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论文 驾照考试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检员 单证员 教案 专题 考试资讯 文档
 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 - 正文
2013高考 福建高考 福建省质检 各省高考 历年资料 高考志愿 录取分数线 招生计划 高校招生 录取查询 招生章程 成绩查询 招生简章 高校专业 高考试题答案
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作文 高考政策 高考模拟题 招生专业 高考大纲 心理减压 高考状元 自主招生 保送生 公安警察院校招生 美术高考 高校频道 高校分数线 各省分数线
全国高考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 香港 澳门 上海春季高考 天津春季高考 山东春季高考 福建高职单招 重庆高职单招 浙江高职单招 吉林高职单招 单独招生 港澳台联招

2013北京市西城区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2exam.com 2013-4-10 14:40:29

北京市西城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4月一模
语文试题
2013.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将学校、班级、姓名填在弥封线内;
3.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4.考试结束,将试卷与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撕杀无事生非祈(qí)祷      乘(chèng)人之危
  B.妥帖再接再励发酵(xiào)    沐猴而冠(guàn)
  C.涣散有恃无恐框(kuàng)架     卓(zhuó)有成效
  D.联袂众志成诚倾轧(zhá)     牵强(qiǎng)附会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要防止出现“高考移民”现象,影响社会稳定,扰乱教育秩序。
  B.近年来,原创剧本少、主题雷同、过度追求票房和频遭盗版等原因,将导致中国电影的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C.随着出境游人数迅速增加,中国人海外购物量持续增长。中国游客的“全球购”在有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高了部分商品的价格。
  D.实验显示,燃放鞭炮产生的PM2.5平均浓度约为正常空气浓度的5倍,最高可以达到66倍左右,约等于堵车时汽车尾气的排放浓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学校设定教学课程及其内容,要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学生出现因学习内容过多而造成的粗枝大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等现象。
  B.原以为莫言这次去斯德哥尔摩能脱稿“裸讲”,一展中国文学老青年的风采,结果莫言老师却四平八稳地念起了稿子,这实在深孚众望。
  C.过年过节,花销多些是应该的,但也要根据自己的收入身体力行,千万不要过度消费,那样不符合我国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
  D.每次考完试,在讲评试卷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总是特别善于小题大做,旁征博引,从而使我们可以准确深刻地理解这道题。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有没有思维?过去,很多人都认为思维只是人所具有的,,它们没有语言能力,而离开语言何谈思维呢。绝大多数动物的确傻得不能再傻,;但有些动物确实明显地聪明,。人们一度认为只有人能够制造并利用工具,。谁能说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思维的成分呢?
  ①若只用条件反射来解释是非常困难的
  ②动物只是简单的条件反射
  ③要证明它们没有思维是非常容易的
  ④现在发现某些动物也有这种能力
  A.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南宋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品中,既有表现他政治生活感受的《书愤》,也有表现他不幸的个人情感生活的《钗头凤》。
  B.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一般来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都是元曲的代表作家。
  C.《三国演义》是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既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面貌,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艺术加工。
