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教育改革由此提上议程:2008年,免费职业教育;2009年,免费高中教育;2011年,免费学前教育。至此,15年免费教育大局已定。
在当地教育界眼中,宁陕教育改革起步要更早,是从2007年“营养计划”开始的,这个改革缘于一罐咸菜对县委书记陈伦宝的触动。陈伦宝向本报记者回忆,2007年春季的一个周日下午,他在下乡途中遇到一群在寄宿制初中上学的学生,他们当时带着一周干粮返校。陈伦宝让学生们坐自己的车去学校。在车上,陈伦宝对一名学生捧着的玻璃罐产生好奇,打开一看全是腌制的咸菜。这名学生说:“一周就靠这罐咸菜下饭。”这个学生并非个例,陈伦宝曾在一个农村寄宿制小学发现孩子们天刚黑就睡下,对此学校老师解释:“学生晚上吃不饱,早睡能扛饿。”
乡村教师出身的陈伦宝被深深触动了,经宁陕县相关部门多次讨论,“营养计划”在全县推行,主要内容是对初中生每天补助3元生活费,小学生2.5元,学校用这笔款项为学生们提供热水、热汤、热菜。菜谱也是由宁陕的县委反复敲定的,选择的都是既能补充营养又便宜的本地蔬菜。
正是因为一罐咸菜的触动,宁陕的主政者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到教育改革上,最终实现15年免费教育。
免费不是一分钱不花
生源逐年减少,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宁陕的免费教育财政压力将越来越小,进而得以持续。
本报记者调查得知,宁陕县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3075万元,人均纯收入3812元。这意味着在钱的问题上,宁陕县要为15年免费教育付出极大。
今年17岁的李泱是宁陕中学高二学生,她一升入高中就享受到免费教育。每学期学校减免800元学费、200元晚自习补课费,一年下来是2000元。对于贫困家庭的李泱而言,这无疑是能进入高中就读的保障。
在宁陕,李泱这样的高中生有1593人,为他们免掉的学费都由宁陕财政承担。仅高中免费教育一项,宁陕县每年要投入400万元,加上学前免费教育、住宿生生活补助、蛋奶工程、营养计划等,县财政每年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
推行免费教育前,宁陕县就算过这笔账———按照县里的家底,不仅可以推行免费教育,还能保证免费教育能持续下去,这是因为“根据人口发展趋势,宁陕的生源会逐年减少。而且我们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地方财政收入将逐年增加。这样一对比,推行免费教育的压力会越来越小。”当地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但是记者发现,宁陕免费教育并不是一分钱不花。宁陕中学校长赖邦志说,虽然免掉了学杂费,但学生每学期要交五六百元的课本费、学习资料费,住校生每学期要交180元住宿费,“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好了,将来就可能把课本费、住宿费也给学生免掉。”一位政府官员说。
卖政府办公楼建学校
在宁陕,最气派的建筑不是政府办公楼,也不是商场,而是宁陕中学的实验楼。
虽然前景乐观,但宁陕县目前要承受财政上的压力。为了集中财力办教育,宁陕县要求全县各级部门大力节俭,除限制精简会议、启用电子文件、压缩行政经费外,还要求县委书记、县长在内的全县领导干部,3年内不得换新车,出差住宿费每晚不超过120元。
记者采访中看到,宁陕县委宣传部办公室里有一台破旧的电脑,而在工作人员眼中这是一台“新”电脑,“总比以前那台好,打了很长时间报告,县里才拨下600元,让我们从网吧里淘来这台电脑。”
但在当地老百姓看来,这都算不上什么,最让老百姓感动的是县里卖政府办公楼建学校的举动。宁陕县教体局局长石功赋说,几年前的一个雨季,宁陕小学所在的位置出现山体滑坡,县里为此考虑迁建小学。“迁建的钱从哪里来?县里就想到卖政府办公楼。”最终通过出让、置换等方式,宁陕县将县直部门的办公楼卖给商铺,用筹集来的资金将宁陕小学迁建到安全地带。
办公楼卖掉了,宁陕县财政局、城建局等县直部门只好迁到宁陕小学原校址办公,并成立了行政小区。21日下午,记者看到所谓的行政小区就是几栋破旧的楼房,每栋楼三层高,远不如宁陕中学实验楼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