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德智体
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是否过时?
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强调“分数优先”,有的人就认为,今后高考录取只要分数考得高,其他就可以不管了。其实,这是片面的。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不仅是我们过去一贯坚持的原则,而且也是我们现在和将来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按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院校要看考生的成绩,同时也要参考考生思想品德、身体状况和其他方面的能力。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考生总分成为决定投档的重要因素,投档时,院校首先从智的方面择一次优,但院校在择优录取过程中,仍要考察考生思想品德和健康状况。如果考生思想品德或身体方面有严重缺陷,即时使分数再高,院校仍然有理由拒绝录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推出,是为院校更好地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提供了条件,也更能体现公平公正。
“平行志愿”是否就是“平等志愿”?
有的考生和家长认为,“平行志愿”就是“平等志愿”,五个志愿可以随便填,只要分数高,肯定能被录取到分数高的一所院校。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所谓“平行志愿”,并不是“平等志愿”,它事实上遵循着“考生之间,分数优先;考生自身,志愿优先”的原则。也就是说,考生只要达到所报五个平行志愿院校录取条件,这五个院校均为该考生的潜在投档院校。无论哪个志愿符合投档条件并被投档,都将视为第一志愿。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生所报五个平行志愿之间是平行的,但考生填报的A、B、C、D、E院校自然是有先后的。上面已经告诉大家,对单个考生的投档,是依考生所报平行志愿先后顺序逐个检索的,该考生的总分如符合A院校的录取条件,则投向A院校,在此情况下,该考生的分数即使达到B、C、D、E院校条件,也不会再投档。更不会反向投档,如先投D,再投C或A。所以说,“平行志愿”并不是平等志愿。
“平行志愿”是否是“平行录取”?
有的考生及家长认为,“平行志愿”就是“平行录取”,只要自己成绩达到所填报的五个平行志愿院校的录取条件,就有可能会被五所平行志愿院校同时录取。这种理解是不对的。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为了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行录取还是严格按招生计划进行,目前还做不到一档多投,只能一档一投。对于某个考生来讲,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规定,投档是先按分数再按志愿顺序依次检索,一旦考生档案投到某一所志愿院校后,其他院校志愿即时无效。因此,考生不可能同时拿到多所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就每个考生而言,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时,录取机会仍然只有一次。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有哪些优点?
从外省的招生实践看,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减少、三提高”,即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院校断档现象减少了;志愿匹配性提高了,录取透明度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提高了。
归纳起来,“平行志愿”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大大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时的心理压力。以前填报志愿,考生必须在几所院校中选择一所作为“第一志愿”,这种选择增加了考生的焦虑。而“平行志愿”填报,可以将与自己实力相对应的相同层次院校放在一起,同时填报几所院校,志愿选择的空间增大,志愿填报的风险降低。这样能够大大减轻考生填报志愿时的紧张、焦虑情绪,并且能够减少志愿填报中的投机心理,有利于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兴趣、爱好和特长理性填报志愿。
二是有利于妥善处理分数与志愿之间的矛盾,减少高分考生落榜。梯度志愿填报方式,“第一志愿”只有一所院校,如果“第一志愿”填报不当,即使分数再高,后续的志愿要么落空,要么就是高分低就。平行志愿是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原则,严格按照考生的总分排序,并依次检索考生所填报的五个平行志愿进行投档。换句话说,即使前一个志愿落空,后续的四个志愿也仍有机会发挥作用。因此,平行志愿较好地解决了以往高分考生因志愿填报不当而落榜的问题。
三是有利于避免高校生源“撞车”或“断档”现象,降低高校咨询风险。从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经验来看,“平行志愿”投档率均超过95%,比梯度志愿方式要高出10个左右的百分点,而且绝大多数院校一次性投档后就可完成招生计划,院校缺额现象大为减少。实践证明,设置平行志愿,重点院校生源集中,投档线普遍提高,一般院校各得其所,有效解决了院校招生过程中的“大小年”现象。同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方向感更加明确,流向更趋合理,录取考生学业水平较为接近,更加有利于院校理性招生宣传和教学组织管理。
四是提高了考生志愿满意度,缓解了“录非所愿”现象。梯度志愿填报方式,一般来讲,只能选择一所满意的院校,如有“闪失”,则可能“录非所愿”。而“平行志愿”,考生可以同时选择几所心仪的院校,考生意愿的表达有了更多的空间,省控线上相对高分考生大都可以被录取到所填报的平行志愿院校,这样不仅提高了考生志愿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院校新生的报到率。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有哪些风险?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有诸多好处,但并不是说这种模式没有风险。从目前看,平行志愿仍有一些风险,需要引起考生及家长的重视。
第一,正常落榜的风险依然存在。高校择优录取的原则允许院校调档数略大于招生计划数,因此,超过计划数投档的部分考生将面临退档的风险。
第二,一次性投档方式带来的风险。因为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是由计算机按照各院校投档数、各考生志愿检索后,将符合院校条件的所有考生电子档案一次、同时、全部投给各院校,所以,一次性投档后即完成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工作。未能投档或投档后院校将不符合其录取条件的考生电子档案退回,这部分考生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
第三,定位不恰当的风险。如果考生填报的五个平行志愿都过高,也就是说考生总分均未能达到五个平行志愿院校的投档线,考生档案就不可能被投档。
第四,梯度不合适的风险。如果考生所填报的五个平行志愿之间没有适当的“梯度”,则考生被投档的机会会减少。假如A志愿院校不能投出,而B、C等后续平行志愿院校比A志愿院校要求还高,则后续的志愿院校都无法投档。
第五,考生自身造成的风险。如因考生成绩相对较低或不服从专业调剂、误报受限专业、未达到相关专业单科成绩要求、不符合院校录取条件等,投档后被退档的风险加大。
考生如何规避风险?
