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镇海中学的王至纯同学,成为浙江省高考文科第一名。人家状元写的作文是这样的——
王至纯高二时候,写的一篇读后感:
精神屹立成岛
——《海明威传记》读后感
高二(4)班王至纯
哈瓦那的海风习习吹着,深蓝的海面上泛着白色浪花,穿梭的渔船追逐着多拉多鱼,在这古巴风情的海湾深处泊着“比拉号”——斑驳泛黄在日晒雨淋中睡去的船,还有那仍然漂泊在风浪里徒手搏斗的船主人,和他早已屹立成岛屿般坚固的心灵。
初识海明威,是因为那一尾被撕咬得只剩骨架的大马林鱼和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海明威简洁朴素的描述中,我看见勇气和意志于险境中迸发。“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箴言,指引他审视战争,指引他摆脱迷惘,却也一语成谶,导演了一幕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自杀悲剧。
他是迷惘的一代,一战的欧洲战场尸横遍野,毫无保留地向这个满脑子民主梦想的美国年轻人揭露了以战争为名的所有暴戾与罪恶。异国大陆上他亲临了轰炸之后的残骸废墟,呼吸了厌战的情绪,他感到自己被欺骗利用。年轻的海明威陷入对政治极度的失望之中,却也和同时代的作家们一样,找不到新的精神支柱。而这样的苦闷与彷徨长久地陪伴他的一生,即使是在日后他已铸成坚不可摧的精神岛国,现实中的困扰仍像浪花拍岸,萦绕敲打着这位硬汉的心灵窗扉。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一种执著的清醒,它使人不在战争中成为屠戮的动物,而在战争中反思理性。而海明威寻找着一种东西,它坚固,硝烟和炮火不能粉碎它,安逸与享乐不能腐蚀它;它恒久,不随人事的湮灭而被遗忘,不因经历着变故而有所褪色;更重要的是,它贯穿每一个有尊严的人的脊骨,它把人性推上更高的境界。终于他找到了,或者是创造了他奉行一生的“硬汉精神”——一座为自己摆脱迷惘而设,却也激励了无数人的精神罗马柱。他笔下的斗牛士、渔夫、猎人、拳击手被赋予的百折不挠的品质;面对毁灭和消亡镇定而从容的意志力;这来源于海明威渴望的、钦敬的人的尊严和勇气。
每个人生来都不是一座孤岛,只有成为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诚然,经历了战火洗礼的海明威选择了以屹立的姿态坚守着一片无瑕的精神高地,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屹立成一座守望者的铜像。如果每个人都是一片帆,划过时空的河流,有的在急流中覆灭,有的在险滩上搁浅,却仍有一种斑驳泛黄打着补丁的帆固执而长久地停留在这长河里,屹立成一座坚固的岛屿,又成为了后来者栖息停泊的深港,成为了指引迷途人的温暖航标。我想海明威一定是其中的一座,它给人以怀抱却敦促他们再次出发;他包扎好伤口却鞭策
着他们继续搏斗直到最后一刻。今天的人们是需要硬汉精神的,它是生命的盐,洒在伤疤上,才会唤醒人的尊严和勇气。或许战争的炮火已经淡褪,但面对安逸与享乐、物欲的潮水侵蚀我们的时候,有多少次我们能够有勇气拒绝这些,执著地走苦行僧的路?又有多少次在追寻梦想的航程上,我们有勇气冲过礁石与风暴,却不选择更改目的地?也许硬汉精神会让一个人流更多血、走更长路,被别人认为偏执和顽固,但它可以庇护一个人远离空虚和庸碌,即使最终沉睡浪底,也不后悔自己曾与之搏斗。
诚然,海明威是孤独的,孤独如那一尾马林鱼的尸骨,孤独如那乞力马扎罗山上风干的豹子。他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中消亡,却留下了一座永不沉没的精神岛屿,屹立于历史的海流之中,时光拍击它的崖岸,泛起洁白的浪花。哈瓦那的港湾泊不住海明威的船,它与它的主人一样,永远在天际的风浪里为人性的高贵与尊严而搏斗。
记者沈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