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我们向来反对高考状元崇拜,因为在与状元的亲密接触中,我们发现他们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们优于我们所谓“常人”的方面并非他们长着与我们不同结构的大脑,而仅在于他们仅是行动上比我们先走一步,思维上比我们多想了一些,拼劲上比我们多坚持了一段……也许仅此而已。相信本期推出的几位高考文科状元的成功感悟能让广大读者产生认同,而状元们的致胜经纶,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管是对成绩处在上游者,还是对暂时处在中游、下游者,都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这是一桌2004年高考的“龙门盛宴”,让我们来共同品尝!
先高考之忧而忧,后高考之乐而乐
北京大学
2004年高考上海文科状元 李圣思
【劲锐标记】一位充满忧患意识的快乐女生,正因为懂得忧患,才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作者简介】李圣思 English Name:Sandy 外号:小猫 性别:女 星座:天蝎 喜好:书法、绘画、唱歌、看动漫 毕业学校:上海市宜川中学 曾获奖项:上海市英语竞赛三等奖、上海市网页比赛三等奖、上海市“恒寿堂”杯作文比赛三等奖,多次在书法比赛中获奖。
我一直觉得,瞬间的光辉不应该过分夸大,高考的成绩也只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 在很多人眼里,我既没有潇洒流畅的文笔,也没有滔滔不绝的口才,但是,正因为没有这些,言谈举止多了很多质朴,多了很多口语化的内容。被加上了“状元”之冕后,《求学》希望我能写点经验,写点心得,写点鼓励的话给学弟学妹们,我自恃自己经验不足,也谈不上什么心得,所以小作随感,希望多多少少能给大家一点帮助,可以真正与我产生一些共鸣。
出发,由目标开始
有句英语谚语说得很好:“目标是个有终点的梦想。”其实,它并非是一个终点而是一段精彩的旅程。
先谈谈设定目标。毫无疑问,高三前,乃至整个高中阶段尚未开始之前,就该为自己定个规划,总而言之是要有目标。有句英语谚语说得很好:“目标是个有终点的梦想。”其实,它并非是一个终点而是一段精彩的旅程。尤其是对每一个高三学生,特别是理想很大又似乎有点迷失的高三学生,这点尤为重要。
高三的生活千变万化,每一秒钟都可能有不同的状况发生(诸如体检、随堂考试等等)。如果在最开始就能知道你想去的“地方”,可能你就会提前到达。设定一个目标就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它让你对自己的学习有种掌控,而且让你变被动等待老师的传授为主动进取,即“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有了目标,不仅在学习上会有所建树,还会总结出一套独到的方法,属于你自己的学习经验。
目标设定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让你高三的目标短些小些,这样它才可能是达得到的,行得通的,可以被你所掌握的。也就是说,注意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上。我高三时是先设“短目标”:以英语为例,在两周内解决语法问题,每两周的考试争取少犯低级错误,每次提高1~2分;后设“中期目标”:仍以英语为例,在联考中进入前3~5名,没必要把它定得太死,不然就真把自己绑死了,收缩性好的目标,容易达到;“长期目标”则是个总的方向,对我来说,高三时候最远的目标无非是在高考时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而且绝对不犯犯过的错误。我想,有前两个目标的积累,即便长期目标是考入中国第一学府(诸如北大),也绝对不是痴人说梦。
