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一群个性鲜明的年轻人怀揣信念,让梦想开局。

张梦诗: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孩子。
杨思源:即使最后变不成超级老鼠,最起码也能长成一只大白鼠。
解说词:无惧家长的担忧和社会的疑虑,他们坚持为青春做主。
张梦诗:我非常坚信的一点,是我以后出来我会做研究。
范紫藜:我就觉得有一种责任跟着这个学校一起走下去。
杨思源:不管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至少我们的青春是奉献给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参加iGEM竞赛取得佳绩的教改实验班学生们
采访对象:
学生:张梦诗、范紫藜、杨思源、通晓
教授:贺建奎、张贤科
香港教育专家:俞伟峰
“我们都不喜欢被局限,喜欢挑战自己,喜欢新鲜的事务,喜欢冒险,不甘于平庸,这是我们最大的特点,这也是南科大的特质。”

《印象岭南》主持人杨舒
主持人杨舒:现在,中国大陆最受关注的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网上报名,大家根据往年的情况对这一次的招录比例作了预测,达到90:1的历史新高位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公务员在普通公众眼中是“高幸福感”群体,具有“特权阶层”的优越感,所以公务员招录的竞争激烈程度也毫无疑问是历年最强。但是在中国的南方城市深圳,一所特殊的大学园区里有这样一群学生,一年前,这44名学生集体放弃了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一场国考--高考,使得他们不再有机会参与接下来的另外两场国考--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考试,这意味着他们的未来是另一种人生:远离了公务员群体的“高幸福感”,以及特权阶层独有的优越感。但是这些常人眼中的遗憾并没有打击他们的自信,他们努力学习、外表平静、与常人无异,但是内心中有着一股特殊处境中独有的孤傲心气。今天,《印象岭南》走进深圳,走近这群“仰望星空”的大学生。
学生会选举现场:
唱票:杨思源222分,5号李荣蓬329分。
杨思源:学生自治,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不用找学校,这样更平等……
解说词:在南方科技大学的临时校区内,学生们利用晚上的时间评选学生会干部,这在普通大学里再寻常不过的活动,对于南科大的学生来说却极其不容易(可用吴昆晚上拍摄学生会活动)。深圳市早在2007年就决定筹办这所大学,可是到2011年的3月,学校才迎来首批45名春季新生,他们所在的班级有个特殊的名称“教改实验班”。这以后,是1年半的沉寂和等待,直到2012年秋季,这些进入大二的学生们才有了一批学弟学妹,继而开始筹建自己的组织--学生会。