  D.俄国作家契诃夫的《项链》和中国作家鲁迅的《孔乙己》,都是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主人公的命运都折射了其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五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河内人李好德得心疾,妄为妖言,诏按其事。大理丞张蕴古奏:“好德被疾有征,法不当坐。”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蕴古贯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为其刺史,情在阿纵,按事不实。”上怒,命斩蕴古于市,既而悔之,因诏:“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但未有著令。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上皆赦之。
                                                        (取材于《资治通鉴》)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行旅不赍粮             赍:持有,携带。
  B.诏按其事               按:按照,依据。
  C.虽情在可矜             矜:哀怜,同情。
  D.上尝与侍臣论狱         狱:案件,官司。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上勤而抚之                   而不敢违法
    B.流散者咸归乡里               见应死者
    C.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     期以来秋来就死   
    D.君为之彻乐减膳               行刑之日
  8.下列全都能体现太宗政绩的一组是
  ①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
  ②上怒,命斩蕴古于市,既而悔之
  ③朕庭无常设之乐
  ④由是全活甚众
  ⑤闵之,纵使归家
  ⑥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⑥
 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贞观五年出现的太平景象固然与粮食丰收有关,朝廷的政策也起了很大作用。
  B.唐太宗一怒之下错杀张蕴古的事件直接促成了死刑五覆奏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C.五覆奏指的是死囚刑前二日两覆奏,行刑当天还要三覆奏,以保证不错杀人。
  D.唐太宗慎施死刑一则是吸取亡隋滥杀无辜的教训,一则也说明他有怜悯之心。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天 下 不 诉 而 无 冤 不 谒 而 得 其 所 欲 此 尧 舜 之 盛 也 其 次 不 能 无 诉 诉 而 必 见 察 不 能 无 谒 谒 而 必 见 省 使 远 方 之 贱 吏 不 知 朝 廷 之 高 一 介 之 小 民 不 识 官 府 之 难 而 后 天 下 治。

12.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其中4道题)。(8分)
(1)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            。 (屈原《国殇》)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草色入帘青。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杜牧《阿房宫赋》)
(5)地也,            ;天也,             !       (关汉卿《窦娥冤》)
(6)曾记否,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7分)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⑴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16题。
在“门”的背后
  取象于物,以字形与物象的相似为理据,是汉字造字法的特点之一。这样造字的好处是,直观、易识。面对一个就像画一样的生字,即使不能精确识读,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比如认得“水”,就大致知道凡以水为偏旁的字,比如江、河、湖、海等,都与水有关系;认得“木”字,就可知松、柏、桃、柳这些以木为偏旁的字,都与树木有关。于是每一个汉字仿如一个家族,有始祖,有子孙,记住源头,便知结果。
  “间”初生时,是被写成像画一般的“”,其形就像月光从两扇门中透入。后来篆文将月移到门中,遂变为“閒”,再后来,改月为日,又至简体,就成我们今天看见的“间”了。间的本义指门缝,后引申为“中间、空隙”,再后又引申为动词“隔开、间离”,再后来,其意与其他汉字一样,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得到衍生。“间”就是因门而生的,可谓门之子。每个以“门”为部首的字,再与另一个字组合,又会生成无数的词语,正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语言文字会影响人的思维,这已经是学界的一种共识。象形文字,因其字与形与意的高度一致,导致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拼音文字因其抽象性,培养了使用者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以形象思维为思维方式的人,会有由此及彼、由象生意、由个体代整体的文化特点。我们还以与门有关的字为例。古时没有门锁,但是在门内安装一根可以活动的横木,把两扇门拴牢在一起,就可以代替锁关门了。我们来看“关”的金:“關”,正是两根门闩各自插进栓孔里的样子,因此关的本意就是门闩。一扇门是否能关严实了,门闩是关键,因此延展开来,“关”就有了“控制出入的要害部位”和“控制出入的人”之意,比如关隘、关卡、关口、守关等等。于是过关与守关,都变得极不寻常,有了英雄和浪漫的色彩,比如“过关斩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样的言语,谁听了都会景仰佩服。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诗句,读来就更令人心生豪情。“关”还有更绝妙的联想:但凡要害部位都是不易通过之地,不易度过的时日,于是“关”字一族又添了新成员:年关、鬼门关、牙关。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有一句很精辟的话:“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汉字直观、易识,能使我们精确识读每一个生字。
