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5扬州中学高三1月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2exam.com 2015-2-3 13:02:47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测
               总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015.1
一、语言知识与应用(15分)
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         和对上天的         ,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②在未来的世界里,科技元素会越来越多地被      于生活中,不仅仅是鞋子,还会有更多的生活必需品被智能化,     的智能产品将会让人应接不暇。
A.眷恋   敬仰   运用   层出不穷
B.眷念   景仰   使用   层出不穷
C.眷恋   景仰   运用   琳琅满目
D.眷念   敬仰   使用   琳琅满目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据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折算成年率萎缩6.8%,是该国经济自2011年“3•11”大地震受到重挫后遭遇的最大降幅。
B.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C.中国国家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对高通发起了反垄断调查,目前双方正在进行谈判,这项调查正值发改委加大对科技公司的审查力度,特别是授权移动设备和网络专利技术的公司。
D.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都曾有过各自的“黄金时段”,而后又因为先天的限制而陷入低谷。香港电影人在“北上”的路途上走得更远,也起步得更早。
3. 下列诗句中与“天香月色同僧室”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3分)
A.叶落猿啼傍客舟      B. 魏国山河半夕阳
C.花间觅路鸟先知      D.寒林空见日斜时
4.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要从下列对联中选出内容适合的三副,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摄影小组,以示祝贺。这三副对联依次是(     )(3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A. ⑤②③     B. ①③④   
 C. ⑤③①     D. ①④③
5.阅读右面这幅丰子恺的漫画,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要做生活中的强者                    B. 要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
C.生活中难免有挫折,要及时改变方向    D. 生活中遇到挫折后,应该从容淡定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题。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1),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2),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曰:“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
   征君义侠,舍杨、左之事(3),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已,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4)之,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5),达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释:[1]归震川:归有光,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明代散文家。于散文创作力排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著义朴素自然,长于言情叙事,为桐城文家所推重。著有《震川先生集》。闬(hàn):里门。[2]征君;即孙奇逢。[3]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4]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5]家乘:家谱。“乘”(shèng)本为春秋时晋国史书的名称,后因以称记载史事之书为“乘”。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闬  恨:        ②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  末:      
③坐此义不讲耳                坐:        ④必有病其太略者          病:      
7.文中“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中的“而”字,与下列句子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某所,而母立于兹             B.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侣鱼虾而友麋鹿
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
                                                                                    
(2)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以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3)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
                                                                                    
9.方苞为征君作传,主要写了征君什么事迹?目的是什么?(3分)
                                                                                    
三.古诗词鉴赏( 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1)
张先
    巴子(2)城头青草暮,巴山(3)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zhá)(4)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注解:(1)和程公辟赠别:这是张先赠答友人程公辟的一首送别诗,张先与程公辟都是江南人,在四川做官。(2)巴子:巴县,今属重庆市。(3)巴山:泛指巴地一带的山。(4)吴门清霅:吴门,苏州的别称;清霅,霅溪,浙江吴兴的别称。吴门和清霅分别为友人与词人的家乡。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2)请赏析“燕子占巢花脱树”一句的妙处。(3分)
                                                                                    
(3)有人说这首离别词情意真挚但不悲切,请结合整首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杜牧《阿房宫赋》)
(3)               ,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5)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6)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范仲淹《岳阳楼记》)
(7)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8)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           。(《三字经》)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永 远 的 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长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待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的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拭擦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是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2.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4分)
                                                                                    
13.小说中郑若奎和潘雪娥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请分点概括。(4分)
                                                                                    
14.文中多次写到那只透明的蓝色花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6分)
                                                                                    
