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班集体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 交往,可以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3.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 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三)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 也是教育培养的过程。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 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因此,班主任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 目标。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有近期、中期、远期三种,目标的提出要由易到难、 由近到远、逐步提高。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 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敎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 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要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 工作。
班集体中的积极分子可以有多种类型,可以是全面发展的,也可以是单项突出 的,积极分子的队伍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必须做到: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 发现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团结同 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班干部。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 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 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 作中的不足。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 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生活
节奏。一般来说,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教师主要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 别是接手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首先要做好这项工作。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 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不 要轻易去改变它;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 与成效。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 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 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性教育活动和阶段性教育活动两大 部分组成,主要涉及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内容。教师在 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注意形式 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 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 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 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 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 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可通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 反复实践等方法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