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2013年普通高考测试(二)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质量
分析报告
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科
湛江市2013年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13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来命制。
一、试题分析
本次模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命制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为依据,谨遵历史学科考纲四点“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 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新课程理念,实现有助于我市高三高考备考的需要。
表1:2013年湛二模文综历史试卷结构与内容比例
|
题型
内容 |
单选题 |
材料题 |
占满分
比例 |
古近现三部分所占比例 |
考纲要求古近现三部分所占比例 |
|
必修一政治 |
4题/16分 |
3问/20分 |
36% |
古代28分/28% |
古代23% |
|
必修二经济 |
2题/8分 |
3问/26分 |
34% |
近代38分/38% |
近代40% |
|
必修三文化 |
6题/24分 |
1问/6分 |
30% |
现代34分/34% |
现代37% |
由此可见,本次模考试题的题型结构、内容分布与考纲要求基本一致。
二、考情分析
本次历史学科试题命制设计难度系数为0.5-0.6之间,测试结果是总平均为59分,难度系数0.59,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总的来说这份模拟试题,对紧接着的高考备考工作有较好的导向和启示作用。
表2:2013湛二模历史科应届与往届考生考试情况比较(部分)
|
应届学校 |
平均分 |
全市排名 |
往届学校 |
平均分 |
全市排名 |
|
湛江四中 |
65 |
24 |
湛江四中滨海学校 |
73 |
6 |
|
湛江二十中 |
63 |
29 |
湛江霞山海宁学校 |
66 |
21 |
|
坡头一中 |
68 |
13 |
坡头一中国雄学校 |
76 |
2 |
|
徐闻中学 |
63 |
29 |
徐闻梅溪中学 |
68 |
13 |
从此次模考的实测结果看:各校相应的补习学校平均分和排名较应届的高出了许多,与往年很不一样,值得各相关学校的深思和重视。
从各校反馈的情况来看,本次模考学生选择题得分率较理想,省一级学校平均为38分左右,普通面上中学为30分左右,选择题得满分的学生人数较往年多。这说明经过湛一模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后,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学科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也说明了这次选择题中的易题和中题比例高了些,缺乏一两道真正的难题以拉开优等生与中等生的分距。非选择题,省一级学校平均为36分左右,普通面上中学也有25分左右,非选择题难度适中也偏易了一点。这些可能是鉴于湛一模得分率偏低后的矫枉过正。
各校反馈的情况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较好地提取试题中材料的有效信息,无法准确得出材料要反映的主旨,对一些历史概念还不清楚,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还不熟悉,仍存在错答、混答历史史实的现象。
三、 复习建议
根据学生在湛二模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备考建议:
(一)重视基础主干知识,敦促学生适度记忆
“万变不离其宗”,吃透、熟悉历史基础主干知识是有效备考的关键。从多名教师(包重点和面上中学、城市和乡村中学)的反映来看,本次文综历史试题难度不算大,但从学生的考试结果来看,得分情况并不算很理想。近几年高考题大多围绕主干知识命制,但视角往往取材于一个细微的历史史实。可见扎实的基础是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前提。建议老师们要力争保住能让学生只通过记忆就能得到的分。回归基础知识,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回答新材料中的新问题,关注“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二)准确解读历史概念,熟稔历史知识脉络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术语(历史学科即历史概念),它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石。高考命题者主要是高校教师,他们非常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近几年高考总有不少知识点的考查是以历史概念为依托展开的。这次湛二模的选择题就有对“罗马法”、“人文主义精神”“经济全球化”……非选择题 “罗斯福新政”、“民主政治”……的考查。
由于实行文综考试后,只有两道非选择题,分数高度集中。为了更能公平、公正、全面地考查学生,两道大题基本是大跨度(中外、古今)主题式试题,这要求在接下来50天高考复习中,我们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络历史主干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在短短的三十多分钟答题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调出脑中库存的相应知识来回答问题。由于政史地三科试题统在一张卷上,对一道试题,学生思考滞留的时间稍长一点,学生就很容易产生不耐烦情绪——弃答。
(三)强化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得分率
纵观近五年广东历史高考,总分52分的非选择题,通过直接阅读理解材料获
取有效信息的占12分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的占40分左右,体现了考纲和省考试中心一直强调的“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要旨。近三年高考,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扩展到了选择题,如:2010年广东高考第20题、2011年广东高考第15题、2012年广东高考第14、22、23题。这次湛二模特意设置了第13、16题,要求学生能“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接下来的复习中,建议老师们以典型题为切入,授予学生必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增加知识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理答能力,减少非智力失分。
(四)关注学科前沿成果,彰显学科特点
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东乃至全国各地高考试题都注重取材于历史学科的前沿成果,补充、纠正传统观点的缺陷和偏差。这类试题观点新颖,立意深刻,既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中学教师关注史学动态。如:
(2008年广东高考)10.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 )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历史学科兼具有求真求是的科学性和主观解读评判的人文性,注重证据、遵循逻辑,侧重整体,结合现实。学生要掌握必要的历史研究技能,能模仿历史学家的工作技巧认识历史的过程。如:(2012年广东)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D )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邹樱老师在2013年第4期《历史教学》发文指出“影响历史学科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很多教师所简单认为的新设问、新情境或新材料这些试题的外在包装,而是考生对基本史实、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素养。”
高考是一场知识、能力、毅力的较量,希望老师们在抓好知识备考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考前学科心理辅导,让学生抛开包袱,松弛有度进入高考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