教改实验班学生杨思源

教改实验班学生通晓

教改实验班学生范紫藜

教改实验班学生张梦诗
张梦诗:因为四十几个人,人还是比较少的,活动不怎么多。
范紫藜:说几句话可能也就冷场了这样。
杨思源:整体的氛围包括各方面都是比较寂寞的。
范紫藜:对新生来了之后,确实感觉校园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社团活动,然后各种表演呀,一下全都满了。
解说词:然而比丰富的校园活动更加来之不易的,是当初说服父母进入南科大。
张梦诗:虽然是一年以前的事情,但是现在想起来还是像一个惨痛的记忆吧。
解说词:来自温州的张梦诗是家里的独生女,因为高中时成绩不错,父母觉得孩子应该进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好学校,当张梦诗说出自己的选择时,母亲的反对尤为强烈。
张梦诗:我父母也请了超多人,请了我所有的亲戚给我做思想工作,包括一些是小学的老师呀,然后一些在社会上比较活跃的人,然后是让他们来劝服我,最后我就是那种还算比较固执,然后我就跟他们据理力争,然后导致我一些长辈对我印象,觉得我这个孩子比较有一点叛逆吧。
解说词:张梦诗的父亲是喷漆车间主任,母亲在家族的小厂上班,他们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进入一所前途未卜的学校。
张梦诗:可能那时候急了,任性,我就说我要读的大学是我想要读的大学,如果你不让我去这所大学,我就是不会认真的准备高三的学习。
解说词:首批进入南科大的孩子大多有着类似的经历,最终让步的都是父母,不仅仅是爱子心切,而是他们意识到,自己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或许能与倡导高教改革的南科大相契合。
杨思源:都不喜欢就是在被局限,不喜欢自己被设限,喜欢挑战自己,喜欢新鲜的事务,喜欢冒险,不甘于平庸,这是最大的特点,这也是南科大的特质。
解说词:2011年3月,45名新生首次进入南科大,这些年轻人知道,4年后他们拿到的毕业证上,将没有国家教委的印章,自己也将无法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成为普通人趋之若鹜的公务员。但是,这群怀抱着成为科学家梦想的学生们,看重的是南科大承诺的雄厚师资和硬件设施,以及毕业后能与国外高校对接。而他们之所以相信这些承诺,是因为南科大有着与众不同的开局。
杨思源:南科大的复试的内容是非常新颖的,对于能力的考察可能更多的超过对知识的考察,所以就我来说不需要背负太多知识的这种包袱的情况下去参加南科大的考试,其实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只是对我的胃口而已。
解说词:杨思源来自合肥近郊的一个小镇,家里一贯民主,所以说服父母的过程并不是太艰难。因为曾经在高二时参加过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考试,成绩达到当地的一本线,所以幸运的进入了南科大的复试,杨思源笑称这是他与南科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杨思源:老师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问题我的爱好可能是物理和化学,包括交叉材料这方面一个老师可能是做化学或者是材料这块,他就显得挺高兴的,然后就问了我一些关于材料方面的前沿,比如超导材料最高可以到什么温度,然后包括纳米材料现在发展的前景是什么样的,整个过程非常轻松。
解说词:南科大当年的复试分三场,有轻松有紧张,主要是为了发掘有潜力的苗子。据杨思源回忆,当做完所有心理测试题时,自己还是有种虚脱的感觉。
尽管南科大所在地只是一所临时校区,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都有待完备,但是南科大采用“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无需参加高考的全新模式,开启了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和憧憬。
“来南科大之前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也预料到了学校肯定会出现很多的一些挫折,或者是遇到一些拦路虎,……我就觉得有一种责任跟着这个学校一起走下去。”