15.小说标题“永远的门”含义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它的理解。(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千古兰亭
祝  勇
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兰亭序》,居然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临摹和刻拓运动,贯穿了其后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自那真迹被隐匿起来,后人一直苦心孤诣地复原着它原初的形状。这些后人包括: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八大山人、陈邦彦……几乎书法史上所有重要的书法家都临摹过《兰亭序》。
面对着这些接力似的摹本,我们已无法辨识究竟哪一张更接近它原初的形迹,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那个晴日,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放大了,它容纳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岁月,变得浩荡无边,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把个人的生命投入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但那条河仍在,带着酒香,流淌到我的面前。在漫长的时光里,这些摹本、刻本、拓本,都被编入一个紧密相连的互动结构中。白纸黑字的纸本,与黑纸白字的拓本的关系,犹如昼与夜、阴与阳,互相推动,互相派生和滋长,轮转不已,永无止境。中国的文字和图像,就这样在不同的材质之间辗转翻飞,摇曳生姿。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而复始,衍生不息。
中国文化一开始往往依托于巨大的青铜器和建筑(比如长城),通过外在的宏观控制人们的视线,让文字附着在青铜礼器之上,通过物质的不朽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力。自从纸张发明的那一天,它就取代了青铜与石头,成为文字最主要的载体,汉字的优美形体,在纸页上自由地伸展腾挪。在纸页上,中国文字不再带有刀凿斧刻的硬度,而是与水相结合,具有了无限舒展的柔韧性,成了真正的活物,像水一样,自由、潇洒和率性。它放开了手脚,可舞蹈,可奔走,也可以生儿育女。它们血脉相承的族谱,像一株枝桠纵横的大树,清晰如画。王羲之或许还不会想到,他对良辰美景的流连与哀悼,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能借助一纸《兰亭序》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所有浩荡无边的岁月,被压缩、压缩,变得只有一张纸那么大,那么的轻盈可感,轻得像蝉的透明翅膀,中国人的文化与生命,就是在这份轻灵中获得了自由。
当这十几个世纪里的字画卷轴排列在一起时,我们才能感觉到文字水滴石穿一般的强大力量。文字它以临摹、刻拓的方式,从死亡的控制下胜利大逃亡,一步步完成跨越千年的长旅。从物质性上讲,纸的坚固度远远比不上青铜,但它使复制和流传变得容易,文字也因为纸的这种属性而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永恒。当那些纪念碑式的建筑化作了废墟,它们仍在。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
(选自《十月》,有删改)
16.第二段中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简要概括本文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结合对文末“它们以自己的轻,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的理解,阐释本文标题“千古兰亭”的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取一个角度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有人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命题人:朱学慧、蔡燕)

 

2015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文科附加题部分
(满分40分,时间30分钟)
一、 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于 是 因 鲁 史 以 修 春 秋 举 得 失 以 表 黜 陟 征 存 亡 以 标 劝 戒 褒 见 一 字 贵 逾 轩 冕 贬 在 片 言 诛 深 斧 钺。然存亡幽隐,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
2. 文中提到的“丘明”著有“春秋三传”之一的《春秋左氏传》。那么,其他两部为《春秋》作释的“传”分别是什么?
                                                                            
3. 孔子作《春秋》的用意是什么?请从画线的文字中提取三个词来回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4.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狂人日记》是《呐喊》的第一篇。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得了“臆想症”的“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B. 《子夜》中的屠维岳暗中收买了工厂闹事者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然而一女工告密,工潮复起。处于不利地位的屠维岳却仍是沉着,在厂门外迎接火冒三丈的吴荪甫,将他的布置汇报给吴荪甫,最后罢工平息。
C. 宝玉到冯紫英处与薛蟠等饮酒行令。宝玉和琪官互赠礼物。琪官把前日北静王送的松花绿汗巾赠与宝玉,宝玉把袭人的茜香罗送给琪官。
D. 哈姆雷特的悲剧本质上是性格悲剧。他的忧郁性和延宕性使得他无法与强大的恶势力抗衡,更无法承担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E. 沈从文最执著追求表现的是一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人生形态。《边城》是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
5.简答题(10分)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出自哪首诗?该诗作于哪场战役之前?这场战事的作战双方分别是谁?这场战事的结果和意义是什么?(5分)                                                                          
                                                                           
                                                                           
                                                                           
(2)请简述“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相关情节。(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
冯骥才表示,全世界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巨大转变,但这两种文明之间的联系却在很大程度上被人类所忽视、淡忘。“我担心将来中国人会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因为每个城市的样貌都一样,所有文化旧址都被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土机铲平,不论哪个城市,满眼全是现代建筑。所有的胡同、街道,现在全是开发商的楼盘。”冯骥才说。
在他看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尊严,巴黎的古典文化气息之所以被保护得好,正是因为雨果在1832年3月1日发表的文章《向拆房者宣战》中,直白激烈地抨击当时法国政府对于老建筑的拆除是对国家的摧毁,是野蛮的行为。冯骥才说:“我们要站在明天的角度看今天,我们要想想能为后代留下什么,做些什么。”
目前冯骥才等内地众多文人正在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地、地毯式地收集。“我们要抢救中国文化。”他表示内地人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没有兴趣是个很大的问题,他在山东看到学习传统年画的女孩是不会说中文的日本人。江浙一带极具价值的年画、雕刻、古董被人肆意售卖,通过走私和腐败的路径卖出境外。“我在香港的荷里活道发现大量从内地流出的珍贵古董,我在这里要呼吁内地收藏家们把这些文化宝物一件一件买回去。”冯骥才说。
郑培凯则从旁补充道:“最重要的还是把走私、腐败这条线给彻底掐断,并且提高普通民众及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这都是我们中华儿女自己的瑰宝。”还有法国人在广西贵阳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将当地的少数民族服饰运回法国,并放言“以后中国人要看少数民族服饰只能去法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当地政府才开始文化保护”,冯骥才颇为无奈地感叹。             
(节选自《深圳特区报》)
6.关于文化保护,冯骥才指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请逐一归纳。(6分)
                                                                          
