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填报:成功冲击到广外
高考是人生大事,对于大部分的考生而言,“高分低报”比“低分高报”更加让人“不甘心”。到底怎样才能“搏”得不后悔呢?也许以下的案例可以借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学院大一的郑士远就十分敢拼。虽然只是刚超出重本线1分,但是他的第一志愿报了厦门大学,“知道成绩后,我就是想‘搏’一下,往年有些省外的重点大学会爆冷,说不定这次给我撞上了。反正我的成绩在省内也不可能去十分热门的学校。”但是,为了保证自己能上第一批的大学,他在第二志愿填了广外,第三志愿填了华农,而且都服从专业调剂,“相当于‘双保险’”。最终,虽然没有“搏”到厦门大学,可是他仍然成功去了广外。
敢于尝试往往有一些不同的收获,同济大学的小旭就和自己的同学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班上只有三个人把第一志愿报了省外的大学,我是其中一个。”他说,因为大家扎堆省内高校,导致许多省外的重点大学竞争小了很多。“我要‘搏’,但是我不是盲目的‘搏’,保险系数很重要。”小旭讲了他的想法:“我从近几年的资料里发现,省内学生报省外高校的学生并不算多,而且当时正好是同济大学的‘小年’,相反省内的热门学校热门专业竞争很大。所以同样的分数去省外的学校可能比省内的学校更好。当然,不同的制度在不同时间情况都不一样。”
状元如何填志愿?
详细了解专业
切莫“想当然”
陈俊任,2009年广东文科总分状元,现在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大一学生。高考状元当时是如何填志愿的?有何得失?她向羊城晚报记者回顾了当时填报志愿的过程。
成绩公布前尽量多收集资料
陈俊任说,回顾填报志愿的过程,最重要的便是成绩公布前的一个月。她按照平时的成绩预估了高考成绩,并按照上下浮动20至30分的成绩和父母一起搜集了大量的高校资料。“不同层次的学校都会去了解,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成绩,所以要做好各种准备。如果等到知道成绩再去找资料就来不及了。”
在成绩公布后,陈俊任基本已经确定了填报哪所学校。“我就是从之前了解的学校里初步挑选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再通过向师兄师姐了解两所学校的内部情况,最后我选择了北大。”她也建议考生还可以通过高校招生办来了解更多的高校资料。
及早确定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由于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陈俊任对于选择专业很苦恼。“我当时只能根据专业的热门程度来选择,想不要对不起自己的分数。”这一点失误,让已经考进北大的陈俊任颇有些后悔。“进大学真正接触专业后,我发现目前的专业对数学要求极高,超出了我想象范围。如果当时了解这些情况,我可能不会选择这个专业了。”
不只是陈俊任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她身边有不少同学进大学后很想换专业。“所以,填报志愿时,除了考虑成绩,专业冷热,兴趣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