  B.汉字的意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演变发展的。
  C.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汉字能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D.一个汉字的本来意思和后来衍生出的意思差别不大。
 15.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汉字造字法取象于物的特点说明汉字字形都和物象相似。
  B.许多汉字可以从字形联想到它的字义,特别是它的本义。
  C.从“关”字可以看出,有些汉字延展后会令人心生豪情。
  D.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的话可以说明汉字是具有文化内涵的。
 16.请运用文中提到的观点及分析方法,在画线处填上相应的内容,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6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大地清明
                 周伟
又是一年清明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如期而至。
  我们一起向杨里塘的老祖坟山上走去,向青草更青处走去,去赴一场人生的盛宴。祖先们,仿佛都从泥土中醒来,长幼有序,排排坐定,喜笑颜开,把酒话桑麻。谈起去年土里的收成,今年的新打算。问起猪牛鸡鸭好不好养?娃儿出息没出息?……主事的,就一五一十向祖先们禀告,生怕漏掉一丝春天的讯息,大地上的甜美。
  我们做晚辈的,依次,一一跪拜下来,跪成一地嫩绿生鲜的蔬菜瓜豆。祖先们见了,一起好欢喜呀。我偷偷地抬起头来,一眼瞥见奶奶端坐对面。奶奶,还是那般清和、安详,比安详还安详,比温暖还温暖,与清明更清明,与美好更美好。
  方圆几十里,谁都知道奶奶。只要一提起她,总有人接茬:喔,善塘铺里的奶奶……不管大人、小孩,大家都喊她奶奶,盛赞她的种种美德,传说她的许多善事。我家的房子紧靠路边那口荷塘,塘边几棵大树,枝繁叶茂,像一道绿色的屏障。一条阡陌小路,载着浓浓的绿荫,晃晃悠悠地伸到我家的门前。阳光下的走廊上,总是坐着和蔼慈祥的奶奶。这无疑是个好去处。过路的,闲聊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见了奶奶都亲热地喊一声,便能喊出奶奶的笑声,和奶奶的茶水与坐凳。要借个物什,或者手头短缺点油盐钱,有奶奶在,只要一开口,都不会落空。碰上吃饭时刻,还会被硬拽着坐到饭桌上……我问奶奶,你这样有求必应,救苦救难,不就是大家敬奉的观世音菩萨吗?奶奶瞬即用眼神制止我,说,可不能乱说,哪敢比啊?奶奶说,我们是善塘人,善字当头,一心向善才是。你们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善塘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只有这样,你们一生,才能坐得住,站得稳,行得正,走得远。
  奶奶还说,你们都是农家娃,切莫忘了出身,切莫忘了归家的小路和乡下的禾田。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在一块块禾田间走走。走进禾田,你们就会感受到春天的脚步。一田汤汤的白水,随着清新的泥土哗啵哗啵地翻转着;一蔸蔸嫩绿的秧苗,莳下去,莳下去,星星点点地起绿……荷锄一杆烟的功夫,只见一块块禾田,拔节,铺成齐腰深的一片片绿毯,你连我,我连你,放眼望去,无边的绿毯接到天边去了。到秋天里,落下满地的金黄,乡亲们个个兴高采烈,村庄上空飘荡着和和美美的气息。有一天,我边走边语:禾禾禾,和和和……我忽然发觉:乡下的禾田,熟悉的禾田,原本一直都是那么的和谐!齐齐整整也好,累累垂垂也好,绿汪汪也好,黄澄澄也好,抑或是冬天的一片空旷也好,铺在乡村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幅乡村最美的画图,美得自然天成,美得无言、无缺。这禾田,这和谐,是不是一直在向我们昭示着什么?奶奶没有说穿,奶奶只要我们常回家看看,在禾田间走走。也许,只有如此,我们一颗浮躁喧嚣的心,才能宁静、清醒、觉悟、明慧。和谐心灵。心善就是天堂。  奶奶一生,吃苦、耐劳,能干,聪慧,虽然文化不高,认不得多少字,却把一切都看得清明。每天大清早,奶奶都要我去村头老井挑水,把家里挑得缸满桶满。奶奶常说,越早水越清,越早水味越正。小时候挑水的情景,我记忆犹新。第一回挑水,挑了大半桶,水总是免不了淌出来。第二回,少挑了许多,想是不会淌出来了。挑起来,一路轻快,欢喜到家。回过头一看,哟,星星点点,湿漉漉的,怎么淌了一路?第三回,奶奶要我把桶子里的水满上,再看看。我依了,竟然没再淌出来。奶奶满意地摩挲着我的小脑袋,说,看,看看,一桶水不淌,半桶水淌得厉害。挑回来,一身汗,我伸勺一舀,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干,手一抹嘴上的水珠,骄傲地看着奶奶。奶奶又笑着问我,甜么?我一回味,果真甜,以前咋没觉出井水的清甜来呢?奶奶看着我一脸的疑惑,说,就是嘛,自己挑的就是甜哩!……星光、月色、青草、露水、虫鸣、狗吠、鸡叫、鱼肚白,天天一天,奶奶总是吱呀一声第一个推开大门,看得很远、很远,然后,清清朗朗地大声告诉我们:山青水清,人勤水甜,大地清明……  小时候,奶奶还跟我讲,奶奶是伟宝(我的小名)的奶奶,也是大家的奶奶。奶奶这样说,果真也是这样做。有好东西吃,总是这个一点,那个一点,一个小孩不漏地散发着。