                                                                          
                                                                                                                                                      
7.“我们要站在明天的角度看今天,我们要想想能为后代留下什么,做些什么。”体现了冯骥才怎样的文化保护观?(3分)
                                                                          
                                                                          
8.从文中看,当前应从哪些方面做好文化保护工作?(6分)
                                                                          
                                                                          
                                                                          
                                     


命题、校对:肖梅清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     2.B   解析:A.句式杂糅,删除“据”或者“显示”C.成分残缺,应在“审查力度”后加“特殊时刻”D.语序不当,“起步得更早”和“走得更远”要调换位置。
3.A   4.C  5.D
6. 恨:遗憾  末:次要的  坐:因为    病:不满   
7.B例句的“而”和B项的“而”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通“尔”,代词,“你”或者“你的”;C项连词,表修饰;D项连词,表并列。
8.(1)古代明白写作规律的人,(人物传记中)所记载的事迹,一定与所记的人的才能气概相配。(2)这就明确地告诉了后世写作文章的人如何处理虚实详略的标准。(3)不知道以往众多贤者的记述,只求验证事实,所以事迹写得越详细,而意蕴反而更狭小。
9.主要写了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情(2分);目的是表现其义侠的精神品格(1分)。
10. (1)以程公辟的词为依托,词人和答友人:①从饯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象开始。②转而写到饯别宴上举杯痛饮,互道珍重,依依惜别。③最后以词人携带友人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聊以慰藉作结。
(2)①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占”“脱”两字极富情趣,颇具新意。②与前两句相应和,点明饯别时间是在暮春,写出时光如流,人事变迁。③表达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3)①开篇“青草暮”虽叙别离之时,但凝重的暮色,翠绿的青草,透露出了词人深沉但并不悲切的情感,②“燕子”一句突出时光飞逝,相聚匆匆。但用语清新,也不悲切。③词的下片词人将珍视这份友情,并将为友人传载一份思乡之情,但词人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11.(1)寄蜉蝣于天地(2)弃掷逦迤(3)汩余若将不及兮(4)赢得仓皇北顾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6)静影沉璧(7)衣冠简朴古风存(8)贵以专
12.①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却了情感上的依傍(2分)。 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2分)
13.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①都是平凡的人,社会地位不高;②都是规矩的人,生活有规律;③都是孤独的人,没有生活伴侣;④都是外表平静,内心充满强烈的爱情愿望的人。⑤都是受传统束缚,不敢大胆追求的人。 (答3点即可给满分)(4分)。
14. ①与沉闷、凝滞的情调形成反差。②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③蕴含了两个孤寂的人期望相通的微妙心意。(6分,每点2分)
15.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2分)“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4分)  
16.老子的话表明一物繁衍出万物的生生不息的过程,(2分)充分地印证了《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2分)表明了《兰亭序》具有永恒的非凡的艺术魅力。(2分)
17.首先回溯了文字在发明纸张之前是被权力控制,具有神圣性的历史状况;(2分)接着分析了自纸张发明后,文字摆脱权力控制,书写权利均等,文化得以延续和扩展;(2分)最后阐述了王羲之的生命感悟正是借助轻盈的纸张,获得长久地流传。(2分)
18.“它们以自己的轻”,表达了文字书写的自由与纸张的轻盈;(2分)“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表现了艺术作品以柔弱的姿态抵抗了权力的重压。 (2分)《兰亭序》与千古的关系,写出了“轻”的艺术作品在“重”权之压下,以强大艺术力量,跨越千年,获得了永恒和不朽。(2分)
参考翻译:以前归有光曾经遗憾自己足迹没有出过乡里,所见所闻的人物中没有杰出节操、伟大行为可记述。我承蒙您嘱咐为征君作传,这是我的文章仰仗所记人物来增加分量的机缘,我岂敢不竭尽自己的心力。
你给我看的那些别人给孙征君写的论述,都没有抓住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所写的,大致不超过三个方面:有的详细记述他平生讲学所宣扬的宗旨以及师友相承渊源关系;有的逐条列举他一生仗义行侠的事迹;有的极力称颂他弟子众多,国内向往仰慕他的人很多。这三个方面,都是征君细微的事迹。这三个方面写得详细,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淹没了。
古代明了作文规律的人,人物传记中所记载的事迹,一定与所记之人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对称。司马迁为陆贾作传,将陆贾给五个儿子分配奴婢财产等琐细的事情都写上去了。如果《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中也逐条例举二人的政绩,那么文字即使增加十倍,也不可能全都写下来。所以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标示了写作的道理:“留侯生平经常和高祖谈论天下之事很多,但不是关系到天下存亡的事,所以不记载。”这就明确地告诉了后世写作文章的人如何处理虚实详略的标准。宋、元各史书,就像街市店铺里的流水账簿,使得读者无法将一篇文章读完,就是因为(作者)不懂得这一原理。
征君仗义行侠,除了营救杨涟、左光斗之事,其他的都是乡村里对自己的行为要求高的人能够努力做到的。他的弟子门人众多,是因为他能够审度时势,正确估价自己,不敢像孔子、孟子那样拒绝孺悲、夷之,是不得已的。至于他研究学问,他自己所写的书已说得很详细。所以这些我都没有写入传中,只是用虚笔写了一个大略情况。从前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以至专门写文章为自己辩白。韩愈为李元宾作“墓志铭”,至今还有人对他写得过于简略表示疑惑。李元宾年纪不到三十,德行还没有修成,功业也不显著,而铭词中已说到:“才高于当世,而品行超过古人。”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的这篇传公开后,一定会有人嫌我写得太简略,不知道以往各家的记述,只求验证事实,所以事迹写得越详细,而义蕴反而更狭小。我现在把要详写的事迹写得简略,具体的事迹写得概括,而征君的真正精神品格反而能够在文字之外表现出来,以后载入家谱,交送史官,千万不要用别人写的替换我这篇。只有您明辨是非,不被一般人的言论所迷惑,是征君所信赖的人,对我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损害。如果还有别的什么要商量讨论的,就请明确告诉我。

