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 学
一、基础与能力并重,体现人文关怀
密切结合教材,紧扣考试说明。试卷紧扣《考试说明》,密切结合教材,沿袭了“在丰富背景下立意,在贴近教材中设计”的命题风格,不随意拔高考点,不刻意追求别致,很多试题都紧贴课本。文理两科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试题源于教材,分值均在110分以上。试题的设计贴近考生实际,不人为设置障碍,不有意为难考生。如通过配插图说明、附加注解释、给参考公式和参考数据等方式,降低理解题意和人为运算的难度,体现以考生为本的命题理念。
降低起点难度,突出知能并重。试题通过控制计算量,增加思维量,控制交汇度、创新度、开放度,突出直观化、生活化、综合化等具体做法,进一步降低三类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起点难度,有利于考生稳定心态和正常发挥。试题在注重基础、降低起点的同时,结合学科内知识点之间的适度交融,将观察、实验、联想、猜测、归纳、类比、推广等思维活动和能力要求融入三类题型之中,突出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通过设计一些“多想少算”的试题,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以此甄别不同考生的数学素养。
二、稳定与创新兼顾,凸显导向功能
稳定题型结构,注重文理差异。文理两科的试卷结构和赋分方式与去年完全相同,突出主干知识,新增内容和重点内容组合,文科立体几何解答题与应用题结合等考查形式都与去年保持了相对稳定。同时,适当加大了文理两科不同试题的题量和难度的差异,文、理科完全相同的试题有5道,姊妹题有2道,完全不同的试题有16道,难度均有所下降,符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课改趋势。
保持适度创新,规避题型套路。强调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并不等于一味迎合中学教学盛行的题型套路。试卷采用“适度创新”和“规避模式”的做法,做到“新、变”但不怪,“新、变”而不难。具体体现在:一是适当改变一些试题模式。如将概率统计知识与线性规划知识自然融合,避开现有应用题的模式;适当降低压轴题的绝对难度,让更多的考生涉足压轴题。二是适度增加一些动态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如文、理科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解答题都是动态探索问题,让考生展示合情推理的理性思维过程,有效地考查考生将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迁移到不同问题情境中的能力,以检测考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三是关注数学本质。如试卷中不乏体现概念的深刻性、思辨的逻辑性、解法的多样性等特点的试题。通过这些举措,着力引导中学数学教学规避题型套路,跳出“题海战术”,回归到数学教育健康发展的方向上来。
三、应用与文化并举,彰显课程理念
联系生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试题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新增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设置问题,反映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本质特征。如文理科第3题的“跳伞训练”;文科第5题的“小明骑车上学”、第9题的“旅行社安排旅客”、第12题的“学员射击训练”、第20题的“地质队钻探”;理科第7题的“汽车刹车距离”、第9题的“涂了油漆的正方体”、第12题的“小区居民月用电量”、第20题的“客运公司安排车辆”等问题都关注生活实际,讲究背景公平,切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充满着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
依托数学史料,渗透数学文化。试题延续了以数学史料为背景、渗透数学文化价值的思路。如理科第12题的“角谷猜想”、第14题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形数理论”;文科第16题的我国古代数学名著《数书九章》中的“天池盆测雨”、第17题的“格点多边形的面积”等问题,这些融入数学史料的创新性试题,以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让考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在领略古今数学思想的同时也能受到启发,从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实现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迁移。
今年的文理试卷,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以考纲课本为本、以能力立意为本、以数学的本质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命题理念,彰显了赋予试题数学应用的价值、数学文化的内涵的命题指向。试卷联系课本知识,远离复习资料,避免了题型套路和题海战术的干扰,在充分展示试题的数学味和数学美的同时,又为深入研究试题的“源”与“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