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的政策,这个政策有国家的政策,有当地的政策,因为我们国家招生录取的工作是按照属地化管理,有当地的政策。还有就是高校的政策,这个主要是以招生章程为主,这些政策一定要了解清楚、掌握,当然这个政策就没有什么真伪可分了,只要把它发布的政策好好研读通、弄懂就行了,这个不需要辨真伪。
第二,学校这方面的信息。就像我刚才说的,你要通过几个方面:首先了解学校的前世今身,把握学校的内涵、类别等等这些方面去了解学校的信息。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校三到五年的历史录取信息,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当年的招生信息、前几年的招生计划,都是必须要了解的。接着就是关于专业的信息。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开设哪些课程,以及今年这个专业在哪个地方,招生计划、招多少人,往年这些专业的录取情况等等。像这些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须都要把握。像这些信息当中,大多数都没有太多的伪的成份,当然,有一个需要大家把握的,也就是说,这些信息都需要大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尤其是我下面讲到的志愿填报指导的信息,这个信息就是大量的。甚至专家学者,一些个人,都对高考志愿填报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的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通过这些信息去辨别,不要一看就全盘接收了,这就有点不是太好。一定要辨别真伪,这个东西是不是确实对你有用,一定要分析、考虑。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只要冷静分析一下就能够出来的,不会很深。
原来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来,高分考生就要盯着名校,报志愿的时候要跳一跳,低分的考生要保证有学上。我觉得像这样的话,没有实际的意义。何为高?何为低?很笼统。如果谈高分,那第一批次的学生相对于后面的专科批次的学生是不是高?第一批次里面又有多高?除非你能上北大、清华,那肯定是高。说实话,我们把第一批次里面可以根据你高考志愿填报的思路可以分为好几个批,分为三四个档次、四五个档次,这里面何为高?进到一个学校里面又有高低了,这东西是相对的。所以,这句话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再加上有一些指导信息说,填报非第一志愿一定要注意梯度。它讲这个梯度对不对?也对。但是他告诉你填报第一志愿的时候仅仅讲了梯度,没有涉及其它,我觉得这个就不对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现在高校的招生录取,都是按照第一志愿优先率来录取的,也就是第一志愿优先。这个学校一般来说报考第一志愿的人数超过了它的招生计划,基本上就不招第二志愿了,所以你在掌握梯度之前,一定要知道这个学校前三年招没招过非第一志愿的考生,同时还要分析今年会不会招非第一志愿的考生,也就是说这个学校历史录取情况是怎么样的,有的往年的第一志愿录取都很充分了,但是今年会不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呢,这些都要经过分析、判断,确定了它今年会招第二志愿,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把握梯度。如果你预测校线准确的话,实际上讲不讲梯度就无所谓了,因为梯度就在其中,你预测这个学校大概复数就是500分,它和你报考的批次的学校就是分数不同,梯度也就在其中了。
做到这样以后,你对这些信息就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这些信息对你高考志愿填报就非常有帮助、非常好。如果你做不到了,那很有可能对你就是一个误导,比如说去年关于平行志愿争论非常激烈,有的实行平行志愿的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都说,平行志愿可以提高考生的录取率。你不去分析,好象就那么回事。实际上你一分析就觉得他这个话说的是不对的。至少不准确。平行志愿仅仅是改变了一个投档的方式,如果你的招生计划不增加的话,怎么可能提高录取率呢?实际上它就是在你上线的考生当中,平行志愿有利于高分考生的填报,它提升的高分考生的群体,而不是所有线上考生的群体。所以,这些情况我们都要分析,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一个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大量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进行高考志愿填报。
主持人:所有我们了解到的高考的志愿填报的信息,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作用是辅助我们去分析,而不是说一个信息牵引着我们,或者完全跟着信息走。综合来说,归根到底到最后,我们都是要把很多东西综合地加以全盘地考虑和分析,这也是对考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所有的信息其实都是为我们所用的,而不要被信息完全牵制住了,这是刚才张老师所说的重点,尤其对考生家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考生要忙着考试和学习,他可能缺乏足够多的时间做这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家长就需要帮助考生做这方面的事情。
第八条是“要留有余地,不要冒险搏高”。冒险搏高和盲目攀高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区别?
