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志愿 >> 文章正文
 
2009年高考平行志愿填报的规则解读
整理自:新浪考试 2009-1-19 9:51:30

高考志愿填报的规则解读

  平行志愿:填报改革一小步

  高考志愿填报规则,对升学志愿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规则将会产生不同的志愿决策策略。因此,在填报志愿时,要对志愿填报规则了解清楚。从大趋势来看,志愿填报规则不断开放,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更加科学。近年来,我国高考志愿填报的规则改革步伐加快,总体来讲,大多数省份采用以下几种规则:

  考前估分填志愿。也就是考生在高考前根据自己在学校的排名情况来填报志愿。我们知道科学决策的前提是信息的充分掌握,但这种方式,在高考前,也就是连考试还没有进行,就让学生填志愿,而录取时却根据考生志愿及高考成绩来录取。这就很容易出现学生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不相符合时,志愿填报失误,要么是填得高,考得差进而落榜;要么是填得低,考得高而被录取到学生不甘心的学校。由于这种方式较大的失误率,许多省份已经停止使用。目前国内只有北京、上海两市采用这种方式。这其实是最落后的填报方式,因为学生填志愿必须有明确可靠的信息,但这种方式仅是依靠对高考成绩的估计来填报的。也许有人要说,这种方式能保证以平时的综合素质进行选拔考生,但综合素质再高的学生在录取时还是要看高考成绩的,如果临场发挥正常,则可以被录取;如果发挥失常,则升学无望,所以这时决定学生能否录取的不仅有高考成绩、志愿决策,还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让这种偶然性对考生的录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则当然是机制设计者的失败。因为,我们高考录取的基本原则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即看谁的成绩高,品德好、身体棒,而不是看谁的机遇好,运气好。

  考后估分填志愿。也就是高考结束后根据自己对高考成绩的估计来填报志愿。这种方式比第一种有所进步,毕竟参加了高考,自己的分数大体有个估计,所以志愿录取率要相对高一些。但依然存在着信息不充分的问题。不知道自己的分数,不知道自己在全省的大体排名,还是需要估计分数线后,才来决策,因此也存在着巨大的盲目性。这类方式的省份有河南、陕西、黑龙江等少数省份采用。

  考后知分知线填志愿。这种方式又比前面二者进了一步,学生不仅知道了自己的高考成绩,还掌握了自己在全省的大体排名,及各批次的录取分数线,这就为学生准确决策创造了很大的便利。但这依然是半吊子工程,没有将充分的信息给学生。也就是,学生仅仅知道了自己的分数,自己的排名,但却并不知别人要选择哪所学校,因此依然会出现有些学校扎堆,有些学校无人问津。因此也无法完全避免高分落榜或高分低就的问题。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省份(包括四川省)实行了此种志愿填报方式。
除此而外,在志愿设置方式上许多省份也进行了革新,实行平行志愿。教育部今年还专门向各省推广平行志愿的设置方式。所谓平行志愿,就是在每个录取批次的学校中,考生可填报若干个平行的学校,然后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录取,改变过去志愿优先的录取原则。具体地说,按照平行志愿录取方式,录取时,将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排队,依次检索考生填报的A、B、C、D等几个平行志愿,如果符合A志愿,则被录取,如果分数不够,则继续检索B志愿,依次类推,直到被符合条件的学校录取。以实行平行志愿的上海为例,其中第一批、第二批可填报4个平行志愿;第三批可填报8个平行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就是在每个批次都按高考成绩对考生排序,逐分逐个检索考生填报的志愿,只要检索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院校投档。也就是说,考生不会因为第一志愿未被录取,而失去同批次二三志愿的录取机会。平行志愿是相对于过去只能填一个第一志愿而言的。原来,考生在填志愿时,在第一志愿只能选择一所学校,如果自己的分数没有上这所学校的调档线,那么只能进入第二志愿更低层次的一些学校。这就造成了许多高分落榜的学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允许考生在第一志愿多选几所学校,一般为四所。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的分数没有达到这四所学校的第一所调档线,那就再看是否达到第二所学校的,如果达到,就投到第二所学校,否则,又看第三所学校,第四所学校……。学生在填志愿选择这四所学校时,相对来讲,其水平都比较接近,所以可以极大的规避高分低就或高分落榜的风险。然而对于平行志愿的改革,有些专家学者却认为造成了唯分数论,强化了应试教育,背离了素质教育。对此笔者不能苟同。

