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B(本题考查点为: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读音,选择点都是四川人容易读错的字。A依次为:shuò / lì、yǐn / yíng、zhi;B依次是:qiǎo、jìng、dú;C依次是:xué / jué、yān、jiān;D依次是:lào、qiàn / xiān、bì)
2.D(A.至—置;B.记—计;C .承—成;)
3.A(“原型”指原始的类型和模型;这里使用恰当,可与“原形”比较辨析,“原形”指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B介词使用不当,把“把”改为“为”;从文意看应该是树是小屋的背景,而不是小屋是树的背景;需要结合句意分析来理解介词的运用;C“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者声音细微悠长,这里应改为“不绝于耳”; D“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C(A.(1)搭配不当,“推动”与“进程”搭配不当;(2)语序不当,“乃至”表示递进,前后的语序应该颠倒,改为“朝鲜乃至东北亚地区”; B.主客颠倒,应为“中国人对这项新兴比赛陌生”;D.成分残缺,应改为“站在……全面实现小康的高度”。)
二、(9分,每小题3分)
5.A(注意这个句子出现的前提是“考虑到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正是“这个发现”“不可思议”的原因;理解这个句子的关键点,一是要理解“这个发现”,二是“不可思议”;句子的理解应该能概括出这两点;B项说明的是“这项发现”的意义,与题干要求无关;C项说明的是这个发现的研究进展;D项说明的是这个发现本身,并且前后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6.B(这两者之间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更不是唯一的因果关系;原文所对应的是“可以帮助解释”。)
7.C(C项推断的依据是:一是“海洋祖先却在一次次生物灭绝中消亡了”,二是“这或许反映了过去海洋环境中出现的大规模生物灭绝”;A海洋生物演变为淡水生物在文中找不到依据;B偷换概念,不是淡水生物的总量,而应是淡水生物的种类;D原因解释不正确,海洋环境的单一性在文中没有依据,海洋环境中缺少板块运动在文中也没有依据。)
三、(9分,每小题3分)
8.C(应为“劝说”)
9.B(为:介词,给;A“也”:陈述 / 判断;C“乃”:表顺接,于是;/ 表条件,才;D“以”:介词,在;/介词,用,拿)
10.A((B“后应林瑀的邀请留在了登闻鼓院”错,从原文看应是仁宗留徐复在登闻鼓园;C应是范仲淹对徐复礼遇和敬重;从原文看主语并没有发生转换;D“榜其居”是在其居处挂“高士坊”三个字的匾额。“赞曰”是作者曾巩所赞。)
四、(23分)
11.(1)古代圣贤写的书籍已经齐备了,只是求学之人不能探求到,我又去写什么,来在后世求取声名呢?(5分,“学者”“何为”“徼”各1分,大意2分)
(2)像徐复这样自动远离污浊的社会,隐居在民间,长久不改变自己情操,可以说是(真正)以隐居为乐的人。(5分,“拔”“隐约”“乐”各1分,大意2分)
12.(1)运用了“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等意象,营造凄冷悲切的气氛,烘托出词人忧心国家却壮志难酬的愁苦情绪怀。(意象答出2个给1分,4个以上给2分,意境1分,词人情感1分)
(2)词的下片通过直抒胸臆、用典、情景交融等手法表达出了诗人的凄楚失意与悲苦之情;(2分)如“往事已成空”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愤;“梦魂飞不到”三句通过用典,词人以屈原和灼灼自比,流露出词人的凄楚失意;最后两句情景交融,表达出了无法向皇帝表达自己忠心的悲苦之情。(举例分析2分)
13.(1)举手长劳劳;//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2)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5分,任选一题,每空1分,一空中有一处错误则该句不给分)
五、(22分)
14.(1)答案示例:车上的老头老太太都因为他的孝行而感动,并生发由衷的赞许和对母亲的一丝羡慕。(2分,意思相同即可,每个要点各一分,答出两个关键词即可)
(2)答案示例:内容上:解说了“他的心,像琴弦被拨动了一下”的原因。(1分)结构上:引出了下文对往事的回忆。(1分)
