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合肥市“三模”开考,这是对考生们在高考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检测。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时间里,考生们如何做好最后的冲刺?本报第一时间邀请一线名师,为广大考生分析试题,并给出备考建议。
语文
弄清出题意图很重要合肥九中宋玉荣
点评
此次“三模”语文试题题型稳定、难易适中。名句默写八选六,难度较低,易得满分。语言运用十九、二十两小题难度稍大,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作文中的材料列举了在时代潮流中三种人的不同态度:随波逐流、不为所动、逆流而上,易于选择、剖析,并谈出亮点。
建议
1.在基础题的复习中,字音、字形题要常抓,题量可多些,1—2份的专项训练是有必要的;病句题,在六大常见病句类型中,针对常“失手”类型,细揣摩;成语题,注意常见误用成语和两用成语;名句默写,要力求满分。散文类,可突出名句名段,而篇幅短小的诗歌,不可投机取巧,要会全篇默写,尤其注意易写错的字词和散文中的一些虚词。
2.至于主观题,要加强答题技巧和规范的训练。诗歌鉴赏题,意境、表现手法和主旨应为重点,手法涵盖范围广泛,有些学生始终没有明确记忆,考前要强攻。诗歌题讲究答题的规范性,步骤要齐全。
3.语言运用题,出题的范围极其广泛,题型灵活。学生可针对自己的弱势题型做相应的练习,注意要关注具有时代性和区域性特色的新闻热点。
4.大阅读题,分小说和散文。不少学生在简单题上丢分,原因是弄不清出题意图,比如“构思”、“脉络”题,情节安排的“好处”、“意图”题。常态的提问方式会解答,“变态”的提问方式则会让人犯糊涂。所以,弄清出题人的意图,也很重要。
5.至于作文,可做三方面的训练:一、高立意的审材训练;二、多方面的素材积累;三、精布局的行文思路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