还有,行动也是必要的。上课时认真听讲,善于总结,平时不断充电和完善学习方法,如果将目标设定在这些的基础上,那目标就是合理的。当然,劳逸结合的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要知道,机器也有劳累的时候。需要回避的是两点:1.别人的希望;2.不善待自己。这样做的坏处是会干扰自己的决定。举个最普通的例子:Bill Gates是在他刚被哈佛录取后不久做出退学创业的决定的,如果他当时顶不住父母、老师一致反对的“攻势”,忽视那些过高过低或者脱离实际的期望,那他不可能是IT界现今的龙头老大。
总之,目标是必须的,相信大家都知道“未雨绸缪”的道理吧。
高考,胜于忧患
我想要强调的是,高三的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大可不必完全同意里面每一句话,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但其中对成功,对存亡的忧患意识仍然值得各位在高三尚且“平稳过渡”的同学借鉴。
曾经看过一段颇为精辟的对“忧患”的阐述:“古代埃及和中国享有同等辉煌的盛名,拥有几乎同等灿烂的文明,但是它陶醉在自己建筑的卓越中不可自拔,现在的它只是盗墓者的天堂而已;相反的,日本人一直是最聪明的猴子,他们不擅长创造但是善于模仿:当大唐处于盛世时,它毫不犹豫派遣使者访问学习,它是大唐300年文明的活化石,当英国赶走封建赢得民主时,它立即效仿,它是亚洲惟一的绅士国家,而当美国称雄于世界,无限扩张权力时,它又马不停蹄地向美国学习,它似乎又是近现代美国制度的活标本。”我说这个绝对不是无稽之谈,也不是与本题无关,我想要强调的是,高三的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大可不必完全同意里面每一句话,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但其中对成功,对存亡的忧患意识仍然值得各位在高三尚且“平稳过渡”的同学借鉴。
总的来说,先是学习上要保持警惕心,不可掉以轻心:
1.学习前的忧患:先搞清楚自己高一高二的学习花了那么多时间,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我在高一高二时,语文中的文言文一直没过关,数学则差在三角,英语差在完型,等等。)这样一来,即便你摸底考试的成绩再好,也不至于乐得找不到需要努力的方向。对于高一高二经常犯的错误做一个详尽的罗列,分科整理,这样可以对症下药。
2.学习中的忧患: 1)问题绝对不可以隔夜。“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似乎所有的高考状元都会告诉你:今天的问题今天解决。作好标注,课后质疑,回家整理消化,不能懒惰。带着这个忧患意识,至少在高三的学习中,你成功了一半。 2)自觉独立的能力:通俗来说,就是要自己动脑,培养自己质疑自己解答的能力。不是不提倡询问,相反,有问题是一定要问的。但是在此之前,先得明确:我是否努力靠自己的力量考虑过这个问题?努力不是死做,而是利用各种方法、渠道、技巧(比如上网查阅资料),运用创新、发散、探究的思维进行思考。若是经过自己多番努力,仍不能得到满意回答,那么询问才是最后手段。人都有依赖心理,在高三紧张的环境下更加明显。遇到问题,若不经过考虑就询问,久而久之,询问就会成为精神支柱,几乎可以等同于“不劳而获”。“安逸心理”一旦萌生,必然对高三造成巨大害处。这也就是为什么时常有同学问我:“我平时成绩也很不错,为什么考试的成绩始终不理想?”那我就会先问:“你的忧患意识呢?你是Rely on yourself or rely on your questions?”
