天和秋天树叶的景象,表现了什么?
[简析]这一提问相对而言较深刻。回答时应该首先理解这“落叶”指作品,而“春天”、“夏天”和“秋天”则分别代表了作品创作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回答时也应该对应回答,这才能较为准确全面。从全文语意来看,主要意思可以简答成:“表现了作品经作家倾尽全力孕育、创作并奉献给社会以接受检验的过程,以及作家对作品的感情”
附:练习
2.阅读下面文章片断,回答问题: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问题:“那一刻,我们是那么不堪一击,又是那么坚韧无比”,句中的“那一刻”指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堪一击又坚韧无比?
[参考答案]1.(1)“亮点”,能反映小城某一方面特点的显见的建筑设施。(第1小段“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已经提示“亮点”的指代“建筑物”)
(2)比喻从建筑设施中可以体味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从后文内容中,可以看出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一种骄傲)
2.那一刻指想家的时候,因为远在异乡感到孤独因而脆弱不堪一击,因为想起家乡,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从而得到安慰,变得坚强,于是坚韧无比。(此题主要考查对指代词语的理解,后一提问也可以变成:为什么“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