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高考作弊,将首次面临刑法处罚,轻则处拘役,重则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堪称“史上最严”。市招生考试院负责人表示,除高考作弊首次入刑外,今年桂林考生人数在“八连降”后,首次回升引关注。
高考冲刺专家教你临门一脚
距离高考还有6天时间,在最后冲刺阶段,如何踢好临门一脚?市教科所所长、中学特级教师阳志清,副所长、中学特级教师林宇萍,给出了不少好建议,家长考生不妨看看。
1.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越是临近考期,考生压力越大。
阳志清认为,最后几天时间,不管是家长还是考生自己,都不要施加太多压力。现在最重要的是增强应考自信心,对自己有客观地认知,不苛求完美,并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学习实力,确定符合自己能力的高考目标。
要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相信自己经过大量复习后,已掌握各种知识和应试技巧,只有信心满满,轻松赴考,才能发挥自己的水平。
2.制作一个日程表
高考最后一周,学校基本不再上课了,普遍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面对“我的高考我做主”,林宇萍建议,各位考生要制作一个简洁的日程表。
这个日程表主要便于发挥考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遵循“要事当先”的原则,规划好最后阶段的备考计划,把每天做的事写在日程表上,每天早、晚对照,提醒自己,督促自己。
专注才能排除干扰,专注才能有效率,每天首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逐渐积累备考的成就感,提高稳定性。
3.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根据“一模”、“二模”各科成绩状况,以及模拟考暴露出来的学科内问题和薄弱环节,从中自查学科知识“短板”和题型“短板”,确定最后的主攻方向,努力寻找增分点。
林宇萍建议,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每天的作息,逐步调整好生物钟,适应高考科目安排和考试时间。每一科每天都要有复习,要学科交叉、多题型变换训练。加强体育锻炼,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户外运动,保证大脑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这样有利于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考前最后一周,要有一个“重温”环节,对平时积累下来的好题集、错题集全面浏览,既要善于自觉反思,又要善于求助老师,与同学讨论交流,努力将困惑、问题彻底解决,不带疑点上考场。
4.巧用开考前五分钟
高考考场气氛肃穆,规则谨严,没有哪个考生临场会不紧张的。而临场有点“小紧张”、“小期待”、“小兴奋”,其实更有利于发挥。
阳志清、林宇萍认为,从容应考,首先要熟悉高考考场规则,掌握必要的临场应对技巧,甚至可以匀出时间抢到分。如:充分用好考前5分钟,按照高考考场规则,正式开考前五分钟是发卷时间,考生填贴准考证。这五分钟是不准做题的,但是这五分钟可以看题;考生在准确填贴好准考证后,应快速浏览选择题,重点关注大题,大致形成一个试题难易分布的判断,以及答题顺序和时间分配。
文综、理综有选考题的,也可以在这五分钟内确定下来。考试过程中,合理分配,控制速度。抓住学科特点,寻找得分点,千万不能空卷,特别是文综试题的非选择题部分,往往各题的题干都会提供较多的信息,即使题目不会做,只要利用好这些信息也能得分。
家长务必要当好“后勤部长”
高考是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一次挑战,家长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市教科所副所长林宇萍认为,考试期间,家长在当好“后勤部长”的同时,也要做考生的知心朋友。
1 心态平和 做好后勤
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地调整好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无论孩子现在学习情况如何,让其尽力而为,自然放松就够了。
每天有计划地为孩子做些可口的饭菜,搭配新鲜水果;孩子回家住宿的,家长尤其要在家里营造和谐、轻松的环境和情绪氛围,减少家庭访客人数,减少亲友来访次数,让孩子在紧张学习回家后有一个放松心情的空间;孩子睡觉前,督促孩子泡泡脚,可以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
2 转换角色 及时沟通
少做监督者、说教者,多做鼓励者、倾听者;去倾听孩子的心事和苦恼,学会调节孩子兴奋点,帮助孩子减压。
3 关键三天 做好助手
临考前的一天,加上考试的两天,是家长发挥助手作用的最关键时候,特别是住在校外自行前往考点的学生,家长要清楚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如科目顺序、时间),及时提醒,帮助检查文具、准考证。
如果孩子愿意,最好在考前一天一同去考场踩点;接送考的时间一定要充分考虑交通、天气因素。每考完一科,不要追问孩子考得如何,而要迅速转移话题,将谈话的中心导向下一科,或者是其它轻松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