对于考生来说,虽然文史类、理工类本科一批A和本科二批A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仍有一个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提醒考生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专业填报风险。考生尽管可以被投档到某个志愿院校,但如果所填报的六个专业志愿都是“热门专业”,又不服从调剂,则可能被院校退档。因此,考生在专业填报上,应当恰当定位,并经慎重考虑后填上“专业服从调剂”。
第二:不符合特殊专业的体检要求。体检结论有“专业受限”及“建议不宜就读的专业”的考生,要避免填报受限专业,应当选择一些与自己体检结论相符的专业。
第三:误闯政策禁区。招生院校有的专业是有特殊要求的,因此,考生要细读院校招生章程,看志愿院校哪些专业有特殊政策限制,以提高自己的录取机会。
第四:对志愿院校的选择一定量力而行。并不是设置了“平行志愿”,可以随便填报院校志愿,而是要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院校,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第五:五个平行志愿之间一定要有适当的“梯度”。也就是说,后续志愿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一定要比前面志愿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低才有意义。虽然出分填报志愿是知分、知位、知线,但不知彼,即考生本人不可能知道其他考生所填报的是什么志愿。所以,考生所填报的五个志愿应有“梯度”,即不同层次院校,并应在D、E志愿栏填报有把握被投档录取的院校。梯度大风险小,梯度小风险大。
“平行志愿”填报应遵循什么原则?
考生填报志愿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考生本人完成的规定程序任务。志愿填报没有固定规律,但有基本遵循的原则,考生要按照本人的高考分数,依据招生章程,研读招生计划,明确填报原则,合理选择专业。
依据招生章程。招生章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对考生和高校都具有较好的保护和约束作用,是高校开展招生工作和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因此,考生既要了解招生章程,更要掌握其要点,特别是对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相关科目成绩要求,等等。各院校的相关要求不尽相同,考生须先查招生章程,再对号入座,防止无效志愿。
研读招生计划。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务必仔细研读《招生计划》,切勿因条件受限而与所报志愿失之交臂。2013年《招生计划》中,“考生必读”是专门针对考生应知、须知的有关问题做出的解释和要求,不可忽视。各批次院校招生计划下面的“注”部分是院校招生的特别说明、特殊要求及限定条件,也要重视。“体检标准”则为有些考生划出了不宜填报的“禁区”,即凡体检结论有“专业受限”、“建议不宜就读的专业”的考生,填报志愿时一定要避开受限院校、受限专业及不宜就读专业。
明确填报原则。选报志愿必须首先确定原则。所谓的原则,就是自己的基本想法、打算。如,有的首选院校,有的首选专业,有的考虑院校所在地域,有的考虑专业就业,等等。但请注意,一是自己的想法必须首先明确,有了原则就会省时省力,避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二是想法不要太多,想法太多,无所适从,就迟迟拿不定主意。三是想法必须符合实际,切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但过于保守,“能走就行”也不好。四是想法忌多变。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谁的意见都听,谁的话都信,“朝令夕改”,左右为难,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因想法多变干扰正确思路而误报。
合理选择专业。专业志愿填报是否有理、有利,对是否录取及录取到哪个专业至关重要。各招生院校安排专业的规则不尽相同,如①分数优先,俗称“分数清”,即对所有已投档考生按文化课成绩高低为序排队,然后逐个按专业志愿先后顺序录取。②专业优先,俗称“专业清”,即对所有已投档考生,先按所报不同专业的第一志愿、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分成不同的专业队列,然后在每个队列内按专业计划数依序录取。③专业级差,即对所有已投档考生,在录取第二至第六专业志愿时,比录取前一个志愿考生需高出一定的分数。考生一定要了解拟报院校安排专业的规则,要与自己的兴趣、理想等统筹考虑。
强调指出:高考既然是考生“终身大事”,那么,考生就应该是填报志愿的主宰者,处于主体地位,应自觉担当重任,自我把握人生,家长、亲友、老师只能是参谋助手,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提醒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没有什么“名师”、“专家”、“权威”,只有依分数找位置,只能靠自己拿主意,别人的意见只能作参考。一旦选定志愿院校、志愿专业,就要毫不犹豫地到网上填报,不再轻率改变,切勿多谋而不善断,久拖不决,最后时刻失智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