解说词:可是,没过多久,学生们脸上的欣喜就被接下来的一连串突发事件炸得烟消云散。
通晓:比较突然,我们还在正常的进行一些大学的学习,就有一天开了一个会,可能是来了一位深圳教育局的一位高层领导,说想要通过让我们参加高考来推动南科大去筹转正。
杨思源:我们为什么要去参加高考,参加高考的意义又是什么,然后包括之前学校对我们的承诺也跟这个情况不太符合,然后而且我们还有觉得我们是经过独立思考以后选择这个学校,所以我们的意志应该得到尊重。
解说词:有关方面向学生们许诺,高考只是走过场,成绩不对外公布、也不涉及录取,但是依然无法说服这帮入校不久的大学生。
随着高考临近,各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老师开始为日渐紧张的气氛担心。
通晓:当时有很多媒体对这件事情很关注,一度也想到学校来采访,然后一些家长就会担心会对我们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深圳的家长就很主动的请我们这些学生就离开了学校一段时间。
解说词:高考当天,南科大的考场里没有出现一名考生。深圳的家长们为了让学生避开干扰、减轻压力,提前将他们集体安顿到了一家校外旅店临时居住。
那一年秋天的开学季,同学们没能迎来自己的学弟学妹。
范紫藜:我妈也就是,因为看一直没有招生嘛,然后就有点担心这间学校会不会就我们一届学生,然后就办不下去了,同时可能也有担心,就是假如只有我们一届学生的话,在校园生活方面肯定会有一些欠缺。
解说词:母亲的担忧不无道理,而孩子也向父母展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范紫黎:来这个学校之前都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然后也预料到了这个学校肯定会出现很多的一些挫折,或者是遇到一些拦路虎,……我就觉得有一种责任跟着这个学校一起走下去。
解说词:与范紫藜一样,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大都有进入名校学习的机会,父母们甚至还可以为他们安排到国外读书,但是他们选择了留下来。
主持人杨舒:就在去年的6月份,凤凰卫视的节目组曾经到过南科大,当时教改实验班的同学们刚刚经历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退出产生的“内忧风波”、个别学生不适应导致的“退学风波”,还有就是进入大学半年被要求参考高考的“拒考风波”,一波接一波的风浪突然而强烈,让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有点懵,对媒体的采访和关注也产生了担心和抗拒。一年过后的今天,我们能明显看到这些学生已经成熟了很多,面对摄像机从容淡定、面对记者侃侃而谈。对于备受争议的学校,也做好了继续承受压力的准备。他们告诉我:南科大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一个选择,更是一种坚守。我想,正是这些风波,让学生们有了与学校荣辱与共的信念。
解说词:现在,南科大的管理实行书院制,学生与教授同住一栋楼,教授住三、四层,五、六层是学生宿舍,如果在课后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约教授到一楼答疑解惑。同学们说,这里有如《哈里.波特》里的魔法学校。
这张宿舍门上的小卡片上写着“禁止早恋”,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名女生的搞笑作品,意思是除了她,班上的同学都已经超出了早恋的年龄。这也是童心未泯的学生在枯燥的校园生活中自寻乐趣。
“这些学生在国际上中过大奖,拿给美国的教授一看,他们自己的学生都不一定能拿到金牌,南科大却能拿到金牌,去麻省理工参加总决赛,这个水平就已经得到国际认可了。”
主持人杨舒:在南科大的首批学生入学一年半后,教育部正式批准了南科大的办学申请,第二批的180多名新生也给寂静的校园带来不一样的气息,社团活动在开展、学生会在筹建、过去5年顶在南科大头上的“筹”字也终于去掉了,这个“筹”是筹备的筹,但是这字对于南科大的师生们来说,与发愁的“愁”字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这件让南科大师生们欣喜的讯息,也同样引发外界的关注和争议,有人认为学校的运转从此步入正轨;有人说它被招安,回到体制内就意味偏离当初的理想;更有人担心它会成为“舌尖上的南科大”。

