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志愿的顺序如何安排为好?
对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很多考生和家长不重视志愿顺序,认为只要分数高,随便报哪所院校都可录取。这种想法其实是不对的,有可能在实际录取中,遇到不测之患。应当讲,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几个平行志愿之间的顺序如何安排,是非常讲究的。五个志愿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不是随意的,而必须遵循一定规律。从已经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区、市)来看,有两条经验值得考生注意。第一条经验是,按考生对院校及专业的喜爱程度来排列,喜爱的院校排在前,比较喜爱的排在次,一般的排在再次,也可接受的垫底。当然,这种喜爱也是有条件的,即你的条件要基本符合你选择的院校。第二条经验是,按近几年录取分相对较高的院校到近几年录取分相对较低的院校的顺序来排列平行志愿,志愿之间呈降幂状,如果你呈升幂状,把“低分”院校填在前,“高分”院校填在后,即使成绩达到后边“高分”院校的投档线,但已经被前面的“低分”院校录取,那样很可惜。所以,考生要认真对待平行志愿的逻辑顺序,即哪所院校安排在A的位置上,哪所院校安排在B的位置上,哪所院校安排在C的位置上,千万不能马虎大意。
怎样把握好“平行志愿”之间的顺序?
从理论上讲,试行平行志愿后,几所“好院校”可以同时填报。但是,必须注意另一个问题——顺序,这也是考生和家长容易忽略的。因为,平行志愿的投档,是按考生所报平行志愿各院校即A、B、C、D、E的先后顺序依次检索的,一旦符合条件,档案即投向先检索的院校。如果平行志愿的顺序不合理或所报院校近年录取分数线相对于自己的分数均较高,也可能导致考生与较好院校失之交臂,甚至出现档案无法投出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个顺序呢?这里,我们给大家提供其他省(区、市)考生总结出来的“口诀”供参考,即“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即把握好冲、稳、保、垫之间的梯度关系。在平行志愿填报时,不妨将自己有希望“跳一跳”够得着的理想院校作为志愿A,将符合自己成绩水平的“对口”院校作为志愿B,志愿C填一所“保守”院校,志愿D则填“垫底”院校。其中的“跳一跳”“对口”“保守”“垫底”的几所院校就自然形成了平行志愿中的梯度顺序。这样既可避免“高分低就”所带来的后悔莫及,又可避免万一没达到“好院校”投档分数,也有相应院校可读,而不至于落到较低批次院校甚至落榜。当然,“冲一冲”也应当十分慎重,也要有一定的把握。
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思路和办法,只要考生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按其愿,那么,这种志愿顺序就是合理的。
填报“平行志愿”时,考生对专业的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考生在关心院校志愿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专业志愿。因为考生的六个专业志愿之间并不“平行”。考生在选择专业志愿时,尤其要注意专业的搭配。客观地讲,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院校在专业的安排较之过去难度增加了。按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一所院校由于考生分数相差很大,院校能从容地根据考生分数把考生安排到不同的专业。按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后,院校录取的考生分数呈“扁平化”,差距拉不开,这样有的专业,特别是热门专业和优势专业,就可能出现“拥堵”。因此,平行志愿模式要求考生更加重视专业的冷热搭配和“专业是否服从调剂”,在专业的选择上一定要留有余地。如果考生同意专业调剂,即在“专业是否服从调剂”一栏填上了“服从”的考生,则被录取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而那些不同意专业调剂,即在“专业是否服从调剂”一栏填上了“不服从”的考生,则被退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所以,在平行志愿模式中,如果首选院校,就要做好牺牲专业的准备;如果首选专业,则要做好降低对院校要求的准备。
分数达到省控线为何没有被录取?
对达到本科一批A或本科二批A省控线的考生,如果没有被所报平行志愿院校投档及录取,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没有投档。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划定的批次省控线上考生人数将多于批次招生计划一定比例,批次省控线上低分段考生,如果其所报的五个志愿院校均与其总分不相匹配,其被投档及被录取的几率均较小。
二是投档后退档,因专业不服从调剂、身体条件受限、处于投档线边缘且录取名额已满等原因,被所填报院校退档。这部分考生还有参加接续进行的“征集志愿”录取机会。征集志愿也按“平行志愿”模式投档录取。公布的征集志愿院校是指“平行志愿”一次性投档后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及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