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儿子的命运
学生大学毕业后不回宁陕工作,他也会接济家里,一家人就有望脱贫———这就是“培养一个,脱贫一家”的由来
宁陕县从开始改革至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7年44.6%上升到现在的92%。作为宁陕县唯一的高中,宁陕中学是陕西省重点中学。记者实地采访看到,宁陕中学的实验室、图书馆、标本室等硬件设施丝毫不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就是这样一所高水平学校,却实行“三无政策”,即无分数限制、无学费、无人数限制,全县所有初中毕业生都可以进入这所中学就读。
今年17岁的丁磊家在宁陕县江口回族镇,父亲是矿工,在山西的煤矿打工。上初中时,丁磊每次考试都排年级前几名,但在母亲看来,他的成绩没有比他大一岁的哥哥好。当时宁陕还没有实行免费高中教育,按照他们的家境,丁磊和哥哥只能有一人上高中,“我的那些伙伴儿出去打工一月也就挣1000多块钱,我实在不想过这种生活。”丁磊说,幸运的是初中毕业前一年,实现了免费高中教育。现在,丁磊打算考一所军校,这样就能免费上大学,自己的命运也就能由此改变。
宁陕县推行免费教育目的是“靠教育脱贫”。但本报记者采访发现,宁陕往年考出去的大学生毕业后很少有回乡工作的,不能挽留人才,宁陕如何脱贫?对此,当地一位官员说,宁陕很早就提出“培养一个,脱贫一家”的教育口号,因为“按情理讲,大学生毕业后即使不回宁陕工作,也会往家里寄钱,过年过节还会回来孝敬父母,这样他们家的生活就会改善,一家人就脱贫了。”
不愿让其他地区尴尬
改革中前瞻性的思维往往会遭受质疑。同时多位人士说,宁陕的优势是学生少,这是其他地区比不了的。
因为免费教育,宁陕吸引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路媒体记者。对此,当地官员有些担忧,“媒体都来报道,别人会不会说我们免费教育是政治作秀?会不会像神木免费医疗那样招来一片质疑?”记者注意到,在央视的报道中,宁陕党政一把手并未出面接受采访。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在改革中,前瞻性的思维往往会遭受质疑。免费教育在宁陕推行也并非没有阻力,刚开始也有人表示质疑,“他们认为没必要免费,免了这点儿学费对学生没有多大意义。”一位教育界人士说,他曾听到外地同行的冷嘲热讽,“说我们拿国家转移支付的财政给自己赚吆喝。”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注意到,宁陕免费教育的新闻被转载到各大论坛后,网友会先称赞一番,然后再质疑本地的教育高收费,这个发现让他格外不安,“如果这些信息反馈到当地政府官员那里,会不会让他们尴尬,进而对我们宁陕产生看法?”
也曾有社会舆论认为,国家级贫穷县都可以15年免费教育,这意味着全国各地都可以推行。采访中,当地多位官员对此向记者表示,宁陕推行免费教育有自身优势,“我们人口基数小,2011年全县学生才9146人,这是其他地区比不了的。如果我们也有好几万学生,按照我们的财力,也搞不了免费教育。”因此当地干部表示,不愿宁陕的免费教育对其他地区产生压力,更不愿他们因此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