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日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至于儒者,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亡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者,可胜数哉?
——《宋史》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4分)
材料二 1912年,佛教中人纷纷组织佛教社团,希冀昌明革新佛教,以统一国民思想。4月11日,“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留云寺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颁布章程规定以“统一佛教,阐扬法化,人群道德完全,国民幸福”为宗旨。
陈焕章等说:“帷立国之本,在乎道德,道德之准,定于宗教……今日国本共和,以民为主,更不容违反民意,而为专制帝王所不敢为。且共和国以道德为精神,而中国之道德源本孔教,尤不容有拔本塞源之事,故中国当奉孔教为国教有必然者。”
陈独秀主张:人人平等;父子平等;男女平等。以真理言之,孰有统辖之权,孰有服从之义,故一切平等。
——《辛亥革命后国人道德信仰的重建》
(2)据材料二,概括国人重建道德信仰的主张,并指出其共同原因。(10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D B C B A C B D D C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B B A B B B A B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题,26题16分、27题20分、28题14分,共50分。
26.(16分)
(1)变化趋势: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监察权独立行使。(4分)
本质问题:皇权不断强化(2分)
(2)角度:内容、影响。(4分)
(3)特点:分权与合作相结合。(2分)
意义:分权利于防止独裁、腐败出现,保证民主政治的运行;合作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保障美国长期、稳定的发展。(4分)
27.(20分)
(1)发展变化:由政治性到既有政治性又有商业性。(2分)
原因:君主专制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分)
(2)主要原因:南北战争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4分)
存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各族、各阶层之间缺乏交流;犯罪率上升等。(4分)
(3)特点:政府主导;工业型城市;发展速度慢。(2分)
成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4分)
28.(14分)
(1)背景:五代时期,政局动荡,皇位更替频繁;封建道德沦丧。(4分)
(2)主张:佛教;孔教;西方启蒙思想(自由平等学说)。(6分)
共同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巨变;封建道德体系崩溃,重建道德信仰成为迫切需要。(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