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与生产的关系。
唯物主义关于科学与生产之间关系的论断是认为生产决定科学,科学亦决定生产。从科学的产生和科学的发展看,是生产决定科学;从科学发挥作用的方式、科学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看,科学又决定生产。人类生产活动一开始就孕育着科学,生产越发展,就越需要科学。“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生产领域的扩大和深化决定了科学的逐渐分化。从这一意义上说,生产决定科学。在现代,科学和生产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科学研究已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和职业,许多科学成果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来源于生产,而是首先来自科学实验,然后再应用于生产;科学对生产的相对独立性增强了(D选项是错误的),科学中的某些领域,某些科学的研究已大大超出了现实生产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的规模和方向,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日益加快,并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这一点上看,科学又决定生产。
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是指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而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同时,生产力的“硬件”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就包含着科学的成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2页;《大纲解析》第51页。
12.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深刻革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实体、物质力量和物质关系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物质形成的演化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物质交换和物质成果;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一切社会现象、过程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现,独立于人之外的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8页;《大纲解析》第48页。
13.党的十六大把尊重劳动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劳动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的本质活动
C.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D.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是连接自然与社会的纽带。
首先,劳动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活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它使人类获得了自己的本质,把自己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这就是说,劳动改变了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其次,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就劳动主体而言,劳动者自身就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劳动就是人的肉体组织的运动。马克思指出:“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机能,而每一种这样的机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这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
第三,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劳动就其最一般的性质而言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它是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而实现的。劳动的这种性质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基础。同时,劳动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而且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类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得以进行和开展,劳动过程是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统一。随着劳动形式的发展和多样化,人们的社会关系也越来越丰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8页;《大纲解析》第48页。
14.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
A.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C.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
D.劳动是社会思想的直接现实和物质外壳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1)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全部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础条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不能不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为基础。(2)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仅生产出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劳动产品,而且同时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在劳动这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一切萌芽。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劳动作为认识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它不仅改造劳动对象,同时也改造劳动者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它制约着人类的其他活动的发展。
人类的思维活动成果必须借助于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在社会传播,被社会认同,并且成为全人类的文化成果;思想也只有通过语言以感性形式展现出来,人们才能阅读和理解,才能变成指导人们行动的实际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因此,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物质外壳,而不是劳动。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7-68页;《大纲解析》第47-48页。
15.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借以发展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具客观性的特点,表现在
A.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B.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C.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D.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的客观性。
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其性质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态随意地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虽然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随意选择和改变一定的生产关系,但是当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人们可以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推翻旧有的上层建筑,解放发展生产力,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比如:资本主义革命推翻封建社会,建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部分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也可以通过社会改革来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3页;《大纲解析》第52页。
16.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下列社会现象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劳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B.企业管理水平的高和低的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内涵。
马克思从生产和再生产的运动过程把生产关系的构成区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斯大林侧重从静态构成要素把生产关系区分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形式这三个方面。把马克思和斯大林的划分同一起来,可以把生产关系的构成概括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和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决定的消费关系。可见题目中的A选项劳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B选项企业管理水平的高和低的关系并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2页;《大纲解析》第48页。
17.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的实践本质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使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因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实践得以进行的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决不会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它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之中。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因此,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9页;《大纲解析》第48页。
18、社会有机体异于并优于生物有机体,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具有如下特征:
A.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B.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间接形成
C.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D.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它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第二,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第三,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0页;《大纲解析》第49页。
19.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具有阶级性,后者不具有阶级性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直接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
社会意识根据不同社会经济基础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通常称为意识形态,包括哲学观念、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念、经济主张等;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它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一些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特别是其中的自然科学,直接同社会生产力相联系,不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不同于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以发现真理、创造知识为内容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评价与知识、价值与真理的关系在社会意识领域的表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3页;《大纲解析》第53页。
20.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下列关于上层建筑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组成
B.政治上层建筑是意识、思想的“物质的附属物”
C.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D.政治上层建筑是观念上层建筑的前提和基础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上层建筑内涵的理解。
上层建筑可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国家政权、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政党、政府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规章等制度性要素。其中,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虽然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但却不同于意识,它是意识、思想的“物质的附属物”。从其归根到底由经济关系决定并且总是一定的思想意图的贯彻来说,它是通过人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因而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则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等。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经济主张等意识形态,它以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观念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并发挥对经济基础的维护作用。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3页;《大纲解析》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