张艺执:我这里面讲的意思,就是关于你是首选学校还是首选专业的问题。要处理好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观点就是要在学校和专业的关系上首选专业,而不要首选学校,表达的是这样的一个意思。我们要界定一下,这一个命题历来都是有争议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什么定论。当然从前若干年首选学校的人数和观点占一些上风,最近几年来有一些变化,逐渐逐渐倾向到了专业方面。以后一个是经过实践,再一个现在就业形势这么紧张,专业和就业联系很大。
首选学校的观点就是分尽其用,在选择学校上面。我的观点就是首选专业分尽其用,要用在择业上面,就是选择专业上面。首选学校有这么几个观点:第一,好的学校,文化财富非常丰富;第二,师资设施是非常良好的;第三,人们都有名校情结;第四,如果首选专业,会有专业的风险;第五,还可以转专业。等等。我们对于学校的比较,实际上差别是很小的,不是说差距很大的。比如一本的那些顶级的学校和二本的学校去比。实际上我们说的首选专业是学校的差别不大的,但是专业上的差别还比较大。比如说我们举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考生大概可以报北大、清华,或者够了,或者差不多,或者差一点点,如果说你不报北大、清华,接下来你可以考虑的是上海的交大、复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等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之间和北大、清华,不论是文化财富,还是师资设施、名校情结等等这些方面都是相差无几的,不是很多的。但是,如果你冒险报了北大、清华,结果就是差一两分、几分,没有上,接下来的学校都上不了了,甚至如果报的不好,上的一批的学校基本上都是贴线的学校。
我这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2007年辽宁省就有一个考生,当时北大招生的时候,他自己估分是660分,实际他考分658分。我称他为半个神仙,这已经估的非常准了。结果那一年北大就是660分。他的准备也不足,最后他什么学校也没上。就是两分之差。如果他要是报考复旦、交大或者北京的其他学校,比如人大,他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仅肯定能够进去,而且专业不能说选最好的,但是起码可以选自己报的那些专业当中的其中一个。这个命运就完全不同了。去年京有一个考生,他当时在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之间犹豫,最后结果选到了中科大,投档也是差几分,没被录,后来被一个学校录取了。如果当时他把这个学校的档次稍微降一点点,以首选专业为主,这样的话,效果会好得多。
通过我刚才介绍的,首选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做到保险,降低风险。这一条非常重要。你入没入学校,和你出了学校以后就业,是两码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学校都没有进去,就不是大学生。你进了学校以后的就业是另外一回事了。何况我们现在是把专业考虑在前面,同时,和就业联系起来,对你今后的就业是很有好处的,非常有利的。即便进了一个顶级的学校,那又如何呢?就像北大,也有串糖葫芦、摆地摊的情况出现,这又如何呢?由于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所以就业的问题应该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视。当然这里面至于说的可转专业,实际上能够转专业的学生是很少的,极少数的,一般最多不超过20%。有的学校就是百分之几。你想一想,一个考生本身就不想学那个专业,你又让他学的那么好,难度非常大。所以,首选专业还有一些优点,比如说,你所选的是这个学校的品牌专业,办学有特色的专业,你选择好的专业还有利于你将来就业。最基本的就是一个人要生存、要发展,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的问题,没有面包的时候,面包是最重要的,只有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才面临着发展的问题。你连这个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没有做到,何谈发展呢?
还有我刚才说的关于转专业也有风险,不是说肯定可以转,不是你想转就能转的。很多低分都去转了,那学生怎么办呢?不可能。所以关于首选学校和首选专业,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供大家参考。也不一定你认可。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认可。
主持人:谢谢张老师。刚才张老师的分析里面有几段其实是可以让很多人有所触动的,包括您举的两个例子。不是说他成绩不好,也不是说他考不了高分,考了很高的分,但是因为在选择上可能有一点点没有顾虑到,结果他的命运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因为我们知道复读的风险其实是很高的。我们今年能够考一个很高的分,我们复读一年,并不见得你的能力就持增长的态势,就会考得很高。这里面有很多我们无法预测到的原因。往往就是两分、三分,你的人生命运就不一样了。
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简要介绍我们最后的两条:第九条是“要跟着招生章程走,不要跟着感觉走”;第十条是“要抓紧关键根本,但是也不要忽略细节”。这两条和广大网友介绍一下。
张艺执:原来有一个流行歌曲,叫《跟着感觉走》,但是在我们高考填报志愿上,我认为切不可跟着感觉走。应该跟着招生章程走。这个招生章程实际上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候的一个基本依据。教育部每年发文都是这么说的。同时,如果再更进一步说,我们这个高考志愿填报,实际上就是签署大学录取协议。学校的招生章程实际上就是学校向广大考生发出的一个协议。所以对于这个,广大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把招生章程中的内容都弄通、弄懂。不然的话,你说哪一个人,尤其是商人,他和别人签协议的时候,连人家的协议都不看,这个没有。但是现实当中我们的考生,往往填报了志愿,结果学校的招生章程都没有看,造成了很多非常遗憾的事情。
去年陕西有一位考生报考了西安交大,当然这只是媒体上披露的,没有披露的还有很多。他就没有看招生章程,里面有一条关于单科分数的要求,就是你必须都要及格,那个考生总分拿到了,还超了一分,结果语文那一门课没达到及格的要求,结果没有被录取。当然这都是比较容易看的。还有一些关于录取规则当中进档专业确定办法,有很多条款,这些都要认真读懂、读透的。因为专业录取方法中区别是很大的。这个一定要知晓,要弄懂、弄通。
当然高考志愿填报非常需要抓住关键、根本、重要的方面,但是也不要忽略这些细节。往往有时候有些考生忽略了一些细节。比如说,看招生计划很重视招几个人,他忘了看学费多少,有的学费一年四万,他看成了一年四千。有的学校合并以后,学校变得非常之大了,由原来的一两个校区,变成了七八个,有的学校都变成了十个校区了,主校区和非主校区都要放在当中进行综合衡量和考虑,因为你自己的自身实力,都要进行综合考虑。比如网上填报的时候设置的密码也忘了,再就是志愿填报的时候,把学校的代码和专业的代码混了,把这个学校的和那个学校混的,这样很细小的事情,对你高考志愿填报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些细节我们也不能忽略。只有都把握住了,我们考生做到了“十要十不要”,我们的高考志愿才能够填得比较好一些。
在这个基础之上,除了把握“十要十不要”之外,我们还要掌握知己知彼以及预测校线等这些方法和技巧。这样一来,最终我们的高考志愿才能做到既填得好,又能报得巧。
主持人:谢谢张艺执老师今天做客教育频道,和广大网友分享了这么多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最后,主持人想和各位高三考生交流的是,人生的命运其实非常关键的就在于那么几个点,很多人的一生可能就是那几个点来进行一个很大的改变,而这几个点更关键就在于你的选择,你选择往哪里走,走向哪里,这可能决定着你最后的整个人生状态。希望我们在面对高考专业和志愿填报的时候,每个考生都能够非常客观、冷静、综合地分析,综合我们自身和学校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合适的填报。正确的选择可能就是成功的开始。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张艺执:再见!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