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
54、材料题:学校与社会脱节;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分析作者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简述:可以与实用主义的“教育无目的说”相联系。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杜威区分了两种教育目的,即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主要是指由儿童的天性、本能、冲动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由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所以,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指的是教育历程意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是合二为一的。
结合材料中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以及斯宾塞的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上述二者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教育的目的内在于教育过程之中,教育之外不应该强加别的目的。
对我国教育改革而言,借鉴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校教育学社会生活的联系,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二是教育的目的内在于教育活动之中,不应该在这之外强加别的目的。
55、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及其对赫尔巴特思想体系中的作用。
简述: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内容相一致。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要掌握知识,并且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有兴趣。
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对其思想体系有重要作用。以课程的划分为例,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他将兴趣划分为六类,并以此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