15.②第二次:描写示例:不就两块钱吗?啊,妈妈,对于您的儿子来说,两块钱算得了什么呢?(2分) 分析:表现了“他”对母亲精打细算的不屑与无奈。(2分)
③第三次:描写示例:多亏我没在妈妈面前表现我对她所作所为的不屑和不满,这才让我明白了幸福的真谛。(2分) 分析:表现了“他”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忽然间明白了幸福真谛时内心的感动和庆幸。(2分)
16.答案示例:幸福感的强弱跟金钱的多少并没有多大关系。(4分,对主题的理解没有方向性问题即可得分)
17.答案示例:①平常母亲与儿子对彼此关心、牵挂的对比:平常儿子很少回家看望母亲,即使打个电话,儿子也是因工作忙匆匆挂断;而母亲在电话的另一端总有许多话要说。——为下文母子二人的不同表现作铺垫。②母亲的节俭与儿子态度的对比:在采买鸡蛋的整个过程中,母亲的所作所为处处表现出她的节俭,儿子处处表现出他对母亲做法说法的不解、无奈甚至不屑。——在对比中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加剧了矛盾冲突,增强了情节的吸引力。③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过去与现在母亲都以勤俭为她的生活方式,在给儿子带来满足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幸福;过去母亲的勤俭带给儿子的是满足和幸福,现在母亲的勤俭带给儿子的却是内心的抗拒和不屑。——突出了母亲的“不变”和儿子的“变”。为结尾处“他”内心的反省埋下伏笔。(每点3分,具体指出对比点1分,鉴赏分析2分,任答出两处即可)
六、(15分)
18.(5分)答案示例1:画面上有三个部分:一只垃圾桶、一个唱着“学习雷锋”歌曲而乱扔垃圾的学生,一个正打扫卫生的女环卫工。(3分)漫画讽刺了把学雷锋只停留在口头而不付诸行为的社会现象。(2分)答案示例2:环卫工正满头大汗地打扫卫生,一个学生唱着“学习雷峰”的歌曲经过果壳箱,却将香蕉皮扔向环卫工。(3分)讽刺了学雷锋只重形式而不付诸行为的个别青少年。(2分)
19.参考示例:(1)《茶馆》是一幅近代中国逼真到锥心的写实画,是一串埋葬腐朽中国的丧钟,寄托着老舍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度关切。(2)《红楼梦》是一卷中国封建社会的工笔画,是一首纯真爱情的绝世挽歌,寄予了曹雪芹对专制暴力的悲愤控诉。(3)《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首哀婉凄伤的爱情颂歌,是一场没有尾声的爱情晚宴,表现了莎士比亚对中世纪文明的严肃反思。(4)《百年孤独》是一面拉美社会变迁的多棱镜,是一首怪诞命运的交响曲,蕴含着马尔克斯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叩问。(4分,评分意见:前两个比喻各1分,主题揭示2分)
20.(6分)参考示例:
第一组——孤独的河流在夜的黑暗中静静流淌。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他因了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的清冷光芒,还有月光深处恣肆满溢的眷念。杨柳的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啼鸣,游子的忧伤。
第二组——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余晖镀上了一层金黄,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踏碎达达的马蹄,朝向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6分,评分意见:必须出现选取的三种意象,能对这三种意象展开描写,符合所要求的情感。内容评分4分,语言表达评分2分)
七、(60分)
材料理解:东方谚语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固步自封,不能跳出自己圈子,就难以取得成功。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莫不如此,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只有跳出自我利益的小圈子,也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西方谚语的意思是:最好的风景在最高、最险的地方,人应该树立起远大的目标。要吃到最甜美的葡萄,就要到达最高的树梢;而要获得成功(实现梦想),就要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提高,不断追求。
