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示例
(一)选择题
1.2008年,南平市将首次实行中考网上阅卷,这主要得益于
A.蒸汽时代的成果 B.电气时代的成果
C.信息时代的成果 D.生物时代的成果
评析:本题将历史与现实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历史的时代性特征,让学生明白历史并不是埋藏于故纸堆的学问,使学生感受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了解历史的兴趣。
2. 从“民族平等”、“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贞观之治”,你将会联想到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点评:题干设计独具匠心,且简洁,语言精炼;把与唐太宗相关四个方面的有关主干知识串联在一起,且体现了基础性的原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徐 骧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
荣辱系于一身者经,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
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 ——佟麟阁 |
3.
以上名言历来为人民吟颂推崇,其思想情感共同点是
A.关心百姓的疾苦 B.关心自己名节
C.反映了强烈的爱国激情 D.反映了清正廉洁的愿望
点评:本题很好地考查到情感、态度价与价值观,且设计比较新颖。
4.下列图示反映了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点评:整合学科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掌握终身有用的知识比死记硬背无用的内容更为重要。这种导向值得赞赏!
(二)改错题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选举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以上内容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订正。
答案:“选举周恩来”的“选举”改为“任命”。
点评:改错题一定要明确告诉有几处错误,一般不要超过两处错误;题目设计要周全,不要产生多种的答案。
(三)辨析题:
1.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以上内容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答案:删掉“林彪”。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就被粉碎了。
2.清朝统治者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以上观点是否正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答案:错误。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非完全禁止。
3.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这种说法对吗?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答案: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早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日军已对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地区进行了侵略。
4. 秦朝时,有一读书人前往都城咸阳,参加科举考试。沿途,他目睹许多农民被征发去临洮修筑长城,听到人们在议论郡县制。
请指出错误的史实,并简要说明理由。
点评:辨析题一是指出(辨)错误知识(或观点),二是说明(析)错误所在,许多地区的辨析题不规范,有的命题人员甚至不理解该题型,没有研究学习。这题是符合要求的,精心创设的情景也是允许的,将学生置于历史情景中,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判断辨析能力。但呈现的知识点过多,加大了试卷的难度。应说明指出几处错误,一般是一处错误即可。
注意:辨析题只要求指出错误并说明“为什么” 错(知道错误所在)即可,说明不要求展开、论述等。
(四)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厦门与台湾当局控制的金门隔海 相望,最近距离不足四千
米,当你参加“金门一日游”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的两边,各
竖立着一个巨大的标语牌,这边写着“一国两制,统一中国”,那边写着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材料二:
(1)宝岛台湾在历史上曾被哪两个上殖民国家侵占过?
(2)比较材料一中两条口号的共同之处。
(3)举出中国政府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两个成功事例。
(4) 历史上国共两党为中华民族的利益曾经实现过几次合作?今天的再度握手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何积极的意义?
答案:(1)荷兰 (2)统一中国 (3)香港、澳门的回归 (4)两次,答案能围绕“有利了解,增进共识,有利统一”等有关内容的给分。
点评:该试题切合时政热点,社会关注问题;体现史学的教育功能,反映历史为社会发展、政治进步与改革服务的历史教育思想。材料新颖、生动,贴近社会生活;4个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且问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难易适中,第4问体现一定的能力要求,是本题的重要亮点。
(五)综合题
1.“福州十大名片”评选活动在市民中引起极大反响。结合“福州十大名片”(20进10)选票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链接:
福州十大名片选票(20进10) 排名按笔画顺序 |
01三山两塔 |
02三坊七巷 |
03马尾船政 |
04东南汽车 |
05寿山石雕 |
06评话 |
07严复 |
08佛跳墙 |
09青云山 |
10昙石山文化 |
11林则徐 |
12闽江公园 |
13闽剧 |
14海交会 |
15黄乃裳 |
16脱胎漆艺 |
17温泉 |
18鼓山名胜区 |
19福州熊猫世界 |
20榕树 |
(1)选票中的哪一张候选名片是史前时期闽文化的典型代表?(2分)
(2)如果你参加投票,你会选择“严复”、“ 林则徐”、“黄乃裳”三张候选名片中的哪一张进入“福州十大名片”,请从历史角度写出选择理由。(4分)
(3)为了宣传选票中的候选名片,请你为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两种活动形式。(4分)
点评:该题结合前一时期福州评选“十大名片”热门话题,创设类似真实情境,通过体验方式,考查了乡土历史的重点知识。形式新颖、设计巧妙,在重点知识与热点结合的背景下,将乡土历史与教材叙述的历史很好地结合起来,考查学生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等能力。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现实,激发其爱乡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尤其是第(3)问为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两种活动形式,立足学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对如何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以及乡土历史试题的命制也具有指导意义。
2.(“活动题”)历史新课程倡导我们积极主动参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参观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举行故事会、知识竞赛、演讲赛;编辑历史报刊、板报;进行社会调查;观看历史影视作品;撰写历史小论文;参与研究性学习或其它历史学习活动。
请你选择一次对你影响最深刻的历史学习活动,完成下表:
项 目 |
内 容 |
活动形式 |
|
活动主题 |
|
你所承担的任务及完成情况 |
|
你的收获(或感受) |
|
点评:这是南平2005年中考试题,把一次印象深刻的历史活动反映到中考试卷之中,是一次大胆尝试,他需要基于对课改理念、考纲精神的领会理解。评价组讨论后形成共识,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该考题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引导教师开展生动活泼的历史学习活动,对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触动,它发挥了考试的导向功能,基于这一点就应该给予肯定!试题既考查了过程与方法,第4栏“你的收获(或感受)”更考查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不好编造,这是试题的重要亮点。让有开展实践活动的班级受益也是正确的导向。当然本题的“活动”界定、评分标准制定可以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