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 - 正文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2016韶关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评分标准

来源:2exam.com 2016-1-20 9:20:55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C.体现的是古建筑的建筑特色而非价值。A.体现的是古建筑的记载功能。B.体现的是古建筑的超越时代的精神功能。D.南华寺集宗教、文化于一体体现古建筑的物质功能。)
2.C(A.原文是“中国古建筑的个体形态多比较简单而单一”,扩大了限定范畴。B.“龙纹装饰”体现的是建筑的精神要求还需运用建筑的装饰,色彩等手段。D.根本原因是因为古建筑的精神特点比较抽象和笼统。)
3.D(建筑能够在历史的发展中被长期反复和多方面的使用的原因还有它在物质功能上的通用性和在精神功能上的超时代性。)
4.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5.B(“唐不存在‘征’和‘辟’”错误。)
6.A(“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
7.(1)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控告)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禁中”1分,“诉”1分,“磨”1分,“勒”1分,大意1分)
(2)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厉”1分,“馆”1分,“给”1分,“怡然”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不没有官位。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说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
8.①寓情于景。夜阑人静时分,红纱笼罩下的一盏孤灯,燃烧欲尽。既营造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又写出了闺中的思妇孤独不眠之情。(答烘托环境、心情也可)
②运用象征。这灯是女主人公心灵的写照,它象征思妇那颗寂寞的心,它是思妇苦恋相思中燃烧的心,虽备受煎熬,却执着如一。(答到比喻亦可酌情给分)(手法1分,分析2分;答对1点3分,两点5分)
9.①花外子规啼月:似在声声呼唤远人归来。②庭下丁香千结:寓意思妇心中愁思凝结。③梁间双燕齐飞:反衬闺中思妇形单影只。(每点2分,春景、寓意各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0.(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3)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每答出一个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11.(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B.袁根虽然迫切希望能够见到自己的母亲,但他还是把握住了自己的感情分寸,在关键时刻也还是能够坚守部队铁的纪律,因而不存在自私一说,也没有一再拖延时间。C.小说“不注重细节描写”有误,小说中多处细节描写,如“急得捶胸”“紧咬着下巴骨”等。E.连长大声喊“妈——妈——”,是对袁根母亲最终来到军营表达崇高敬意,为袁根内心的执着但却无法与母亲见面而感动,向为国家做出贡献却牺牲了个人利益的所有军人以及家属表达敬意。)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①连用几个短句,使得连长的一系列动作非常紧凑,表现力极强(1分),多层次地突出了连长因得知袁根母亲是聋哑人之后内心猛地产生的复杂情感(用长句达不到这种在瞬间产生复杂情感的效果)(1分),表达了连长对袁根母亲不远千里克服各种困难来到军营的崇高敬意(1分)。
②连用几个短句,使故事发展节奏急促(1分),制造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1分),突出袁根此时因感到耽误部队出征和时间紧迫而产生的紧张心理(1分)。
(意思相近即可给分。)【考点定位:体会鉴赏文本重要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①热爱母亲。给家里发电报他“比谁都高兴”,“笑得比谁都开怀”,体现出袁根渴望与母亲见面的心情,而后在行军路上见到母亲,一眼便能够认出她的衣裳以及她的走路姿势,对母亲的一举一动都非常熟悉,只有刻入骨子里的深情才能够做到如此细致。
②执着。袁根的母亲没有准时到军营话别,袁根没有放弃等待母亲的念头,一直在等待,直到部队整队上车将出发,他也一直相信母亲会来,部队出发后,他站在第一辆车最前面也是因为执着坚信母亲会来。
③坚守部队纪律。袁根有柔情的一面,当然也不乏男子汉的血性,坚守纪律。在母亲沿着公路往前走时,袁根痛哭过几声之后便猛然感觉到时间的紧迫,催促连长和司机开车,可以看出袁根对部队纪律的坚守。
④公而忘私。袁根虽然渴望与母亲见面,但是因为部队任务紧急而没有继续停车和母亲见面话别,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毅然命令开车,体现袁根公而忘私的品质。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满分,其中人物性格品质1分,结合文段分析1分,分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观点一:以“话别”为题更合适(1分)。理由如下:
①“话别”是小说人物展开活动的中心事件(1分),小说中袁根以及连长、袁根母亲等人的形象是通过“话别”事件来塑造的(1分)。
②“话别”是小说的结构线索(1分),小说通过“话别”来组织全文(1分)。小说从“话别”开始,以袁根母亲来话别的经过贯穿全文,最后以士兵们敬礼向袁根母亲话别收束全文(1分)。
③小说写袁根与母亲话别未果是以小见大(1分),真实展现军营生活的一角,借助“话别”事件表达了对以袁根为代表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崇高敬意,深化了小说主题(1分)。
观点二:以“妈妈”为题更合适(1分)。理由如下:
