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5江西省横峰中学等四校高三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来源:2exam.com 2015-1-17 10:44:01

横峰中学等四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以上言论表明,班固认为财富分布不均的根在于(   )
A.豪党之徒兼并土地   B.社会风气过度奢靡
C.徭役负担过于繁重    D.权力介入经济过程
3.《唐律疏议•名例》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对这句话的本质解读准确的是(    )
 A.德礼是政教的根本,刑罚是政教的辅从
B.德礼和刑罚相结合,构成完美的唐朝法
 C.唐律融合儒法思想,重视道德教化作用
D.唐律以教化为目的,体现德主刑辅特点
4.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 (    )
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
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
5.哈里斯感叹:“事实上,今天的学生在读了古代的相关记述之后,就会很容易地得出如下结论:雅典的法庭是在具有说服力的演说者的影响和控制之下,他们较少关注法律条文。”这表明当时古代雅典(    )
A.缺乏明确的法律意识 B.突出辩论在司法中的影响
C.出现了“强人政治”局面 D.法庭注重民主程序的操作
6 .《罗马和罗马法》中指出:“被继承人死亡时,从家长权或夫权下解放出的子女和妻子等,他们可以直接继承死者的遗产。”对这一表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罗马法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B.罗马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C.罗马法保护公民对私有财产的所有权    D.罗马法涉及家庭关系和财产继承等内容
7.  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充分说明 (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一度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宪法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渐进性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8.刘瑜在《民主的细节》中说道:“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大大小小的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这人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其实选谁都差不多。”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美国(    )
A.两党的政见趋于一致    B.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C.国民的民主素质较高    D.所谓选举,不过就是做戏
9.“超国民待遇”原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对外企华投资给予的一种优惠政策的说法。其实,这种待遇在近代中国就已经出现。史学界认为: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据此解读,下列条款中外国取得“超国民待遇”典型的表现是 (    )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B.在沿海沿江增开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C.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10.1875年7月6日的《纽约时报》直接指出:“把人的知识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的身上,是大清国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把教育模式限制在如此狭窄的道路上,致使人的心智就像清国妇女的小脚一样被挤压而萎缩。”以下史实中开始冲击这种教育模式是(   )
A.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开办 
B.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民主、科学的思想
C.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 
D.新中国成立后制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1.  1914年,袁世凯宣布解散国会,严复表示支持袁世凯,他甚至指出,(这)是袁世凯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情,因为国会除了党争就是捣乱,还不如把国会解散掉,严复还说,中国现在要的不是华盛顿,需要的是克伦威尔和拿破仑。该材料反映了(    )
A.中国的国情与英法相似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国会当时不利于国家发展           
D.君主制度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
12.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应是  (    )

 

 

 

 


A.“清王朝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13.1931年底,湖南《大公报》刊载了当时省长何健下的一道手令,禁止机关在旧历年送礼,理由是:“废历年节(农历春节),互相馈送,此种繁文悖节约之旨。”尽管如此,长沙大多数老百姓仍延续一如既往的年俗。对此现象解读最正确的是(     )
 A.政府倡导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背景   B.人民不满政府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C.反映出中西社会风俗的对峙与冲突   D.中华传统节俗文化导致了官民矛盾
14.陈独秀曾说“孔教之为国粹之一,而影响于数千年之社会心理及政治者最大,且为当时社会之名产,此均为吾人所绝对承认者”。这表明陈独秀 (    )
A.借孔子名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以理性的态度肯定儒家思想的优点
C.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D.对儒家思想存在绝对肯定的看法
15.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下列人物的观点中最接近材料的是 (    )
A.李鸿章         B.孙中山           C.陈独秀          D.康有为
16.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D.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7.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变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
①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福利国家得到发展,政府公共开支逐年增加
③股份公司不断增加,股票呈现分散化趋势
④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循环的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8.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写道:“斯大林的国家工
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下
列关于“改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指令性计划经济   B.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并存
C.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                   D.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19.《全球化:起、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人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   )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20.阅读《1949至1966年中国城市发展简表》:
项目 1949年 1957年 1960年 1966年
城镇人口数 5765万 9949万 13073万 13045万
全国城市数 35个 78个 208个(1961年) 171个
对此表的分析,下列所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城市发展受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    B.中国城市发展与中国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C.中国城市发展受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D.中国城市发展受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
21.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22.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23.《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看看部分目录: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
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
A.断代史 整体史观                         B.编年史 文明史观  
C.编年史 社会史观                         D.国别史 生态史观
24.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看似幻想却又非常真实和充满智慧”,中国作家格非指出“形式的创新是真实展现光怪陆离的美洲现实的内在要求”,以上关于文学特征的表述适合于评价(    )
 A.《老人与海》       B.《百年孤独》
 C.《狂人日记》       D.《等待戈多》
25. 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 (    )
A.达尔文      B.莎士比亚          C.伽利略        D.牛顿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23分)阅读“舌尖上的历史”,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十三》
中世纪的西方人会因为吃了额外的羊排或第二碗米饭而惊醒、而悔恨……因为“贪吃”乃反上帝的罪行。
——易大经《贪吃文化与美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与中世纪西方人关于饮食方面有何共同认识?(2分)

