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进入到工作半年之后,就可以跟他就业的学校或者教育行业的单位提出申请,华中师范大学将根据他大学四年的表现以及成绩情况,来确定这个学生可不可以来就读,如果获得免试读研机会的话,学生可以拿到学位证和学历证两证,而且是在职读研,在职读研跟通常说的在职研究生不太一样,因为一般在职研究生只能拿到学位证,但是免费师范生是可以拿到两证,跟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研究生是一样的。
很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到了毕业之后或者要转专业的时候,也会申请读免费师范生,但是这个是基于要根据各个省的生源,教师需求,因为学校每年免费师范生计划都是要根据各个省提供给学校的免费师范生的计划需求,以及专业需求,比如湖北省教育厅会提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计划,比如说中文专业要多少学生,数学要多少学生,华中师范大学是根据这个来制定的,并不是说学校就可以制定相关的招生计划。
非师范专业以应用型学科为主
首先从专业设置上来讲,学校是应用型的学科为主,因为学校的师范专业都是基础学科,到非师范专业都是以应用型学科为主,另外在非师范人才培养中,有很多举措,比如说我刚刚提到了有基地班,有直博班,有交叉培养班,有试验班,有英才班等等这样特殊的人才培养方案,让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往两个方向在发展,一部分学生是相关领域研究型的人才,另一部分学生要分流到成为应用型的,通俗来讲就是本科毕业之后,就可以到就业岗位去进行实践工作。
非师范类学生也可以当老师,因为作为师范院校有天然性的优势,学校有很多师范生的课程,华中师范大学有很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他会选择在大学几年修读相关的课程,这样毕业之后,可以去考教师资格证,通过这个渠道,来获得教师资格证,毕业之后会多一个职业的选择。另外非师范专业的所有就业的学生,是95%以上的一次性就业率,另外所有非师范专业学生有30%以上是选择了继续深造、保研或者考研,特别是刚才说的基地班和交叉培养班的学生,考研和保研率达到90%以上,剩下的就业学生里,就业行业主要以行政和事业单位为主,企业大概占了30%,行政事业单位占了55%以上。从就业的地域来讲,学校立足中南,辐射全国,所以学校的学生55%到60%都是在中部以及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为主。
实际上老师的就业来说,还是很紧缺的。后面一个阶段,可能会出现适龄人口的增长,前期因为生源不足,中小学的数量在减少,但是马上又有一拨新的适龄人口高峰起来之后,包括根据国家高考的改革方案,很多省份要进行相关的基础教育的改革,都会涉及到相关课程的变化,包括它会带来教师新的更替。
华中师范大学是全国招生,所以在就业来说,也是全国范围内就业。而且华中师范大学免费示范生按照国家的要求是要回到生源所在省份就业,就业的时候有很多人会认为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国家给了优厚的政策,我毕业之后,你就得给我分配到哪里去,会有这样的误解,实际上不是这样。政策实际上规定的是回到生源省份,比如湖北的学生,不管你是湖北哪个县市的,你只要回到湖北省就可以,而且是按照就业市场双向选择的原则,不是说国家给你安排到哪里,而是你自己在教育行业范围内去找工作也就可以了。
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 与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联系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外著名高校专家学者长期在校任教
华中师范大学一直很重视国际化办学,学校提出的发展思想是一体两翼,两翼是指国际化和信息化。首先从国际化来讲,华中师范大学目前学校已经与7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联系,目前固定的学生交流项目每年有30多个,每年大概有几百名学生可以出国交流学习的,这个是长期的,长期的项目有2+2或者4+2等等这样的项目形式。另外华中师范大学还有短期的交流项目,比如说寒假暑假的学子海外访学的短期交流项目。
另外国际化不仅仅体现在给了多少学生出去的机会,国际化还体现在师资的国际化,比如说学校目前28个学院里,有6个学院的院长都是由外籍的专家和学者来担任的。另外华中师范大学非常重视老师的国际化,比如学校在老师的评定以及晋升中都会明确提出来老师的海外学习的经历,另外华中师范大学很重视教师中海外学者的比例,加大海外学者的引进力度,比如说现在学校已经引进了将近20个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以及“千人计划”学者,另外华中师范大学还引进了很多国外著名高校的专家和学者长期在学校任教,通过师资力量的国际化带来整个教学工作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这叫“内引”。
还有“外联”,除了刚才说提供很多渠道给学生出去海外交流学习之外,华中师范大学还有三个专业是和澳大利亚的相关高校办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有社会工作、学前教育以及生物技术这三个专业的中澳班,这是2015年将面向全国部分省份继续招生的。
学校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树立“三博”理念、开设综合素质类的课程
师生传承华师大爱精神 众多集体、个人开展志愿服务
