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甘肃高考语文试题平稳,难易适度,关注现实,注重实践
2013年甘肃高考语文已经结束,语文试题总体来看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既具有时代特色,又符合教学实际,试题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
试题平稳,体现课改理念。试题依据《考纲》命题,对必考部分的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块内容和选考部分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进行了考查,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层级与考试大纲的要求一致。试卷结构、板块设置、题型分布、考点安排、赋分情况与往年课标卷基本一致,体现了新课标卷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试题难易适度。如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了宋代朱熹的诗《次韵雪后书事》,内容好懂,情感也易把握。据考生描述,考查的鉴赏角度为分析诗人心情和艺术手法,符合《考纲》要求,也很常见。又如选考部分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为阿城的小说《峡谷》,内容通俗易懂,通过人的日常活动突显大地与自然的伟岸,反衬人的渺小,题目难度偏易。据考生讲,文言文阅读选取了《旧唐书·李揆传》,还是考查的人物传记,考查点从考生的描述中看,没有太大变化,说明文言文考查试题趋向平稳,考生反映得分较容易。名句默写填空出自古代散文和诗歌,分别是荀子的《劝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及郦道元的《三峡》,考查点在《考纲》规定的范围之内,只要考生复习充分,应该是比较容易得分的。语言文字应用部分在考点的选取上突出语文实践运用能力,有成语使用、病句辨析、句子的连贯排序及语言理解表达,相对比较平实。成语考查的“分庭抗礼”、“侧目而视”、“栉风沐雨”、“风姿绰约”等比较常见,难度不大。
关注现实,洋溢时代气息。试题体现了对现实的高度关注,语言材料紧扣时代的脉搏,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如“语言运用题”中对“中国节水标志”图案的理解等。特别是作文试题紧扣社会现实,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特点,所给材料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作文的要求仍然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从文体的角度来分析,考生如写记叙文,不得平铺直叙,不得写流水账,要从小处入手,写出波澜,夹叙夹议,以小见大,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写议论文,要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不要就事论事,而要结合材料中“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等关键句立意,或表现同学关系的重要性,或就怎样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发表见解等等,从而使文章的立意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该作文题引导学生由社会现象反思自我,在导向上,强调美好的同学关系,强调友好的人际关系,强调和谐的社会关系。不管写什么文体,都要注意立意的积极健康,肯定和谐的同学关系的正面作用,肯定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正能量”。
总之,今年语文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设题规范,注重实践,贴近时代,注重能力考查,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根本,突出强调语文能力和素养,应该能很好地引导教师的教学,促使其去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多进行有效的写作实践。(作者:西北师大附中 孙 亮 记者 王丽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