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无中生有)
2、A(不断消失的原因是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
3、D(致力于儒家文化错,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根据作者观点,汉族的民间文化也不应漠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
5、答案:A(“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见课文《诗经·氓》)
6、答案:C(是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文帝)
7、(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等到平定了杜龛,文帝把士卒配给他。(及、稍、胆决各1分,“以士卒”状语后置1分,大意1分)
(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益、论进、任使各1分,“依附之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尚未成年头发还束做两个结,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等到平定了杜龛,文帝把士卒配给他。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
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从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渐渐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文帝引入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
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诗句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1分 ),对故乡的思念(1分)以及对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1分)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但山间美景与家乡美景相似,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景色虽美但是自己却有家难归,仕途多舛,自然产生“惆怅”之情(分析2分)
9、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诗句第二联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
②远近结合。诗句的第二联写远景,第三联写近景,既宏大开阔,又细致入微,景色层次分明;
③拟人和比喻。数峰无语,将峰峦人格化,突出其静。作者又用“胭脂”“白雪”比喻“棠梨”叶色和荞麦花色,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是对两联进行赏析,所以比喻、拟人同时单列只能算一种)
④各种感官的运用。“万壑有声含晚籁”听觉,“数峰无语立斜阳”视觉,“荞麦花开白雪香”嗅觉,视觉,听觉,嗅觉等的运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出山村迷人的景象。
(任答两点即满分)www.2abc8.com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A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B项“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表述绝对化;D项“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分析不当。
(2)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
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
③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作铺垫。(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
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
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
④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1 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①情节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③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
④艺术手法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8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B项3分,E项2分,A项1分,C、D不得分
【解析】A、“还希望做‘中国籍的世界之莺”在文中并无明显根据。C、依据原文可知,“身材娇小瘦弱”与“在运气、换气、发声上十分讲究科学”并 不构成因果关系;另外,“从而使她原本干涩的声音经过训练变得干净漂亮”也不对,原文说的是接受周小燕指导的宁波大学的教师。D、“她的学生们的精彩演唱,拉近了当地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错,原文说的是“大师用她的真诚、热忱,奋力拉近了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2)①交代周小燕年轻时在歌唱上的突出成就;
②写出了周小燕被誉为“中国之莺”的原因;
③为下文介绍周小燕在歌唱及教育上的成就做铺垫。(每点2分)
(3)①她努力开拓,呕心沥血地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语言、中国风格及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了新路子;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周小燕培养了无数声乐人才;
③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巡回讲学并举办“教学音乐会”,开展形象化教学;
④用她的真诚、热诚,奋力拉近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答出其中三点即 可得满分)
(4)①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周小燕将自己的声乐艺术实践植根于国家民族艺术的沃土之中,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②富有创新精神,周小燕努力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歌唱美学有机结合的新路子,终于开辟出声乐艺术的一片新天地。
③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周小燕为声乐艺术付出的心血和辛苦高于常人,她的收获也就比常人要丰厚。
④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周小燕用心歌唱、潜心教育,师品、艺品和人品高尚,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4点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第二问抓住“爱国”“创新”“执着”“人品”等。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来谈即可,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C (耳闻目睹:亲耳所听,亲眼所见。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14、A(B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以去掉“面对”;C项不合逻辑或语序不当,将“不仅仅是”和“更是”后的内容对调。D项杂糅,将“的发生”删除,或将“根除”改为“杜绝”。)
15、B(前文先说“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后说“磁性全埋安全线”,从照应的角度考虑可排除A、D;横线后面有“也有利于”,“也”字强调的是另一要素,强调的应是“分别位于票面两边”,由此排除C,所以答案为B。)
16.①目录之学 ②不明,终是乱读 (正反说) ③精读与泛读结合(本文段介绍了阅读经典的读书方法。共9句,第一句是总说,第二至第五句讲要重视目录之学,第六至第九句讲要精读和泛读结合,可据文段内容和行文思路及标点推求,得出答案。)
17、该标志图案由阿拉伯数字“1”和“8”组成一只飞鸟的形象,(2分)左边的“I”化身为鸟头和鸟身,右边的“8”化为两翼,(1分)“18”代表着成人的年龄界限,(1分)飞鸟象征青年的羽翼长成,成为成年公民,可以独立翱翔于社会的天空。(1分)
18、作文材料分析:材料中的三种“精神”是:艰苦努力,执着探索;团结协作,淡泊名利;荣誉越多,责任越大。就其中一种来作文即可。(其他立意来自材料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