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8.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及美学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慎审思考的习惯。
9.过程性、发展性目标的三个不同层次:
(1)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2)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3) 探索:通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以上三个层次的要求,依次逐级提高,达到后一层次的要求的意义包含着必须首先达到前面各层次的要求。
(二)考试内容: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领域的内容,具体要求分述如下:
1.数与代数
1).数与式
考试内容:
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与分式。
考试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知道|a|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及简单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6)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7)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8)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9)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会按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10)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运算法则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1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1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13)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1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15)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16)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17)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18)会推导乘法公式:
;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19)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及x2+(p+q)x+pq型式子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20)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2).方程与不等式
考试内容:
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考试要求: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会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
(3)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会用
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为选学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5)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6)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7)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8)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3).函数
考试内容:
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考试要求:
(1)会从具体问题中寻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了解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能举出函数的实际例子。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7)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意义,会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8)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式
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9)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10)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1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1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式
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1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14)理解二次函数和抛物线的有关概念,能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15)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16)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7)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2.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考试内容:
点、线、面与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尺规作图、视图与投影。
考试要求:
(1)在实际背景中认识及理解点、线、面、角的概念。
(2)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
(3)掌握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4)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5)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6)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7)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8)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线基本性质,
(9)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10)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1)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12)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13)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14)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5)了解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16)掌握勾股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17)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18)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19)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定理。
(20)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如一根均匀木棒、一块均匀的矩形木板的重心)。
(21)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22)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3)理解圆的对称性,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会用垂径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与证明。
(24)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25)了解切线的概念,会用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与证明,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26)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27)能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8)能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29)能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30)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31)会画简单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示意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2)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33)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34)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如雪花曲线、莫比乌斯带)。
(35)知道物体阴影的形成,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实物的阴影(如在阳光或灯光下,观察手的阴影或人的身影)。
(36)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了解视点、视角的涵义。
2).图形与变换
考试内容:
图形的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图形的相似、
考试要求: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平移、旋转,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能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
(3)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或平移、旋转)的性质及其相关性质。
(4)利用轴对称(或平移、旋转)及其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或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6)通过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
(7)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会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与证明。
(8)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9)通过实例了解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10)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 tanA),知道30
,45
,60
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11)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图形与坐标
考试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
考试要求: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4)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4).图形与证明
考试内容:
证明的含义、基本事实(证明的依据)、若干定理、几何的价值。
考试要求:
(1)了解证明的含义。
①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②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③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④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⑤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⑥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2)掌握以下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依据。
①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
①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和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
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④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⑤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外心)。
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⑧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4)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3.统计与概率
考试内容:
统计、概率。
考试要求:
(1)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2)了解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知道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会通过表格、折线图等了解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4)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5)会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与简单数据的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6)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8)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9)能根据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会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10)能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1)了解随机现象,在本学段内,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1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12)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13)会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并能运用概率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课题学习
考试内容:
课题的提出、数学模型、问题解决;数学知识的应用、研究问题的方法。
考试要求:
(1)结合实际,会提出、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进而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3)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考试形式与结构
1.分值、时间:
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卷难度:
试卷难度: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难题)。难度在0.70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50~0.70之间的试题为中等题,难度在0.30~0.50之间的试题为稍难题,难度在0.30以下的试题为难题。试卷的总体难度约为0.8。
3.试卷结构:
试卷包含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三种题型的占分比例约为:选择题26%,填空题14%,解答题60%。
4.解答要求:
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作图题等,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推证过程或按题目要求正确作图。
2012年福州市初中学业考试英语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与原则
(一) 命题依据
以教育部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参考《20l2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英语)》,按照《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 命题原则
1.命题严格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来确定考查内容与标准。试题从学生发展为本出发,坚持做到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制约,鼓励教师落实“用教材来教”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落实课标所设定的课程目标。
2.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以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宗旨,全面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3.命题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水平。试题所选择的语言素材和创设的语言运用情景尽量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严格按照命题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确保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做到试卷结构合理、简约,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比例得当,科学配置题型结构,合理制定评分标准.使考试结果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 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以《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五级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进行命题。具体内容详见《英语课程标准》附录部分的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功能意念项目表、话题项目表及词汇表所涉及的内容。
(二) 考试要求
将《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五个方面的目标,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目标的基本要求确定为合格标准,同时也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展示他们实际学业水平的机会。
《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五级的具体目标要求如下:
1. 语言技能目标要求
|
级
别 |
技
能 |
目 标 描 述 |
|
五
级 |
听 |
1. 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2.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3. 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4. 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5. 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作出反应;
6. 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
|
说 |
1. 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
2. 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
3. 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
4. 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
5. 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
6. 能用英语表演短剧;
7. 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
|
读 |
1. 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 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 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 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单词以上。 |
|
写 |
1. 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2. 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 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4. 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5. 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
2. 语言知识目标要求
|
级
别 |
知
识 |
目 标 描 述 |
|
五
级 |
语
音 |
1. 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
2. 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渎、语调、节奏等内容;
3. 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
4. 根据重音和语调和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
5. 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 |
|
词
汇 |
1. 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
2. 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3. 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4. 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
|
语
法 |
1. 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
2. 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
3. 理解和掌握描述人和物的表达方式;
4. 理解和掌握描述具体事件和具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表达方式;
5. 初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
6. 理解、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表达方式。 |
|
功能 |
1. 在日常生活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
2.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进行表达。 |
|
|
话题 |
1. 熟悉与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
2. 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 |
3. 情感态度目标要求
|
级别 |
目 标 描 述 |
|
五
级 |
1. 有明确的英语学习目的,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
2. 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际活动;
3. 有学好英语的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
4. 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 能体会英语学习中乐趣,乐于接解英语歌曲、读物等;
6. 能在英语交流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7. 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取得帮助;
8. 在生活中接解英语时,乐于探究其含义并尝试模仿;
9. 对祖国文化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10. 乐于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 |
4. 学习策略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