3.学习后的忧患:每次考试,甚至每次测验后问问自己:1)是否尽力了?2)是否需要改进方法? 3)是否有不该犯的错误?把自己每次的心得体会都记下来,可以和老师父母商量探讨一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还是很对的。
4.胜利的忧患:高考后的胜利确实是过眼烟云,但是高考前的胜利不完全是昙花一现,也不是用来标榜自我的招牌,而是努力的动力,防止自己“轻飘飘”的压力,但它也不是包袱。我曾经在高三下学期的质量抽查中惨败,就是因为5次的连续胜利让我错把它们当成了我“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包袱,越背越重,背得越重越是举步为艰,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相当多成绩优异的同学,胜利不会冲昏他们的头脑,却会压垮他们的肩膀。所以,我在此特地提醒各位优秀的同学,多想想自己,轻松点,放下胜利的担子。这对于你们来说,就是对胜利的忧患意识啊。
下面我谈谈具体学科的学习体会:
语文
学文科的人学不好语文可是个大笑话,语文是各科中最灵活的,我很欣赏高三语文老师的话:死学活用。基础知识别想有跳跃式进步,那是从高一开始的积累;写作技巧别想有飞跃地提高,那是不断笔耕的积淀。在听课时,切记要有选择的做笔记,最好准备两个本子,分别整理基础知识与写作技巧。关于写作有个笑话,我的语文老师在一次作文点评上,对作文的“三段式”做了小小的表扬,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自那以后,学校风靡“三段论”,同学们所写文章一概三段,此为上海第一例“作文八股案”,直到大家的作文分数都低于45分,这个近乎闹剧的全校性“八股案” 方才结束。我说这件事不为别的,也并没有对母校有丝毫不敬,仅为了提醒各位同学,写自己的个性,别为分数而写作。我所整理的作文原则是:高考前看一类卷,平时练习少以一类卷为标准,高考时冲击一类卷,高考后忘记一类卷。
数学
这是我最没资格谈的一门学科。高考拼出了好成绩,一进大学,数学D类一学又变成了“数痴”。只讲一点,文科生普遍最怕数学,越怕越差,越差越怕。我建议大家专门准备反思本,将自己每次犯错的原因整理一下。你会发现,其实错误十分类似,而根本原因也就是相同的几个:1、粗心:写错、看错、抄错、理解错;2、类推能力不够;3、心态浮躁,只求一解,不求甚解。像这样保持一年的总结,问题会越来越少,心情也会越来越放松。
英语
最引以为豪的一项。(到北大仍然受到重创,感叹这个世界上牛人实在太多。)英语学习可根据考试顺序分析一下: 1、听力:每天保证半小时的听力时间,精神高度集中。建议多看看原版电影和原版报刊(可以有选择地看一下CHINA DAILY。)。2、词汇语法:语法无非是高中阶段学的内容,词汇无非是辨析能力,听课时认真听,适当选择语法书练习。至于词汇,还是词汇量太小的问题,建议可以背诵《扩展词汇词典》,即由一词引申到多个词。3、完型和阅读:综合能力由此看出,语感、词汇、语法、理解等等,几乎面面俱到。在高三时期,我每天保证完成两篇完型、四篇阅读,这对于培养语感很有必要,完型必须结合context,阅读客观题有个技巧——划出题干的中心词,在原文出现该词的附近三行寻找答案,屡试不爽。至于主观题,无数的“infer”搞得人心烦意乱。目前我仍未找到什么技巧,不过似乎这种“infer”能力源于语感,大家多读报纸多看书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4、最后谈谈作文:又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某种程度上决定英语的实力。我要感谢补习的老师,除了给我相当数量的固定搭配词组,还传授了一套将作文写得尽善尽美的技巧 。比喻、拟人此类看似用于语文的修辞,英语里一样适用,所以,如果熟练掌握英语写作方法的同学不妨试试修辞。
历史
上海只有+1科,不比全国文科综合卷涉及范围广阔,但有一定的深度要求,注意点主要是书本的知识体系。首先掌握基础知识,例如每个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性质、实质影响等等。至少把基础知识从头到尾梳理三遍以后,才能开始做下一步工作。其中背诵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三阶段,文科生必须抓紧分分秒秒看书,尤其是小字部分,因为高考时总有一两分出的是“盲点”题,此时看书的成果便可显现。其次是整理整个历史的脉络与框架,可以进行归类,将性质、原因等方面类似的事件归为一类,比较其相同处和不同处。梳理脉络时大致可分纵横两向,先以时间为纵轴,按照时间顺序将详细内容排列一下,再以国家的不同为横轴,把同一时间内各国事件的史实排列一下,尤其要注重:1、整个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成熟过程(很多历史事件以经济为动因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清楚吧。)2、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3、中华民族抗争史4、古代史中的中国科技的演变5、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方式及其后果和影响等等。