华中师范大学应该说是一个百年老校,百年老校的优势它有自己一直以来传承的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育人的理念,成才先成人,华中师范大学一直很注重人的培养,人的培养上,学校树立“三博”的理念,就是要兴博学之风,做博雅之人,献博爱之心。兴博学之风,就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必须要做到博学,除了你的专业学习之外,华中师范大学学校第一设置了很多综合素质类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是要拿到素质学分的,也就是学生毕业之后,你必须拿到两个成绩单,一个是你专业学习的成绩单,第二是你的素质学分的成绩单,缺一你就不能毕业。
华中师范大学通过很多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华中师范大学学科面很广,涉及十大学科门类,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很多学生他除了学习自己本专业知识以外,他要学习比如说普通话,比如说教育技术,比如说心理学教育学这些课程,都要去学习。整个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变得很丰富,很多样,而且师范专业的学生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培养体系,也是让整个人才培养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华中师范大学第二课堂,华中师范大学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社团也非常丰富,一百多个学生社团,科技类的,公益类的,还有学术类的,还有文体类的,各种各样的,只要你能想到,在华中师范大学都能找到你心仪的社团,这对学生成为博雅之人,起到很好的培养平台。最后一个叫献博爱之心,社会上有一句话叫“爱在华师”,很多人开玩笑说爱在华师是因为女生多。
但是华中师范大学把这个爱理解为大爱,首先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的高校来讲,华中师范大学一定要培养博爱的人,培养有大爱的人,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因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未来,没有博爱之心,是成为不了优秀的合格的人民教师的,承担不了培养未来国家栋梁的责任。华中师范大学涌现了一大批博爱的人,博爱的集体,比如说全国的优秀教师陈振翠老师,汪金权老师都是扎根在山区,默默无闻做一线教师,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可以说是为学生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奉献了他们的爱心,奉献了他们的一生。
华中师范大学还有优秀的集体,比如说圣兵爱心社,长期以来资助和深入一些西部山区,来义务进行支教。还有“心心之火义教之家”等等有很多学生公益组织来承担这样的工作,包括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中有一个叫阿达姆,作为留学生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到西部山区去义务支教。我想也是因为华师有了这样爱的环境,华中师范大学的师生才用这种大爱去传承华师精神,传承教育事业。
实际上对于刚刚毕业走上讲台的大学生,对他们来讲支教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机会,总结经验的机会。因为很多学生刚当老师并不是说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就足够的,需要更多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才可以成为优秀并且合格的老师的。
平行志愿填报建议:一冲二稳三保华中师范大学专业录取上实行专业级差
今天距离高考也就二十多天了,时间很紧张,高考是在考学生,但是填志愿实际上在考家长。给家长两点建议,第一点:一定要全面客观了解每个学校以及每个学校往年的录取分数情况,这些数据信息,一般都在高校本科招生网上可以查阅得到,可以进行一定的分析。另外要客观分析自己小孩的分数情况,我小孩的分数到底匹配哪些学校,特别是现在全国有20多个省份都在实行平行志愿,平行志愿一个原则叫做一冲二稳三保,一冲就是前面的志愿要冲一冲,第二要稳一些,就是填一些符合自己分数段的高校,最后也要保一保,最后有几个保稳妥的学校,保证你不调档。特别是家长也要认真学习相关省的招生录取政策,平行志愿是一次性投档,这个学生的分数投到华中师范大学,如果你是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导致退档,直接退到下个批次,而不是退到下一个学校。所以类似这样的政策容易混淆的概念,家长、考生一定要详细地了解,包括加分政策,还有在专业级差,比如说华中师范大学在专业录取上实行2分、1分、1分这样的专业级差。这样的政策,可能家长都要进行了解,也欢迎对华中师范大学向往的同学,能够通过华中师范大学的咨询电话,华中师范大学的本科招生网上的网络平台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微信、微博,与华中师范大学及时取得联系,华中师范大学也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高招录取的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