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科-地理试题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地理评卷组组长 徐颂军
2013年地理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探究性、思想性、有用性等特点,难度适中,符合地理高考的考核目标,有较好的区分度,能够有效地为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重视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重视对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地域分异规律、大气运动、人口问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交通运输方式、城市空间结构、气候类型、地质灾害、农业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工业结构等主干知识。
二是考核目标明确、突出能力考查。试题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来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等,运用植被覆盖度、人口指标、高铁站选址、城市首位度等新知识,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三是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试题突出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和思想性等特点,非选择题均以区域为载体,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印度尼西亚、西宁等区域在资源、环境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要求考生阐明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是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试题总体难度适中,无偏题怪题,重视考查考生的能力,与中学地理教学联系紧密,有利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但又有较好的区分度,能够为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
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地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试题中获取地理信息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欠缺,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欠缺,利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欠缺,导致失分。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突出阅读地理图表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的培养。
理科综合科-物理试题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物理评卷组组长 李榕
2013年物理试题保持了广东省自主命题以来的一贯思想,突出能力考核,注重对考生物理思维和基本功的考察。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实验题注重实验过程和实验的细节,坚持强调考生在实验探究中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
二是计算题不仅考察考生物理思维过程,同时加强了考生对新的物理情境分析能力的考察,考生需要对物理情境有正确的分析,才有可能得高分。
从评卷的情况来看,今年考生实验题的答题情况正常,计算题空白卷增多。考生直接套用公式,公式与题目中的具体物理情境结合不够,在解答过程的严谨性与使用符号的规范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建议中学物理教学还是应该进一步回归基础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根据具体物理情境,加强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具体解题过程中严谨性与规范性的训练。
理科综合科-化学试题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化学评卷组组长 陈红雨
广东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延续了广东卷一贯的风格和特点,中学化学老师反映好,试卷整体平稳,难度梯度设计合理,对不同能力和水平层次的考生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没有偏题、怪题。
试题注重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生产、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为载体,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与理论、重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巧妙融合。同时又做到了稳中有变,平稳中具有创新。如30、31、32题在新情境下考查了基本的内容,33题在熟悉的情景下进行新探究模式的尝试。除了考查基础知识外,还考查了信息分析能力、计算能力、作图能力以及考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和科学实验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整份化学试题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较广,充分体现了“立足基础知识、突出核心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的理念,并且可以较好的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的试题能够反映不同能力和水平考生掌握和运用化学知识的真实情况,预计今年化学得分与去年较为接近。
从已阅试卷的答题中可以看出,我省考生在化学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读题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不强;涉及化学计算题目的解题能力有待提高。
理科综合科-生物试题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生物评卷组副组长 李娘辉
理科综合科生物试题延续了多年来的以能力立意、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地域特色、关注社会热点等广东风格,今年最突出的特点是在非选择题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以考查考生从多个角度来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去年相比,选择题更具情境化,提高了考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的要求,难度稍有加大,区分度相应提高。尤其第25题,考生能否灵活运用遗传规律和独立事件的乘法定律来分析问题,将直接影响其解题效率。非选择题在素材选取、设问方式、难度设置、能力考查等方面各具特点。
一是着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第26题以优化污泥应用的科研结果为题材,着重考查考生获取表中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农业生产相关问题的能力,大部分考生都能较好地完成该题,难度不大。
二是引导中学教师立足教材开展教学。如第27题紧扣教材,以流行性感冒为题材,考察学生对人体特异性免疫知识的掌握,以此考查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中等。其中第(3)问,要求用图解形式描述流感病毒从入侵人体到最终被清除的免疫过程,大部分考生因不能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合,而丢失了部分分数。
三是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如第28题以我省较常见的“地中海贫血症”为素材,涉及其遗传传递规律和致病分子机制等内容,其中第(3)问的难度较大,虽然只要求考生为突变位点与病症关联性提供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任一证据,但只有极少数考生能正确的解答此问,让有较好严谨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考生脱颖而出,体现了命题的适度开放和选拔性。
四是加大了对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如第29题以教材中的实验为背景,延续了去年采用表格呈现解题思路的考查方法,考生首先要找出需要探究的影响因素(发酵时间或菌种接种量等),才能进行后续的实验设计,让能敏锐发现问题或平时注重探究思维培养的考生有机会展现各自特长。另外,试题注重过程与方法,要求呈现“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完整的探究过程,对思维能力考查层层递进。从答题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考生因不能正确分析预测结果和得出结论、一些考生忽略了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而丢分,但仍有部分考生得了高分,能够很好地将中高能力层次的学生区分开来。说明这样的命题有利于选出思维清晰、推理能力强的人才。
总体来说,这份试题紧扣考纲,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一份区分度较好的试题,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良好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