谁家小孩听话了,奶奶就轻轻地摩挲着他的脑袋,不停地夸奖;若是哪个犯错了,也从不偏袒哪个,对我也一样。那个时候,我很是不解,别人的奶奶就是别人的奶奶,我的奶奶就是我的奶奶,怎么也是大家的奶奶呢?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奶奶还总是那样絮絮叨叨,对我们小孩说:你们还小,要懂事。本事不是娘肚子带出来的,要靠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攒鸡屁股(鸡蛋)一样,攒足本钱了,心里有底,就会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本事,是壮身的,多了,不压身;少了,挠头掏手心都不行,手心上哪能煎出个鸡蛋来?本事,少不得,也虚不得。虚了,再装,打肿脸也充不上个胖子来……其实,奶奶对我们并不是太严格,对我们的玩耍也只是适当地加以管束。很多时候,她都是由着我们一班细伢子蹦蹦跳跳,带着我们一起去看热闹、赶场面。
  有时候,奶奶还会带着我们去爬屋后晒谷坪边的小山头。爬山时,她又絮絮叨叨,说,要昂首,要挺胸,眼要看前方;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得停歇。做人做事,都得这样!……我们站在山巅,一齐向山那边喊,喊得群山响应,林海阵阵。眺望远方,满目翠绿,万物迎春,千山时花。静下来,我们躺坐在软绵绵的山坡上,看着弯弯曲曲上山的路,一阵绿色的山风拂过,心身清怡。奶奶说,你们以后要爬的山还会很多很多,要一直保持今天这样向上的好心情。我们一个个似懂非懂,鸡啄米般的头点个不停。现在,体味体味、琢磨一下,那时的心情,是不是应该就叫“向上的绿色心情”呢。若真是如此,在今后人生的爬坡中,我们一定要时刻保鲜着这份“向上的绿色心情”。
  奶奶说,春天了,春天了,大地迎春,大地仁春。奶奶认得“仁春”二字,我也从小认得“仁春”二字。奶奶就叫王仁春,她有一个小小的印章,字虽小,笔划也细,却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奶奶常常拿着这个小小的印章,三不三(家乡土话,意即不时)地又拿回一张手掌宽的纸片片(汇票)。然后,奶奶郑重其事地戳下一个个红砣砣后,我们一班细把戏就会有好吃的、好玩的。那个时候,我们围着奶奶,踮脚看着那张小纸片,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个小小的红砣砣。奶奶笑了,笑得很开心,用手指指着,说这是个“仁”字,说这是个“春”字。“仁”字是什么?是一个人正直地立着,说一不二。“春”字是什么?是三个人过好日子哩!我们一个个不解。奶奶要我们一个个伸出手掌,用手指头在我们每个人的手心里一笔一划写着,肉肉地,痒痒地,温温地。奶奶说,仁嘛,左边是个立人旁,右边是个“二”字;春嘛,分开来,上边是“三”、“人”,下边是个“日”字。我们一个个恍然大悟,都跳起来,一个个像中了彩一样,连声说,就是嘛,就是嘛。奶奶说,三个人过好日子,就是你们的爹,你们的娘,还有你们这些小把戏。讲文一点吧,就是男人、女人和孩子;讲大一点吧,就是天、地、人,泛指天上的神仙、地下的鬼魂和大地上的生灵。我们听不了这许多,一个个都急急地问:奶奶,奶奶哪去了?奶奶笑着说,我在看着你们,你们一家家在过着好日子就好。别管我,我开心还来不及哩。
  后来,我们一班细把戏一个个都离开了乡下。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回乡下去看奶奶。奶奶很高兴,絮絮叨叨说她敬过神的,神灵的保佑!她说神灵得很,不然你们都身体硬邦邦,精神兴旺旺,工作顶呱呱,平安无事的一个个!奶奶送我们走时,要送好远,一程又一程,看着我们说:你们赶上好时候了,要攒起劲!别老想着奶奶。边说边回过脸去。我问:奶奶,你怎么了?奶奶擦着眼睛,爽朗地一笑,说:奶奶高兴着呢!走,走好!奶奶会敬神保佑你们的。奶奶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惑,说,傻小子,你们记着,神就是自个儿!这样,啥都不怕,啥都不愁。又很响地拍着胸脯,让人不能怀疑。是啊,春来自意,月安于心!
  奶奶的絮絮叨叨,就如同她的那架纺车,咿咿呀呀地,悠扬而绵长,一直唱到火塘边的油灯快干的时候,还是那样地好听,令人动情。奶奶要走的时候,把我叫到她的床前,絮絮叨叨:“人嘛,一生一世,就两个字,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就好好地生,死就静静地死。心存清明,一世淡好。”奶奶还说,“想奶奶了,有什么好事,有什么委屈,有什么疑惑,清明那天,都要一古脑儿告诉奶奶,让奶奶放一百个心。”奶奶说得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眼角竟还露出浅浅的一丝笑意。听到这里,我心酸了一下,眼里簌簌地掉下几滴热泪。我动情地品味着奶奶的絮叨,心海汹涌。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山青水清人更亲,故乡星星亮晶晶,雨相心想梦清明。
  也许有人会问: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
  想想,其实,如奶奶说的一般,简单明了——心路静好,大地清明,九天敞亮。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用一个“总是如期而至”,表明清明祭祖这件事在家乡人们心中的重要
 B.奶奶通过挑水一事巧妙地告诫“我”,只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 C.第9段中,写奶奶的絮絮叨叨如同她的纺车的咿咿呀呀,旨在表现奶奶为人的勤快。
 D.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中间辅以插叙,由清明祭祖引出对奶奶生平和处事原则的回忆
 E.文章使用比喻、排比和想象等手法,使表达生动,文章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18.结合文章,说说文章第三段画线语句使用的妙处?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