材料二   随着需求量的不断上升,糖价越越贵,欧洲人的钱都被阿拉伯商人赚走了。他们急需找到新的热带土地用种植甘蔗,打破阿拉伯商人的垄断。……他(哥伦布)第二次驶往美洲大陆的船舱里就带着甘蔗苗,这一行为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加勒比海地区从此变成了全世界的蔗糖生产基地,原有的热带雨林被砍伐殆尽,野生动植物资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非洲人之所以被大批贩卖到美洲为奴,原因也是因为糖。
——袁越《糖是一种毒药》
(2)依据材料二,概括糖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的作用。(6分) 

材料三  由于茶叶出口量增长迅速,市场需求增加,从而刺激了国内茶叶种植业的发展,茶叶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种增多。清初全国茶叶产量为235万担,光绪年间增至450万担,其中至少三分之—用于出口。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了生产部门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                           ——仲伟民《茶叶、鸦片贸易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茶叶贸易的影响。(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出现茶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四   孙家大娘在伊身后轻柔地说:“梅生娘,悠着点劲儿吧,这个干法如何能熬到天黑?”其余二人也在伊身前身后说了同样意思的话。
豌豆的味道对伊施放着强烈的诱惑。伊的手几次就要伸到磨盘上去,又怯怯地缩回。伊知道,同样的事情,孙大娘可以干,马二婶可以干,李大嫂也可以干,惟独自己不能干。伊的丈夫是富农,前不久,因为毒死社里的耕牛,被送到劳改营里去了。伊不明白丈夫为什么要毒死耕牛。伊想着丈夫被抓时的情景,心里冰凉。马家二婶从背后戳戳伊的腰,伊果断地摇头。                                                     
——莫言《粮食》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豌豆的味道对伊施放着强烈的诱惑”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农作物生产对劳动力的影响。(9分)

27.(14分)冷战后关于国际局势的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将是“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
(1)依据材料,归纳作者对冷战结束前后世界冲突不同的认识。(4分)
材料二  美国《外交》杂志的编辑认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是继1947年乔治•凯南提出“遏制”思想之后最富有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二战后初期,作为美国外交官的乔治•凯南撰文指出,美国对苏联必须有“一种长期的”,“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的政策。)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指出材料中两种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同之处。(2分)结合所学列举美国实施乔治•凯南“遏制”政策的表现。(2分)
 
材料三  国际上也有一些知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
(3)依据材料归纳福勒关于世界冲突的观点并简要评述。(6分)

 

28.(13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资治通鉴>>卷三
材料二  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     ----(《战国策•赵策三》)。
材料三
 
材料四  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1)结合材料一概述赵武灵王改革的原因。(2分)


(2)材料三中图一到图二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3)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这两次改革的异同点(9分)

 
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1---5  BDCDB   6---10   BCBDA  
11---15   DBCBD    16---20   DCAAC    21---25AABBD

 

 

 

 

27(1)认识:冷战结束前属于意识形态的冲突;冷战结束后属于文明的冲突。(4分)
(2)相同:制造国际冲突。(2分)
政策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等。(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观点:福勒认为,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利益及大国对小国的不尊重,而非文明。(2分)
评述: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冷战结束后,发生了许多世界冲突,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发动阿富汗战争、发动伊拉克战争,武装干涉利比亚等。(2分)这些冲突表面看确实是带有文明冲突的痕迹,但实质却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积极奉行单边主义,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2分)

28(1)赵国居于四战之地,边境存在严重危机; 赵国服饰作战不便(2分)
(2) 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2分)
(3)同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
异赵国武灵王改革只是学习了其他民族的服装,只涉及到军事效果,它没有政治,经济配套措施,决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中是昙花一现。(3分)
孝文帝改革全盘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封建化), 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3分)
点击下载:江西省横峰中学等四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