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招生简章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理工创新实验班2014年招生简章

来源:2exam.com 2014-5-13 19:21:48

2014年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理工创新实验班”招生简介

(以当年公布为准,详细请咨询高等研究院)

一、培养机构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是深圳大学新成立的一个包含本科与研究生培养、侧重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校内综合办学单位。高等研究院将与香港和海外著名高校合作,借鉴国际研究型大学通行的管理模式,引进具有一流视野的资深教授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氛围和培养环境,开展卓越的教学、研究和管理。高等研究院是深圳大学内部一个探索全面改革创新的学术特区。

高等研究院将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基础学科及其交叉领域,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尖端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为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特色创新人才和研究成果,服务深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二、培养目标

高等研究院“理工创新实验班”借鉴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探索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掌握扎实基础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学科前沿知识、高科技工程技术,具备良好人文和艺术素养、探索和开拓精神、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理工科特色创新人才。

三、培养模式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理工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特色是小规模、高水平、跨学科、重基础、研究型、国际化、新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 本硕连读。学制4+2年,其中本科4年、硕士研究生2年。“理工创新实验班”学生本科毕业后,通过师生双向选择,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高等研究院推荐优秀毕业生申请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所的研究生入学资格,也支持优秀毕业生自主创业。

2. 学科设置。侧重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及其交叉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理工创新实验班”本科前两年不分专业,跨学科、重基础培养,后两年按学生志愿和特长分专业培养。学生在本科期间即加入高等研究院教授的研究团队,接触和参与科学研究。采用专门制定的培养方案,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教学和实验条件,强化理科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国际交流。高等研究院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到高等研究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氛围和培养环境。高等研究院支持学生国际交流,资助“理工创新实验班”学生暑期赴海外高校访学。

4. 导师制。高等研究院所有专职教师均兼任“理工创新实验班”学生导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和生活。

5. 奖助学金。“理工创新实验班”所有学生每年均可获得高达两万元的奖助学金。

6. 双向流动。“理工创新实验班”实行学生双向流动机制。不适应“理工创新实验班”教学模式的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专业,申请转入相关学院学习。根据个人兴趣和测评结果,高等研究院也吸收其他学院优秀学生进入“理工创新实验班”。

7. 校历和语言。参照国外高校校历,结合内地公众假期设置特点,高等研究院实行独立学术日历。根据课程特点、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效果,“理工创新实验班”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四、招生选拔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热烈欢迎2014级新生报名参加“理工创新实验班”招生选拔。

1. 报名方式。

(1)发送电子邮件:在高等研究院网站(http://ias.szu.edu.cn)下载报名表,填好后发送至邮箱sachow@szu.edu.cn

(2)现场报名:高等研究院在新生报到处设“理工创新实验班”报名点,现场接受咨询和报名。

2. 报名条件。2014级理工类新生中高考总成绩超过考生所在地一本分数线。

3. 选拔面试。2014年9月新生军训期间,高等研究院举行2014级“理工创新实验班”选拔面试。高等研究院将根据申请人高考成绩,择优选取200人参加面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4. 招生数量。高等研究院计划在2014级新生中招收60名“理工创新实验班”学生。军训结束后,被录取学生即转入“理工创新实验班”学习。

5. 高等研究院将在官方网站(http://ias.szu.edu.cn)发布“理工创新实验班”招生选拔办法、进程和结果。敬请关注。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