①“妈妈”虽然不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但小说主人公袁根的形象刻画是依托于“妈妈”来塑造的(1分),妈妈起到烘托袁根形象的作用(1分)。
②“妈妈”的行动推进了小说情节发展(1分),正是因为有执着向儿子军营里疾驰的“妈妈”的身影,才会有后面连长和士兵们一声声“妈妈”的深情呼唤,才会有小说最后深情话别的一幕(1分)。
③袁根妈妈只是千千万万士兵家属的代表(1分),写“妈妈”来军营话别未果是以小见大(1分),真实展现军营生活的一角,借此表达对为祖国做出贡献却牺牲了个人利益的所有军人以及家属的崇高敬意,深化小说主题(1分)。
(答案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7分。)【考点定位:考查探讨小说标题以及小说主题的能力,对小说标题作出合情理的分析判断或评价质疑。能力层级为探究F】
12.(1)E选项3分,D选项2分,C选项1分。(A.张冠李戴。文章是说钱玄同受到章太炎和邹容的著作的影响而有此行为和思想。B.强加因果。办《教育今语杂志》的宗旨是灌输文字历史等国学常识给一般失学的人,只是其中的文章用白话文所写,并且含有提倡种族革命的意味,但并不是目的。C.以偏概全,作为急先锋,一方面是率先加入《新青年》,一方面是发表文章,对新文学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分。)
(2)①办《通俗白话报》等,(1分)是文学革命激烈的提倡者和首先的实践者。(1分)②率先加入《新青年》,支持胡、陈二人的见解,(1分)是五四文学革命的急先锋。(1分)③积极投稿和发表文章,(1分)论证新文学建立的必要和可能。(1分)④明确了新文学革命的对象,(1分)提出推翻复古派的口号。(1分)⑤鼓励并推动有才之士进行白话文创作。(2分)⑥故意制造论战,(1分)扩大了《新青年》和文学革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分)
(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每一点的概括要完整,否则只给1分。)
(3)①引用鲁迅的话,塑造了钱玄同甘当求稿“小卒”的谦逊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1分)钱玄同自己本身写了许多的文章,但他不以自己高深的学术地位自居,而是以“小卒”的姿态,主动向人求稿,表现了他的谦逊。(1分)②引用周作人的话,突出了钱玄同在增强文学革命凝聚力和号召力上的贡献。(1分)文学革命最初只是在《新青年》上说说,没有号召性力量。钱玄同等加入后,提出相应的口号,文学革命才开始形成凝聚力。(1分)③引用周氏兄弟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充实。(1分)周氏兄弟是五四文学革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与钱玄同也有交往,他们的言论,使文章更富有说服力。(1分)
    (答案每一小点中,概括1分,结合材料分析1分。概括一定要指出具体的作用,如果只给出诸如“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钱玄同的贡献”等泛泛而谈的答案,不给分。如果学生答案没有分别指出引用鲁迅的话和引用周作人的话的各自作用,只要答到了塑造形象和所做的贡献上的作用,同样给分。)
(4)①产生反对清朝的决心,主张推翻清朝统治。钱玄同受章、邹二人的影响,剪掉辫子,表示反对清朝的决心;后来留学日本,又受章太炎、秋瑾的影响,主张推翻清朝统治。②积极推动五四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钱玄同站在时代前列,主张废除自小熟习并被社会普遍认同的文言文,提倡当时还并不成熟的白话文,并通过办报、写作等各种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主张。③反对并强烈主张打倒封建旧礼教。他指出礼教是用纲常名教名分等压迫人民,等于是吃人,见解深刻,而且身体力行,打破流俗,一生除了发妻之外没有再娶。④爱国抗日,不接受日本人的任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日本侵华后,他通过谢绝宴饮、断绝与日本人的交往、联名提出抗日救国七条要求、恢复旧名“钱夏”和拒不接受日本人的任命等行为表明自己反帝爱国的立场。
(每点2分。概括1分,结合文章事例分析1分。结合事例分析时,只要所写事例符合“真勇士”的表现,即可得分,不要求将同类事例全都分析到。)
13.A(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题中各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各句语境进行判断。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14.C(A.句式杂糅,应将“的需要”删除或将“为了”改为“出于”。B.搭配不当,可把“提高”改为“加大”。 D.成分残缺,“思想政治”前缺少介词“从”。)
15.A(转折关系“但”为标志,主语一致,均为“它”。)
16.①后者要传达的是“狼来了”  ②不久之后或许就会风雨交加 (能答到恶劣天气即将到来就可酌情给分) ③警告信号发出的时候(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给3分,答对三处给5分)
17.该图由三条向两方延展的线条和一个L形的字母组成“电”字。①电字点明了公司与电力行业相关。②图标形似电塔和电网,延展的线条寓意输电线路纵横九州。③向两方延展的线条寓意电网对外无限发展,畅通顺达。④中间的“L”为“连接”及其英文“LINK”的首字母,寓意连接四海万家。⑤整个标志在造型上体现一种向上飞翔的态势,寓意公司开拓向上,也蕴涵顶天立地之意。(构图要素2分。寓意每点2分,答到2点即可)
18.这是一则在网络引发热议的时事材料。考生可围绕马某的行为发表看法,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可以不支持但不苛责,也可以不反对但不提倡。见仁见智。
参考立意如下:
一、①心怀规矩,能如实上报,懂得进退,也是难得。②本应垂范,却辞职逃避,取舍失当,实属不妥。
二、①舐犊情深,为独子婚姻大事,何妨任性辞职?②责重如山,担全村发展大任,岂可任性辞职?
三、①风光嫁娶,热情好客无可厚非。②节俭可贵,人情浓厚无关排场。
四、①尊重传统习俗。②敢于移风易俗。
五、①树要皮人要脸,讲究礼数有尊严。②轻面子重里子,放下虚荣不丢脸。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