 

 

 

 

 

 

 

 

 

 

 


高三语文质量检测附加题参考答案       2015.1
1. 于是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 片言/诛深斧钺
2.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3. 黜陟、劝戒、褒贬
【译文】从前孔子忧虑王道的衰微,伤感周代礼乐文明的败坏,在平时想到凤凰不来而感叹,看到麒麟出现而悲泣不 已。于是他借用鲁国的历史撰修《春秋》,举出事实的得失来加以指斥和赞美,引证国家的存亡来作为劝 告或箴戒。在《春秋》里,一个字的褒扬,比坐官车戴官帽还要难以见到;哪怕是片言只语的贬抑,就比受刀斧的诛戮还要耻辱。但《春秋》的旨意精深,经文委婉 简练。左丘明与孔子同时,确实领会到孔子的微言大义,全面系统地探讨事件的始末,创作了《春秋左氏传》。传,就是转的意思。转述《春秋》的用意,转授给后 代,它实在是《春秋》的辅助读物,历史记事文章中的佼佼者。
4.A、C(A.《狂人日记》是日记体,是第一人称的视角;C. 琪官赠与宝玉的茜香罗,宝玉赠给琪官的是松花绿汗巾。)
5.(1)《短歌行》(1分);赤壁之战(1分);孙刘联军和曹操(1分);诸葛亮借东风,用火烧之计,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大军(1分);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分)。
(2)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在白帝城一病不起。(1分)临终前把诸葛亮召来,将刘禅托付于他,(1分)并对他说若刘禅不才,可取代之,(1分)又提醒他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人,不可重用。(1分)诸葛亮哭拜在地,表示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分)
6.①具有文化意义的城市老建筑遭到破坏;②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失传(或民众对本民族文化没兴趣);③文物流失严重;④地方政府的文化保护意识淡薄。(6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答全4点得6分)
7.以未来眼光审视当下的文化保护(或“文化保护应着眼子孙后代”、“文化保护应着眼未来”)(3分,意思对即可)
8.①加大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保护力度;②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③加大对文物走私的打击力度;④加强流失文物的回购;⑤增强民众及地方政府责任意识。(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答全4点得6分)
点击下载:江苏省扬州中学2015届高三1月质量检测 语文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