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9日下午举行的媒体通报会上,南科大朱清时校长还就社会关心的一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之前有媒体报道说,南科大要将一些学生送往香港城市大学读书,今后会考虑将南科大学生一直送往香港城市大学读书吗?
朱清时:没有。金融数学在内地还是比较新的领域,师资要求很高,我们目前还缺乏金融方面的创新人才,但南科大在数学上有很优秀的师资人才,我们希望教改班的学生能够得到好的教育,安排他们到香港城市大学学习有关金融方面的课程。按照计划,明年我们就将金融方面的师资配齐,明年以后的金融数学课程就将在学校上课。这件事情正好说明南科大对学生负责,我们不愿意学生做试验品。我们让学生选修港大、香港城市大学中我们还开不出来的金融方面的课程。
记者:第一届的学生现在已是大三,他们现在的学业情况怎样,大致去向如何?
朱清时:第一届教改班是我们最引以自豪和骄傲的学生,老师普遍评价他们的素质很高,学业也很优秀。我们网站上刚发布一条信息,三个教改实验班的学生收到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邀请,署期就要到哈佛大学医学院去实习、工作,这三个学生都是去年参加了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的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给哈佛大学教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中国本科生在假期应哈佛大学邀请做时期工作,这种情况尚不多见,说明了我们南科大学生的质量。这也说明我们教改实验班的学生已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并且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我自己对教改实验班挺有信心,我们一点不愁他们今后找职业的问题。
记者:您是明年退休,退休后有什么计划吗?
朱清时:我是在为国家在工作。作为我个人愿望,我退休后希望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我在故宫博物院做客座研究员,我很有兴趣做科技考古的工作。但我会服从大局,服从全局的工作安排。
记者:此前您接受媒体采访,说自己的工作打65分。这65分中,您觉得做得好的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好的有哪些方面?
朱清时:65分的意思是,我们及格了。但离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还有不短距离。我们在筹备一年后就去筹转正了,这在中国是没有先例的,说明我们已得到教育部和我国高教界的认可。我们坚定地沿着改革的路子往前走,并且都取得了成绩。之所以打65分,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搭好大框框,而且要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生工作的水平、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工作水平,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我们理想还有35分的路程要走。
记者:我注意到香港高校校长比如港大的遴选,提前一年多就要进行,校长遴选是做了很长时间准备的。南科大遴选新校长距离现在也只有一年多时间,是不是目前就要启动相关工作呢?
朱清时:你这问题应当向理事会提。因为按照理事会章程,是理事会遴选小组来安排。
记者:南科大研究生招生有没有一些思路?
朱清时:对我们来说,现在最大的事情就是搬到新校区去,我们的研究基地马上就要建起来了。研究生招生必须要有研究基地。我们已有两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并且经费已经下达了,仪器设备已经定货。第三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已走完全部的评审程序,正在最后核查之中。这三个交叉研究中心建立起来后,我们就有非常好的科研基地,可以承载我们培养研究生的使命。我们已向教育部请示过,教育部是支持我们改革试点的,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我们有信心在我们研究基地建设好后,就立即申报研究生招生,希望明年就能实现。
再补充一点,我们的教师是教学、研究都行的,他们都是一边教书一边做研究,基本上都有培养研究生的能力和资格。
记者:你们目前招生遇到什么困难吗?
朱清时:困难就是,个别媒体对学校有些负面的反映,现在这个时候说这些负面的话是极不负责任的。我们希望让大家看到南科大的真实面貌,南科大正在蓬勃向上,而且改革取得了重要成绩,比如我们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人数占整个广东的一半、深圳市的80%,大家都知道“青年千人计划”的份量。这就可见我们引进人才的力度和成绩。我们的教学,两年不分专业上基础课,这是培养交叉学科研究能力的重要措施,我们是在真刀真枪地试验,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足和问题。但把这些不足和问题放大了,就歪曲了事实。我们希望媒体更真实、更客观、更正面地报道南科大,特别是在招生录取的关键时候,让投考南科大的考生们充满信心,让我们的这次招生顺利完成。
记者:南科大今年在广东计划招多少人?会不会像陕西省那样扩招呢?
朱清时:计划招生40人。我们希望出现跟陕西同样的情形,这取决于广东考生报考我们的情况。广东省受这次不中肯舆论的影响干扰最大、最直接,广东考生最容易听到一些闲言碎语,我们力求把广东的招生工作做好,圆满完成招生任务。
现在已有8个省的招生结束,这8个省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剩下的广东、安徽、山东、湖南等6省都是我们生源大省。
记者:有些人比较担心教学方面框架搭建的问题。学校的教务委员会是怎么架构的,教师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意见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意见都集中在哪些方面?
朱清时:我们现在每个月都会举行一次学校领导层都和教师、学生举行的对话会,这在世界高校中可能也是少见的。从对话会中我们听到了很多意见,针对这些意见我们不断做改进。我们从零开始,把各种人才聚集、“组装”起来,还需要一个磨合期,大家还需要互相了解、相互配合,学校才能真正高效运转。我们学校从一开始就想做各种各样的改革,每一项都难度很大,难免在改革与发展中有不足之处。我们通过这种对话,发现问题就及时改正。比如学生反映的意见是,学业负担比较重。而教师们普遍希望学生们多学一些。我们希望下学期把学生负担能够适当减轻,有更多时间从事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记者:首批教改班学生大四课程的安排与一般大学一样吗?是不是也需要实习?
朱清时:各个系的设置都不一样。他们都有半年的时间来从事毕业论文。我们希望所有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完成一项研究工作,大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们的课题组、学校的实验室都会成为他们研究的平台,学校也会视其需要帮他们推荐到国际上的名校继续深造。
记者:南科大6:3:1的招生模式现在在香港浸会大学等许多学校实行。您是否认为这种模式在目前是比较合适的?今后会不会有新的发展?
朱清时:这是我正想回答的一个问题。这种模式,是南科大最成功的一个尝试。它的意义并不在于有30%是自主招生出题,而在于揭示了我们自主招生考什么、怎么考。高考改革,其问题也不在于高考该不该考,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自主招生在我国已实行多年,好几十所高校都在做,但一直没有走出实质性一步。如果自主招生像高考一样,就等于是给考生增加了一次考试,如此就意义不大了。
我们的招生模式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自主招生考试是能力测试,不是考中学阶段的知识,而是测试其创造力的几个要素。与我们接触的中学教师和家长们都感觉到,如果高考都这样考,我们的小学、中学都会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再只是重视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考试,就可以借助高考指挥棒,去拉动全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这是6:3:1模式最深刻的意义。如果学生只有通过这些创新能力的测试才能上大学,那么所有的中学都会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去年用过后,今年不光是浸会大学、上海纽约大学,还有好几所大学都在用。我们很高兴,南科大的改革第一年就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引起这么多高校跟进。我们希望越来越成熟,我们的经验能够真正带动中国的教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