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它是一种广泛的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紧张心理状态。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而且焦虑问题多,焦虑度较高,特别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情绪还可以相互传染,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近年来,社会流动渠道堵塞,处于较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打破,这种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和无助,于是就焦虑起来,浮躁起来。再者,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安全,但是,因为对“看病贵、看病难”等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忧虑,对食品、药品不安全的担心,对能否长寿以及长寿了生命、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疑惑,加上一部分人的关注过度,出现了“关心则乱”的焦虑障碍。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机制,旧的游戏规则被打破,而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建立之中,激烈的社会变迁使社会规范也变得不确定。在大多数人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
在富裕起来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产与非法、违法、犯罪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更有一部分官员通过贪污受贿来敛财。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道德方面的严重焦虑。然而,要对这种普遍的焦虑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简单武断,操之过急,只对公众的焦虑进行批评指责是不明智不公道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彻底治愈“焦虑症”绝非朝夕之功。
(选自2013年《人民论坛》,有删改)
24.从材料看,“全民焦虑”有哪些特点?(3分)
25.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全民焦虑”。(6分)
26.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治疗“全民焦虑”。(6分)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B亟须jí,C闷热mēn,D说服shuō)
2.B(wǔ/yǔ,chì/zhǐ,zhuó/zhuō。A綮、罄qìng,C讣、阜fù,D佞、宁nìng)
3.B(“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句中应用“不以为意”。“诚惶诚恐”指惶恐不安;“惊慌失措”指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句中用“惊慌失措”更合适。“难以释怀”指(爱憎、悲喜、思念等感情)难于在心中消除;“难以忘怀”形容记忆深刻,不容易忘掉。句中应用“难以忘怀”。“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句中用“扶摇直上”更准确。)
4.C(自顾不暇:暇,空闲。自己照顾自己都没有工夫,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可改为“目不暇接”。A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B.蔚为大观:蔚,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汇聚成一种盛大壮观的景象。D.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5.B(A“打造……报道”明显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掌握”的宾语中心语残缺,应在“基础应用”后加“方法”或“技巧”;D句式杂糅,“具有……能力”和“在……方面”杂糅。)
6.C (A“平均”“左右”去掉一个,B “如果”应放在“林书豪”前。D最后一个分句偷换主语。)
7.C(为:研讨,学习)
8.D(①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表现“专心治学”;④表现“正直”;⑤表现“清廉”;②是说董仲舒讲礼仪;③是说董仲舒的治国策略;⑥是讲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
9.B (“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言”的不是“主父偃”,是“诸生”)
(一)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
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礼遇他。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期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粱学。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粱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10.D(拜访)
11.C(均为介词,在。A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动词,到、往;B①才,②竟然,却;D①表修饰,②表转折)
12.A(“说明当时演艺界竞争激烈、互相倾轧”属于无中生有)
13.(1)(董仲舒)出入时(注意)仪容举止,不合乎礼仪的绝不去做(或:董仲舒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规矩),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注意“容止”、“非礼”、“师尊”,句意通顺。)
(2)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注意“所以”、“错行”、“诸”,句意通顺。)
(3)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集”、“义”、“用”,句意通顺。)
14.⑴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随意替换他,就最终停止了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每句翻译正确各得1分)。
⑵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第一句翻译正确得1分,第二句翻译正确得2分)
⑶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第一句翻译正确得1分,第二句翻译正确得2分)
(二)【附文言翻译】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岂止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随意替换他,终究就停止了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