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李雪报道)1977年冬天,中国停止了10年的高考重新开启,高考至今已有38年,其影响着几千万人的命运。高考,承载了太多的希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望,同样也是一个国家时代的转折。
高考不但影响着国家的命运,也给每个人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不同年代的高考,不相同的感受。近日,记者采访了在不同年代参加高考的考生,听他们讲述难忘的高考经历。

走路看书撞灯柱是常有的事
●讲述人:张秀萍58岁退休在家●高考时间:1977年参加第一届高考
1977年冬天,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全国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从小出生在塔城的张秀萍,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塔城额敏县,作为知青的她一个星期上三天课,其他时间都要到地里干活。
“那时地里农活很重,上课的时间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休息。1977年恢复高考消息传来时,我还在老乡家的牛棚帮忙喂牛。当时,第一感觉是自己考不上,因为数学、地理、政治基础很差。但想着如果考上大学,就可以回到城市工作,便努力复习争取一下。”张秀萍说。
第一届参加高考,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当时首先是劳动知识青年报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报名。其次,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最后,还要政治审查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
“当时班里一共40余人,一个宿舍16人,晚上熄灯后,有人打着手电筒看书,有人点上煤油灯看书。”张秀萍说,很多同学凌晨四五点就到课室占位置,一些人走路只顾着看书,撞路灯柱是常有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秀萍被新疆大学录取,这让她一时间成为家乡的名人。对于她而言,考上大学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学知识报答国家。
当时班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大家的感情非常深厚,到现在38年过去了,张秀萍一直跟一些同学保持着联系。“大学同学之间的感情是最深刻的,我会一直把这份情记在心里。”张秀萍说。

先预考再高考,仅一套资料复习
●讲述人:刘明亮53岁乌市第八中学教师●高考时间:1981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各乡镇及各管理区都设有初级中学,各乡镇驻地一般都设立一处高级中学,能参加高考的人数逐渐增多。
从小生活在乌鲁木齐的刘明亮记得,那时高三年级只有五六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平均在40人,而最终考上大学的人数寥寥无几。因为,当时考大学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多数人根本不敢考虑上大学的事,只有那些在班级中的尖子生才敢报考。
刘明亮说,他上高中的时候,不分文理科,语文、英语、数理化、历史、地理、政治每天都要学。上完高二参加预考筛选,只有预考过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预考的过关率是三分之一。
“我有幸通过了预选,从预选到正式考试,大约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那时,高考复习资料仅有一套,我们就把这套复习资料上的习题,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来回反复地做,连题目都背得滚瓜烂熟。”刘明亮说。
在八十年代,那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就是“鲤鱼跳龙门”。在农村考上大学,父母会一个村甚至一个乡的亲朋好友都通知到,有的家长甚至要借钱放鞭炮三天,或者摆上酒席庆贺一番。
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一年的高考,改变了刘明亮的命运,也给他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作为一名教师,刘明亮也在不断地教参加高考的学生,他总觉得现在的学生,学得太苦、太累。

只需完成作业,不用上辅导班
●讲述人:李晴40岁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教师●高考时间:1994年
“我那时候参加高考,没有那么大的压力,父母从来不逼我。1994年我在石河子参加高考,当时我们就考五门课,英语、语文、数学、政治、历史,每门150分,其中英语还要考口试。”李晴说。
提起那时的高考,李晴的第一感觉就是比较轻松。一周上五天半或六天课,剩下一天自由安排。
周日,上午复习功课,下午没事就约几个同学去看周润发的电影,那时女生都很喜欢周润发。“不像现在的学生,一天到晚就在教室、家里看书复习。”
“当时的高考没有现在这么紧张和隆重。”那时,学生只需要在学校认真上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用上其他的辅导班。7月7日,高考当天,她像往常一样,早饭后步行到学校。两天半的高考,感觉和平常的一次考试一样放松。
据了解,1995年到1998年间,考大学的难度比以往没大变化,虽然没有开始大规模扩招,但那时的大学生似乎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环,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高不可攀。1999年扩招、实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该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人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

不赞成死学,偶尔放松下
●讲述人:李龙21岁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高考时间:2013年
2000年以后,补习班盛行,一个学生高考一家人车接车送,孩子身上的筹码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压力也越来越大。
当时,参加高考的人数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随着高考扩招,竞争的不再是能不能考上大学,而是能不能考取名校。参加中国高考也不是学生的唯一选择,不少学生开始选择参加国外的“高考”。
诸多学生在上高中时,心中已有明确的理想大学。“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大家比的都是大学的名气。如果能上重点本科院校,说出去才有面子。如果没有考上重点,那么高考就算失败了。”李龙说,因为当年高考数学没考好,与梦想的北京大学失之交臂,现在依旧心存惋惜。
当时,很多学生都遵循着教室、食堂、宿舍或家“三点一线”的备考生活,而一直不赞成死学的李龙,每周日都会抽时间弹吉他放松一下。“刚上高三时,喜欢上了弹吉他,我觉得这是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感觉高考压力不是那么大了。”李龙说,班里有些同学也在培养放松的爱好,以做到学习与娱乐的平衡性。
这些90后的学生,他们个性十足,有独立的见解,却不可避免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已经成为将来追求美好生活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