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计划招生8400人 新增专业3个
今年贫困专项计划420名 农村单招计划220名
2015年,中南大学招生计划总共是8400人,新增铁道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舞蹈表演3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铁道工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也是学校原来的优势老牌专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作为本科专业面向社会招生的。
学校继续实行按专业招生;除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专业志愿清”的录取规则外,其他各省实行按专业志愿分数级差为1、0、0的办法录取;学校调阅学生的档案在100%-110%之间;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对于报考我校的考生,只要考生服从专业调剂、体检结果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专业要求、没有其他特殊原因则进档不退档;当考生所有的专业志愿无法满足时,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成绩调剂到其他未录满的专业;在提档时考虑考生的优惠加分,但是安排专业时,不考虑优惠分;学校不限制考生的应试语种,但考生进校后将统一以英语为外语安排教学;所有的专业对往届生和应届生一视同仁,也没有男女比例的要求;学校自主招生只面试不笔试,综合评价继续在湖南和云南开展。
中南大学在2015年一是大幅调减了属地计划和综合评价的录取计划,把这些计划投向了西部贫困地区以及录取享有率低的一些省市。大幅增加农村考生和贫困考生上大学的机会,今年我校国家贫困专项计划420个。第二,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学校积极承担社会应尽责任,在总计划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农村单招计划,达到了220个计划,超过了教育部计划的30%。
学校从2006年开展自主招生以来,一直努力探索和完善自主招生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坚持自主招生不笔试,只面试,而且面试是按照中南大学的特色,坚持站点式的面试考核方式。另外,考核的内容包括公民素质、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创新想象、学科特长等五个方面,这些方面的题目都是开放性的,不需要考生刻意准备,需要平时的积累。另外在考核过程中,注重考察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2015年,取得我校自主招生资格且体验合格的考生,需按照符合报名条件所属学科填报高考志愿,这些学科对应的是数学物理类、化学生物类、人文社科类和中外合作办学类,四个学科分类设定。高考总分达到生源地的第一批录取分数线,第一志愿填报中南大学且服从专业调剂,中南大学根据高考专业志愿,由自主招生合格名单中择优确定录取专业。对未能满足专业志愿,但服从专业调剂,将调剂到符合考生报名学科和专业类别的其他专业,对未能满足专业志愿,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志愿填报建议考生服从调剂 “知己知彼”降低志愿填报风险 理性报考
因为高考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所以各个省对高考政策的改变将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政策。举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学校确定调档比例,原来中南大学的调档比例是100%到120%,由于平行志愿的推广,学校在平行志愿省份调档比例在100%到105%,这样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同时很多学校也考虑了只要考生服从专业志愿调剂,平行志愿是进档不退档,中南大学也是这样,如果考生要进到中南大学,只要服从专业调剂、体检结果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专业要求、没有其他特殊原因则进档不退档。
当然对考生来说,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关系到考生未来学业、职业规划甚至人生的发展等等,所以填报志愿,我觉得应该是慎重考虑,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了解当地的招生形势,这样有助于自己对整体方向的把握,避免了一些主观的臆断,比如当地重要的改革措施,新的管理办法,更重要的是本地区的高考人数,还有每个批次的计划数,每个批次的录取比例,还有各个批次招生的形式等等。
其次是考生要对自己有一个较全面的评估和认识,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成绩、特长和能力,以及对城市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一些学校和专业,来进行考虑。
第三,考生要对自己打算填报的学校及专业做较为全面的了解。比如自己向往的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校园文化以及优势、特色专业等等,对于自己喜爱的专业主要分布在哪些高校等等。
第四、考生要充分掌握好要填报的高校在该省近几年的录取统计信息。为了提高志愿的命中率,要认真分析学校近几年的录取统计数据,再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确定自己的学校志愿和专业志愿,这样能降低志愿填报的风险。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0%以上
学校创办创新创业学校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中南大学就业形势一直都是很好的,毕业生面向全国分配,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许多学生毕业后都走向了世界五百强的一些企业,学校的一次性就业率一般都是在90%以上,很多的专业达到了100%。成为了我国百强企业最受欢迎的十所大学之一。当然中南大学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专门成立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中心,创建了中南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全面、及时、准确提供就业的信息。同时还创办了创新创业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找饭碗的同时,提升学生能够做饭碗的本领。目前为止,在校学生创办的公司达到258家,其中21家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890万元的资助,61家公司获得地方政府专项资金420万元的资助,其中我们的学生三一集团的董事长梁稳根和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这都是为社会“做饭碗”的典型代表。