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起源
(一)、弗洛伊德德生平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1、 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2、 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背景
3、 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第二节 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
(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二)、本我、自我、超我
(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第三节 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性、里比多、动欲区
(二)、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腔期
肛门期
性蕾期
潜伏期
生殖期
(三)、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第四节 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一)自由联想
(二)梦的分析
(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四)幽默
(五)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六)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体系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
(一)精神分析的起源
1、 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二)以无意识原欲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
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本我、自我、超我
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三)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 性、里比多、动欲区
2、 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3、 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四)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1、 自由联想
2、 梦的分析
3、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4、 幽默
5、 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6、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体系的评价
四、考核要求
(一)、精神分析的起源
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识记)
(二)以无意识原欲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
1、 无意识(识记)
2、 前意识(识记)
3、 无意识的特点(领会)
4、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构成的人格结构(领会)
5、 本我、快乐原则(简单运用)
6、 自我、现实原则(简单运用)
7、 超我、道德原则(简单运用)
8、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人格结构(领会)
9、 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与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之间的关系(领会)
10、 焦虑以及焦虑的分类(简单运用)
11、 自我防御机制(领会)
12、 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综合运用)
(三)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里比多、动欲区(识记)
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领会)
俄底浦斯情结、爱莉克拉情结(识记)
停滞(简单运用)
倒退(简单运用)
(四)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1、 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识记)
2、 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领会)
3、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体系的评价(领会)
第四章 新精神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从本我心理学向自我心理学的转变
2、 掌握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3、 掌握安娜、哈特曼、爱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
4、 掌握霍妮、弗洛姆等的社会文化论
本章重点: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安娜的自我理论、哈特曼的自我理论、爱里克森的自我理论、霍妮的社会文化论、弗洛姆的社会文化论
本章难点: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安娜的自我理论、哈特曼的自我理论、爱里克森的自我理论、霍妮的社会文化论、弗洛姆的社会文化论
二、课程内容
阿德勒德个体心理学
(一)阿德勒的生平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1、 器官缺陷与补偿
2、 自卑感
3、 追求优越
4、 社会兴趣
(三)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
1、 生活风格及其类型
2、 生活风格的形成
3、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
4、 创造性自我与活动程度
(四)个体心理学简评
自我心理学
(一)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1、 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2、 安娜总结出的15种自我防御机制
3、 安娜提出的儿童的自我发展路线
(二)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三)爱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自我及其同一性
人格的终生发展阶段理论
社会文化论
(一)霍妮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理论
1、神经症、人格与文化
2、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
3、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
(二)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1、气质、性格与人格
2、孤独感、逃避自由与积极自由
3、性格取向
4、社会性格
三、考核知识点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1、 补偿和过度补偿
2、 自卑感
3、 追求优越
4、 社会兴趣
5、 生活风格及其类型
6、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
7、 创造性自我
8、 对个体心理学的简评
(二)自我心理学
1、 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2、 安娜总结的15种自我防御机制
3、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观点
4、 哈特曼的两种自我的自主性
5、 爱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
6、 爱里克森的人格终身发展阶段理论
(三)社会文化论
1、 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观点
2、 霍妮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的观点
3、 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
4、 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
5、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论
6、 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分类
7、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分类
四、考核要求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1、补偿和过度补偿(领会)
2、自卑感(领会)
3、追求优越(运用)
4、社会兴趣(领会)
5、生活风格及其类型(简单运用)
6、领会生活风格的途径(识记)
7、创造性自我(领会)
8、对个体心理学的简评(领会)
(二)自我心理学
1、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识记)
2、安娜总结的15种自我防御机制(识记)
3、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观点(领会)
4、哈特曼的两种自我的自主性(识记)
5、爱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领会)
6、爱里克森的人格终身发展阶段理论(综合运用)
(三)社会文化论
1、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观点(领会)
2、霍妮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的观点(领会)
3、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领会)
4、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领会)
5、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论(领会)
6、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分类(识记)
7、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分类(识记)
第五章 特质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2、 掌握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3、 掌握大五人格理论
4、 熟悉对特质论的评价
本章重点: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大五人格理论
本章难点: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大五人格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一)奥尔波特其人
(二)特质的概念
(三)人格特质的常规研究法和特殊现象研究法
(四)机能自主性
(五)自我认同感
(六)健康人格
第二节 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一)卡特尔生平
(二)特质及其分类
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三)特质的因素分析方法
(四)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
(五)人格的发展
第三节 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
(一)、大五人格因素
(二)、对特质论的批评
(三)、特质论的辩护
(四)、对特质论的简评
三、考核知识点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1、 奥尔波特的特质概念
2、 奥尔波特特质的特点
3、 奥尔波特对人格特质的两种研究法
4、 奥尔波特的主要特质、次要特质和核心特质
5、 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概念
6、 奥尔波特的“统我”或“自我认同感”
7、 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的六大特点
(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卡特尔对特质的三种分类法
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个别特质、共同特质
卡特尔因素分析方法
卡特尔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
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发展的三种学习
(三)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
1、 大五人格因素
2、 对特质论的评价
四、考核要求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概念(识记)
2、奥尔波特特质的特点(领会)
3、奥尔波特对人格特质的两种研究法(识记)
4、奥尔波特的主要特质、次要特质和核心特质(领会)
5、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概念(识记)
6、奥尔波特的“统我”或“自我认同感”(识记)
7、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的六大特点(识记)
(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1、卡特尔对特质的三种分类法(识记)
2、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个别特质、共同特质(领会)
3、卡特尔因素分析方法(领会)
4、卡特尔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识记)
5、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识记)
6、卡特尔的人格发展的三种学习(识记)
(三)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
1、大五人格因素(简单应用)
2、对特质论的评价(识记)
第六章 交互作用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中的重要研究、了解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的当前研究、了解个人与情景交互作用的当前研究
2、 掌握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
3、 掌握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4、 掌握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本章重点: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本章难点: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二、课程内容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
1、 文化与制度
2、 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
3、 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一)默里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