iGEM团队指导老师贺建奎副教授
解说词:iGEM竞赛团队的学生们正在准备签证资料,10月31号,他们将飞赴美国,代表亚洲参加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iGEM全球总决赛。
通晓:当初知道这个比赛的时候觉得它有一点遥不可及,因为毕竟是一项国际赛事,我们这些学生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一些事情,但是老师本身比较有经验,他就先指导我们学习了一段时间,也是第一次我们大家自己读一读(英文)这样国际杂志的一些文章,然后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习,然后来把自己的知识给扩充起来,以便能够达到参赛的标准。
解说词:iGEM的全称叫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教改实验班的19名学生组成了两支参赛队,在iGEM亚洲区的比赛中摘得一金一银。
贺建奎(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iGEM团队指导老师):它(iGEM)是一个研究比赛,研究项目的比赛,也就是说学生他们自己要提出一个想法,他能做什么,比如说他可以提出一个想法来说我要利用现有的基因合成一个新的生命体,或者是新的细菌,用来检测新装修房子里面的甲醛的浓度,或者是各种各样的其他的想法都可以。
解说词:贺建奎也曾经在国内一流大学学习过,他说,南科大能让本科学生参与前沿的科研项目,提供参加国际赛事的机会,这在国内的其它高校并不多见。
贺建奎:这种比赛在其它高校得不到很好的资助,得不到校方很好的认可,我在参赛的时候也跟清华大学交流过,主要是很多时候,第一领导是没听说过合成生物系呀,你这个比如说是不是属于大学主办的类似的超前的项目呀,这种概念,就是校方不予认可。
俞伟峰(香港教育专家):我看到了报道就是本科生要参与很多的研究,要参与老师的研究项目什么的,这也是个一个方向,这倒没错,但是又别忘了我们这个模式的尝试,加州理工大学做的不错,本科跟老师的这个结合,做的相当不错,那这个我想南方科大可能也是看个他们的做法,那这个有一定的前提,因为美国的这个基础教育一直是启发式的,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这个南方科大前面看生源的话,还是中国这个大的制度环境下面的应式教育的学生,所以从中挑选出有这个兴趣的学生还真不太容易。
解说词:回国前,贺建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并从事研究工作,再有一年就可以拿到美国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之所以来到南科大,贺建奎是希望能够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移到应用产业上。谈到自己带的这批学生,他觉得可以考虑到国外深造。
贺建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出路,就以这个为例,他们在国际上中过大奖,拿给美国的教授一看,他们自己的学校都不一定能拿到金牌,南科大的学校能拿一个金牌,去麻省理工参加这个决赛,这个水平就已经得到国际认可了,就是比如说他们出国这个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他们真的想做研究生的基本都是想去美国做研究生,这个水平中国没有,在研究生水平方面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所以他们肯定会选择去美国,然后他们都希望是全额奖学金出去,不用家里出一分钱这样的模式。
解说词:今年,南科大新入校的大一学生已经不同于第一届,当年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完全意义上的自主招生,而从2012年开始,报考南科大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招生范围也限制在国内的八个省份,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最终能够获得国家教委承认的文凭。从这一结果能够想见,过去五年里南科大与中国教育体制经历了怎样的抗争和妥协。
张贤科(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体制内如果能够有所帮助,干嘛不利用呢?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凡是有利于中华民族振兴的,复兴的,有利于中国的科教文振兴的都要使用,体制内的,体制外的,改革的,有什么国外的,香港的,都可以借鉴,实际上我体会教育部他们也是这个思路。
俞伟峰:你要说这个所有的学生出来,每个都会有成功,这也不可能,加州理工、哈佛出来不成功的人大有人在,这也是一个创新的代价,就创新风险很大的。有一个乔布斯,多少人压在它的脚下,有多少人差一点点成为乔布斯,没出名,没成功,这就是创新的代价。
“如果非要明确的指出南科大所给予我的人生财富是什么,我想这是一种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所付出的幸运,是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以及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和希望的勇气,因为这些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从此不同。”
解说词:南科大以后不会再有“教改实验班”,而首批入校学生将会是这里个性最鲜明的群体。而且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当我们谈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时候,这45个名字会被记下一笔。
杨思源:我们觉得这段经历肯定是我们以后人生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我们为了这个事业去努力过,去奋斗过,然后不管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至少我们的青春是奉献给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解说词:2010年,南科大在一封公开信中说:“参照香港科大建校的模式,一步到位建成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2011年,援助南科大的三名港科大的教授集体“出走”后,南科大也调整了定位:“要把南科大办成加州理工大学一样的创新研究型高校。”最近,南科大的远景和期望则是:像斯坦福大学那样,不仅是高新技术的研究者,还要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如今,南科大对外宣称,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模式,办亚洲一流的大学。这一步步的调整和转变说明了什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主持人杨舒:如今的南方科技大学依然不乏争议,乐观者认为它为中国的高校教改开了个头,校长朱清时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也有消极的观点认为回到了体制内,它就是一所普通的大学。还有更多的人出于惯性思维,将南科大与香港科技大学相比较,甚至将它与同属研究型大学的加州理工和洛克菲勒大学作比较、找差距,其实,南科大对中国高校改革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能否快速成为第二个香港科技大学,而在于在中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怎样突围,保有自己的特色。回头想想,云在青天水在瓶,历史上众多具独创精神的人和事也都是饱受争议的,如同科学问题的对错判定,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杨思源:如果非要明确的指出南科大所给予我的人生财富是什么,我想这是一种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所付出的幸运,是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以及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和希望的勇气,因为这些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从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