  平行志愿真就如某些人所说,强化了分数至上和应试教育吗?是它造成了高校录取学生分段集中吗?笔者认为,问题绝非如此简单。在实施平行志愿前,高校录取学生的分段的确比较分散,但那是以大量学生高分低就甚至落榜为代价的,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高分低就、高分落榜的学生,才给低分学生通过志愿技巧进入较高层次学校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也就是说,这样的分散并不是因为学生的自由选择,恰恰相反,正是志愿录取规则剥夺了学生自由权利的结果。在以前的录取规则中,相当部分高校(尤其是热门高校)一般在第一志愿都招满了学生,因此,高分学生在填志愿时,只能将一所高校定为第一志愿,如果不幸没有被它录取,那么他很难有机会进入同一档次的其他高校,而只能进入更低层次的学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就。于是,一些低层次的学校便录取到了高分学生,而这便给分数低,但志愿报得凑巧的学生进入较高层次高校带来了机会。因此也就出现了有人所说的,原来报考的学生分段分散,有利于高校在多个层次的学生中进行选择。但我们并不认为它有助于素质教育,它并不是招生时引入了素质教育指标体系的结果,而是在录取时有部分学生志愿填报失误造成的。显而易见,这种录取规则是以剥夺学生的自由选择权为代价的,它大大地强化了高校本位。采用这种近乎“拉郎配”的录取方式,有些高校即使招到了高分学生,但学生对学校及专业皆不满意,在学习上必然大打折扣,最终将无助于人才的培养。
而实行平行志愿后,则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他们可以在同层次的三到五个学校中自由选择,不会再有比他分数低的学生先于他被这几所学校录取。由此,也就出现了学校的分层,同一分数的学生进入同一层次的学校。学校很少有机会录取到高于自己层次的分数的学生。因此,有人就抱怨:学校的招生自主权被压缩,选择范围缩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但须知,在现代社会及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录取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看上学生,还要学生看上你。惟其如此,学生才有进步与成才的动力。因此,用过去“拉郎配”的方式录取高分学生,必然是行不通的。那么这时,我们就要问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愿意报考比自己分数层次低的学校?这就是我们的观念!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分配大学毕业生时,往往根据高校的层次确定分配去向,比如国家重点大学,一般都分配到中央部委,而省级重点学校,则一般为省级机关或企业,一般院校则分配到普通用人单位。因此,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未来职业发展的好坏,取决于录取学校的层次,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毕业的一定好于普通院校,一本院校毕业的,一定好于二本院校,依此类推。所以,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是根据自己的分数来选择学校,我的分数能达到哪一层次,决不降到低一层次。可见,这才是造成实行平行志愿后,学生报考学校因分数聚集的根本原因。而平行志愿仅仅是为这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这一问题,通过志愿填报规则改革是无法解决的。只有改造人们的观念,即以分数选择学校的观念,才是实现高校与学生自由选择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现实来看,社会存在也已经具备了改造这一观念的基础和条件。这就是社会经济的进步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已经改变了过去名牌大学毕业就有好工作的现实。由于实行了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自主择业,现在,无论是什么学校毕业的,只要是学到了真本事,就一定能在人才市场上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广泛地向学生宣传这一事实,进而引导他们在升学决策时,决不能仅以分数这一因素选择学校,而要将自己的兴趣、职业潜能及未来的就业做为选择学校和专业的第一因素,其次才是看分数。如此,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会在自己分数所能达到的层次及以下的学校中,科学而谨慎地运用自己的选择权,进而选择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校和专业,为造就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而那些对平行志愿的批评,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他们只是迷信于技术手段可以改造一切,却没有想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我们的主观世界也须改造。否则只能落后于现实的发展变化。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2003~2009年广西区大学前4名排行榜
    ·2003~2009广东省大学前10名排行榜
    ·2003~2009福建省大学前4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北京市大学前20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安徽省大学前8名排行榜
    ·2003~2009甘肃省大学前3名
    ·2003~2009贵州省大学前3名
    ·2003~2009河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河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8黑龙江省大学前8名排行榜
    ·2003~2009年湖北省大学前10名排行榜
    ·2003~2009年山西省大学排行前5名
    ·2003~2009浙江省大学前7名
    ·2003~2008湖南省大学前6名
    ·2003~2009吉林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江苏省大学前13名
    ·2003~2009江西省大学前5名
    ·2003~2009辽宁省大学前12名
    ·2003~2009内蒙古区大学前3名
    ·2003~2009山东省大学前12名
    ·2003~2009陕西省大学前10名
    ·2003~2009上海市大学前10名
    ·2003~2009四川省大学前8名
    ·2003~2009天津市大学前6名
    ·2003~2009新疆区大学前3名
    ·2003~2009云南省大学前4名
    ·2003~2009重庆市大学前5名
    ·2009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前20强
    ·2009年中国一般大学排行榜前30强
    ·2009年中国重点大学排行榜
    ·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名单榜单对比
    ·本科专业目录
    ·2009年有资格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名单
    ·008年度同意撤销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
    ·008年度需评估的高等学校医学类专科专业名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医
    ·008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
    ·008年度教育部不同意增设的第二学士学位专
    ·008年度教育部同意增设的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2008年中国高校代表性富豪校友名单
    ·2008年中国富豪就读高校地区分布情况
    ·2008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排行榜
    ·1999-2008年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
    ·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排名名单
    ·中国37所研究型大学名单及地域分布
    ·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简介
    ·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名单省市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