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招生考试网 - 考研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11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9
来源:2exam.com 2010-12-14 【字体:小 大】
2011年考研政治应试精华试题及解析009

 

11.19世纪,美国鼓励向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发展西部又解决饭碗问题的聪明之举。孰料过度放牧造成大面积沙化,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1935年,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事后美国不得不实施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罗斯福生态工程”,才避免了黑风暴的继续肆虐。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人类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都与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在人们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个主题尤显重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要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去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存状态,使之成为符合人的目的和要求的新的状态,即成为属人世界,从而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但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首先,自在世界(自然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其次,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A选项没有看到人与外在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以倒退到原始状态为目的,而是在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人的意愿并与自然保持新的和谐。此外,并不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的意思是说人对自然的“过度”行为,是破坏自然平衡的行为。人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在掌握了自然规律和保持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前提下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就不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选项C则错误地理解了题干的材料,误以为造林工程就是人向自然界投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68页;《大纲解析》第47-48页。
  12.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科学技术,而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和主要的物质标志是
  A.生产工具及其使用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社会生产力是包括多种要素并呈现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劳动者、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管理等是智能性要素。
  劳动者是一般生产力的承担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它本身不能作为判定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劳动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劳动者加工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对象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劳动对象的质与量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试题中的B、C、D三项虽然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但都不能作为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2页;《大纲解析》第51页。
  13.“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历史”,这一观点属
  A.唯心主义
  B.机械决定论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工具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工具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1)在劳动资料系统中,生产工具是主干,是其他物质资料得以成为劳动资料的前提;(2)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是人所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标志,并且对生产的规模、生产的种类都有直接的规定作用;(3)在劳动者和人类发展史上,生产工具的创造和改进标志着人们获得了改变自己身体结构的新的器官,表现为手的延长、体力的增强和脑力的补充与提高,进而使人类生活出现新面貌;(4)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上,生产工具的变化成为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的基础,它的变化从根本主导致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但是,生产工具不能脱离其他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尤其在现代化生产中更是如此。生产工具和整个劳动资料系统的发展导致全部生产力系统的发展,新生产工具的发明导致新劳动资料系统的出现,也就是新生产力的形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2页;《大纲解析》第51页。
  1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在每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中,生产关系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说明
  A.信息时代的网络人际关系也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B.任何一种经济结构中只存在一种代表其特征的生产关系
  C.并非所有的生产关系都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对应
  D.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的统一体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征。
  生产关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客观性。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其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态随意地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虽然网络人际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并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它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因而也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第二,历史性。任何生产关系都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条件的产物,都是与该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对应的。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生产关系,即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分别构成了五种社会经济结构,即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第三,复杂性。当我们考察任何一种社会经济结构时都会发现,在该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并不是只存在一种代表其特征的生产关系,而是往往多种生产关系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选项B也是错误的。而且,各种生产关系并不占有同样的地位,起着同样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2页;《大纲解析》第52页。
  15.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范畴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特性主要有:第一,属人性。它标志着人的本质力量和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即标志着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和程度,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并占有自然和发展自己的活动方式。第二,社会性。它是个人的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协作、分工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是在质上不同于个人劳动能力的总体生产力。第三,客观性。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是由客观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第四,历史性。生产力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不断地从一种水平发展到另一种水平,由此而呈现出自身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此,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1页;《大纲解析》第50页。
  16.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D.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劳动资料是决定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整个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是从劳动资料系统的变化,尤其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换言之,生产工具的水平体现着生产力的水平,标志着人类所达到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生产工具以至全部劳动资料的性质及其变革是“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资料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生产工具、劳动资料的状况不仅直接决定着劳动生产率,而且直接决定着分工的状况,并通过分工决定着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换言之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2页;《大纲解析》第51页。
  1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生产力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实体性要素,一类是智能性要素或渗透性要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一般生产力的承担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它本身不能作为判定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劳动对象的质与量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它也不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力的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因此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科学概括。“管理方式”虽然是生产力的智能性要素之一,但并不能成为衡量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2页;《大纲解析》第51页。
  18.美国生物学家康么纳指出:“在热切探寻现代科学技术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几乎产生一种致命的错觉:人们已经最终逃脱了对自然界平衡的依赖,而事实是可悲的、截然不同的。”这说明
  A.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永久性破坏
  B.打破自然界的平衡将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目标
  C.我们依赖于自然界的平衡,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D.科学技术能力和自然界的平衡将永远无法一致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但是因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了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这进一步造成了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因此,不能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造成了对自然界平衡的破坏。选项A是错误。自然界的平衡是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守的前提,必须将科学技术能力同自然界平衡的更深了解一致起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选项B和D也是错误的。
  题干的这句话是说,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的视线和活动范围不断的扩大,但并不意味着人们逐渐地摆脱了自然界,人类依旧依赖于自然界,而且依赖的程度也在加强。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2页;《大纲解析》第51页。
  19.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指的是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经济关系的总和
  D.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的涵义。
  这里所谓“生产关系的总和”,不是一个社会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特指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二者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又有所区别。(考试大)使用“生产关系”的概念,是同生产力相对应,它是生产力借以发展的社会形式。使用经济基础的概念,则是同上层建筑相对应的,它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81页;《大纲解析》第59页。
  20.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这说明
  A.信息社会使生产力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彻底改变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B.在信息时代,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C.信息社会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将使网络信息关系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D.网络信息关系影响并推动社会经济关系发展,但并不能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的含义。
  由于构成信息社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社会形态演进中的最根本的因素,生产力性质的改变对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使信息社会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内容是在人的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唯物史观进一步对人们的社会关系加以区分,划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即生产关系,亦称经济关系,这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决定着其他的一切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动摇的基本原理;另一类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派生性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的社会关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为一种物质交往关系,同生产力一样,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进行交往的媒介和手段也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由计算机网络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社会关系,会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够全方位地改变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交换与交往方式、消费与娱乐方式,变革思维方式,强化思维能力。但是,网络信息关系最终还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它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2页;《大纲解析》第52页。

 



 
看了这篇文章的网友还关注以下文章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考研报名
    考研新闻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试题答案
    复试分数线
    考研调剂
    考研录取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考研复习
    考研政策
    研究生招生
    模拟试题
    考研院校
    考研专业
    在职考研
    法硕
    同等学力申硕
    博士生
    MBA|MPA
    推免生
    新闻传播硕士
    专业硕士
    考研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