题目理解:学生可以选取其中任何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可以是第一则,也可以是第二则,也可以结合两则综合立意,符合材料的寓意即可。评卷前先归纳学生的立意,列出各种立意的内容评分等级,然后再进入正式评卷。
参照高考等级评分细则评分。
基础等级40分
内容20分 一等(20—17) 二等(16—12) 三等(11—7) 四等(6—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一等(20—17) 二等(16—12) 三等(11—7) 四等(6—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发展等级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很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准确入等。(2)缺标题扣2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标点符号酌情扣分,扣满3分为止;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3)判为“偏离题意”的试卷请与阅卷组长沟通。(4)文章在200字左右而又未完篇者,总分不超过10分,发展等级不再评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徐复字希颜,是兴化军莆田人。曾经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回去以后,就没有再考了。他广泛地学习,对于书,没有什么不读的,尤其精通星历、五行、数术的学说,世人很少有比得上他的。他为人洒脱不拘,有远大志向,(常常)告诫勉励自己,不追求当时社会的声名。乐于接受自己该得的东西,说富贵不值得羡慕,贫贱不值得担忧。所以(他)住在偏僻巷子中,漏水的房屋里,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糙米饭,有时竟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遇到别人,无论对方年幼、年长,(身份)高贵或低贱,他都非常恭敬,谨慎有礼。他谈论起历朝历代的因袭和变革、兴盛和灭亡、对的和错的的道理,别人很少能赶得上(他)。然而他家中不曾储存书籍,他的记忆力竟然好到这个地步。
康定年中,李元昊叛乱,皇帝下诏寻求可以任用的文武人才,参知政事宋绶、天章阁侍读林瑀都推荐徐复。到了(朝廷)以后,宋仁宗在崇政殿接见了徐复,征求他对时局的意见,徐复对皇上说的,(皇帝)在社会上从来没有听到过。仁宗皇帝认为他说得很好。(皇上)一定要让他做官,徐复坚持推辞,(朝廷)于是让他的儿子徐晞做了官。把徐复留在登闻鼓院,与林瑀一同编修《周易会元纪》。一年多以后,(徐复)坚决请求向东回去。宋仁宗认为他品德高尚,用帛作礼品赠给他,并赐给他“冲晦处士”的称号。
徐复在吴地游学的时间很长,于是就在杭州住了下来。州官每次到了之后,一定先对他施礼,然而徐复未曾愿意到衙门(答谢)。范仲淹做杭州知州时,多次到徐复的住处去拜访和慰问,对他很是礼遇和敬重。范仲淹曾说,西边的战争又打起来了,徐复预测出停战的时间,又在斗宿星和牛宿星之间曾经有星象变动的情况,徐复说吴地将会发生大的瘟疫,死亡的人数将达到十万。后来(事情的发生)都如他所说的。徐复平时拿《周易》《太玄》来教授学生。有人劝徐复著书立说,徐复说:“古代圣贤写的书籍已经齐备了,只是求学之人不能探求到,我又去写什么,来在后世求取声名呢?晚年取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了。现在他家在存有的十多本书,都出自(他的)学生、朋友之家。
徐复去世时,已七十多岁。他生病后,朋友王稷住在睦州,想要前来探视徐复。徐复回信说:“五六月之交,还来得及见到你。”王稷没有来得及前往,到了那个时候,徐复果然已经去世。他生命终结的事情都能预先处理。徐复死后十多年,沈遘担任杭州知州,在徐复的住处挂了一块“高士坊”的匾。评论说:徐复的文章,保存的有《慎习赞》、《困蒙养》等,他退隐在家中自己努力钻研,不在社会上夸耀来求取声名。我评定编次徐复的事迹,很能理会他的意向。像徐复这样自动远离污浊的社会,隐居在民间,长久不改变自己情操,可以说是真正以隐居为乐的人。 (选自《唐宋八大家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