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高考现代社科文阅读题共4道题,分值仍是18分,题型仍是“3+1”,即3道文字表达题加1道多项选择题。比起科技文阅读题,此题“语文性”更强,得分率往往不高。许多考生失分的原因除了阅读水平低下外,也不排除解题技巧方面的欠缺。试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略陈拙见,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19题问: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题眼是“为什么”,追问原因。解此题应首先找到原文“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这一句,然后循着指示代词“这”向上文回溯,找到与此句紧靠着的一段文字:“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参考答案是:“因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显然,这一答案中,除了“因为”是紧扣“为什么”而来,其余内容几乎就是原文相关文字的压缩,只是有些说法稍有变化而已,如将“丝毫不差”换成了“准确”。这一解题方法叫做“沿着指代词上溯法”。
第20题是:知音的传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在准确理解“对此”的“此”指代内容的基础上,关键是要弄清从什么角度进行“概括说明”。通读全文,不难明白,应当从“这样说的根据”的角度来回答。文章的第1段写道:“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以下几个“有时……”是此句的具体展开,没有概括性)……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通过信息转换,不难明白,这里的“华夏子孙”正扣“中国”,“深深地珍藏……心坎里”的“情操”正是文化心理的积淀。参考答案的第(1)点显然是将上引文字经过调动语序后压缩而成: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情操”毕竟是无形的、“软性”的(也可以理解为“虚”),典籍记载才是有形的,“硬性”的(也可以理解为“实”),根据“对称原理”,原文提到《吕氏春秋·本味》、《列子·汤问》和《乐府解题》都有关于愈伯牙操琴、钟子期知音的记载,我国古代文化典籍所载内容当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啦,于是答案(2)也就浮出水面了: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传诵”可能主要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反复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推断而来)。因此解这道题,也要到原文中去“按图(问)索骥(答)”,但最重要的是“角度”的确定和对“两点”之间关系的定位。
第21题是: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首先得理解,所谓的“唐突地劝慰”,实际上就是“委婉地商榷”,找准“商榷点”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作者“劝慰”的内容主要是:“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为什么要“不断地奏出”?其理由便是“商榷点”。从第3段段末(指“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越多越好啊!”)看,作者认为好的音乐应该有更多的知音,而不是惟一的钟子期(这是商榷点之一)--另外,文末也提到“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从第4段首句“更何况”这一过渡性词语看,本段下面要讲的便是商榷点之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参考答案也正是紧扣了这两个商榷点:(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2)历经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其实,文末(即第5段末尾)“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这段话也正是两个商榷点的综合性的表述,据此而稍作文字上的变易,也就是很好的答案。
第22题是: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答案为A、E两项。A项说:“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是否“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看法”,由第21题的两个“商榷点”能够一目了然。E项说:“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形象地表达”不成问题,关键是要能将“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这一信息转化为“美感作用”,将“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这一信息转换成“鞭策作用”。其他三项的排除理由如下:B项说“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是对的,而说“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与文意不符,应是“以对知音传说的评说为主要内容”。C项说:““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融入作者……切身体会”缺少根据,属于“无中生有”。D项说:“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这一说法错误,应当是“又是对第一段内容的补充和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