高三收获,并非一张成绩单
学习、工作、娱乐,本来并不冲突,只有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才会让它们冲突。时间是挤出来的,要学会挤出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在拼命挤的过程中,我体会了紧张与轻松的双重刺激。
灿烂在六月是每个人的希望,高三的收获并不只是那一张高考成绩单,还有成功的喜悦,失落的眼泪,知识的积累并灵活运用的满足,跌倒后再爬起来的勇气与坚强。经历高三,犹如一次脱胎换骨,许多自己原来坚信不移的东西(比如分数是一切)会突然变得不那么重要;许多自己原来将信将疑的东西会一下变得那么清晰可信(比如人生来不平等);许多原来丝毫不相信的东西会一下子使你不得不信(比如一直改不掉的毛病真的给改了)。我的高三,收获的不仅仅是多读了几本文言书,多做了些数学题,多用了几次发散性思维,多看了几档英语节目,多读了几份英语报(SSP,CHINA DAILY我都很喜欢。),多做了几次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我还多上了好多网(我一直提倡善待自己,娱乐是必要的方法啦~~:)),多出了几次班级黑板报,多做了几回升旗手,多组织了好多次班级活动。学习、工作、娱乐,本来并不冲突,只有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才会让它们冲突。时间是挤出来的,要学会挤出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在拼命挤的过程中,我体会了紧张与轻松的双重刺激。一直到现在,我还很留恋那种感觉,很真实,离自己很近,因为那是用我自己的眼泪、笑容、汗水交换而来的。所以我说,高三的收获有很多。用了一大堆很通俗很没“高考一类卷”风范的文字向你们讲述我的高三学习生活,不知在全国各地的你们,是否也能和我共享这种甜蜜,同时也对我的这些方法感到有所启迪有所帮助呢?
高考日志
或许在别人眼中,高三的一年可能如一滴水落入深潭那么短暂,可在我眼中,我的高三就像一杯咖啡,苦在口甜在心,余味久久不散。下面让大家看看我的高三经历:
2003年6月 选科。和原来理科班的同学“棒打鸳鸯”,被迫隔楼相望。
2003年6~7月 由于选择文科被鄙视,发奋图强补习数学中。
2003年9月 第一次摸底考,遭重创,深刻理解“一个暑假的荒废”造成的差距,奋起直追中。
2003年10月~12月 经历每周都有考试的洗礼,脱胎换骨。其间与同学大谈咖啡经,讨论各种咖啡的优劣。度过第一个没有回家的生日。六校联考第一次做BT卷,对自己的成绩瞠目结舌,数学跌破100分大关依旧忍住眼泪,更新学习方法,沮丧感顿时成为满足感。又一个没有下雪的圣诞节,又一个暖冬。
2004年1月 第一次区统一调研考,数学奇好,历史奇差,有生以来第一次被人少加20分,骂骂咧咧郁闷中,同时认识到了自己的偏科。
2004年2月 寒假。人生的重要一步,整理一学期的心得体会,为下半学期的奋斗做设想。事实证明了我所说的——A goal is a dream without a deadline.
2004年3~5月 人生最难受但最满足的三个月。体验第二次六校联考(更加难,建议大家千万别以联考的水平来衡量自己的水平,大相径庭啊。)。填写志愿,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一致“怂恿”,狠下心填了复旦大学,心里没底。后又拿到北京大学的表格,抱着试试的心态填下了法学院。(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啊!感动感动:))最后两个星期与同学天天闲聊,无所事事。
2004年6月7、8、9日 人生最黑暗的三天,也是我作息时间最合理的三天。
2004年6月10~26日 拿到成绩前的地狱般的折磨,每天度日如年。
2004年6月27日~8月28日 知道成绩,惊异、惊疑,随即心潮澎湃。在数学老师的“拨乱反正”下,迅速调整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开始以北大人自居的暑假。
2004年8月29日 来到北大,人生崭新的一页被轻轻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